业绩炸裂、股价翻5倍,怎么才能赚到这个钱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给大家看一张股价图。

图一:股价过山车

猜出是什么公司了吗?没错,就是在4季度业绩公布后,在1万亿美金市值基础上单日上涨20%、一天涨了一个阿里Meta。从22年初到22年最低点,Meta股价曾下跌-74%,截止2月2日收盘,从最低点上涨434%。

Meta这个案例我们在过去几年跟大家多次做过交流,围绕这个案例常常会遇到几个有意思的问题,今天一并聊一聊。与以往一样,我们的文章不荐股,不做投资建议。只是通过一个案例来分享投资理念。

1. 2022年Meta的业绩连续三个季度下滑,是公司基本面恶化吗?

图二:Meta每股盈利

企业的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即便最优秀的企业,遇到挑战的可能性也是100%。华尔街每个季度对公司的业绩穷追不舍,创造了一个以赚交易费为生的行业。但在现实中,企业经营上即使是暂时的困难,走出来也需要时间。与其迫不及待慌了阵脚,不如去花更多的时间理解业绩起伏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外力还是内因、是暂时的还是永久性的。毕竟,极为漂亮的业绩,反而有可能埋着你想象不到的雷,比如说连续十年超出华尔街预期的GE。

回到2022年,Meta的基本面恶化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拨云见日,抓住公司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在Meta业绩挑战最大的几个季度,我们反复论证这个企业社交网络的根基是否有所动摇,具体指标体现在用户数和时长。只要用户和时长在涨,我们的判断是,其经营上的困难是暂时的。(如图三)

图三:Meta在过去三年用户数量持续稳步增长

2. 股价在两年时间里经历了暴跌又暴涨,这个公司的内在价值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这么大的变化吗?答案是并没有。

Meta依旧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日活用户30亿以上,且稳健增长,网络效应带来的护城河没有变。

公司的商业模式没有变,95%以上的收入来自广告。

以Zuckerberg为核心的管理层依旧优秀,虽然过去几年常常被媒体妖魔化。作为为数不多的创始人还在位的大科技公司,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高度一致。

数字广告行业在经历了过去十几年高速增长之后,整体的渗透率已经达到60%以上,过去20-30%的年增速不太可能持续,未来势必整个行业增速要放缓,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保持8%左右的年增速是不难的。

整个美国科技行业都要加大在AI上的投入,无论是Meta还是谷歌,一年300多亿美金在GPU、数据中心上的投入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小扎还在投入VR/AR,而且Reality Labs确实也还没挣钱。

3. 那是什么变了呢?“市场先生”的情绪变了。

巴菲特1987年的股东信值得各位时时拿出来复习,尤其是在股价大涨和大跌之时。“市场先生”情绪波动极大,虽然你与“市场先生”一起经营的生意回报稳定,但是“市场先生”每天准时跑来报价。有时他欣喜若狂,只能看到对业务有利的因素,担心你会抢走他的利润,出高价来买你的份额。在其他时候,他感到沮丧,只看到困境,会报一个很低的价格出售。然而实际上,生意本身并没有出现那么大的变化。作为没有杠杆的长期投资者,股市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不要去关注股价(虚),而是去关注生意本身(实)。面对“市场先生”,我们要做的就是老巴谆谆教导的,要是哪天市场先生出现的时候特别愚蠢,你有两个选择,忽视它或者利用它。但如果你被他牵着鼻子走,那么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If he shows up some day in a particularly foolish mood, you are free to either ignore him or to take advantage of him, but it will be disastrous if you fall under his influence.”

4. 为什么不在2022年跌之前卖了,在低点再买进来?

这是一个典型的带着后视镜问的关于“择时”的问题。人人都想“买低卖高”,但实际上发生的是什么呢?看看图四,在2002年到2013年之间,经历2008金融危机,全球股票基金的资金净流入刚好是反过来的,市场上的钱绝大部分做到了“买高卖低”。“择时”的问题我们讨论过很多次,过去也分享过数据,在40年的投资时间里,如果只错过最好的5天,回报率会降低38%,错过最好的50天,回报会降低90%以上!所以说,市场上只有两类投资人,知道自己无法择时的,和那些还不知道自己无法择时的。

图四:股票基金资金的净流入(阴影部分)vs股价(曲线部分)

5. 可是股价腰斩这样的风险为什么不止损?

作为长期投资者,“风险”并非股价的波动,而是本金的永久性损失。投资投的是生意,不是一个股票代码。如果今天你要经营一个生意,你所考虑的不是每天这个生意可能被外界评估的价格变化,而是这个生意本身是不是一个能赚钱的好生意。同理,投资上找到一个复利机器不容易,不要因为短期的波动下车。就连伯克希尔、可口可乐微软茅台这样的极品公司,历史上都有数次股价腰斩或者多年不涨的时候。常常投资人试图躲过波动,也就错过了长期的复利。在我们看来,真正的风险是:

- 买到了一个烂生意

- 买到了一个自己不懂的生意

- 虽然生意还可以,但是买的价格太贵了

巴菲特说,买股票就跟买整个生意是一样的,首先要看自己是不是能够比较确定地估计一个企业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的盈利,如果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价格相较我们估算的价格区间的低点也算合理,我们就会做出买入的决定,但是,如果我们不具备预测一家企业未来盈利的能力,而这种情况非常常见,那说明这个公司对我们来说太难了,我们就会转去看其他的公司。

老巴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We first have to decide whether we can sensibly estimate an earnings range for five years out, or more. If the answer is yes, we will buy the stock (or business) if it sells at a reasonable price in relation to the bottom boundary of our estimate. If, however, we lack the ability to estimate future earnings — which is usually the case — we simply move on to other prospects.”

这就是老巴和芒格一致以来强调的“能力圈“。要能够比较确定地估计一家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每个人的“能力圈“是不一样的,了解自己能力圈的边界异常重要。要知道,1)大多数公司都属于“太难”,2)能力圈的建立需要很长的时间,3)抄作业肯定行不通。这就是为什么要赚复利的钱本身是一条漫漫长途,这也是为什么真正耐着性子走这条路的人如此少。

如果未来下面两个念头又出现在您脑海里:“股价这么高(这么低)是不是要卖掉了”,“太可惜了,去年没有上车”,那么我们建议您收藏本文,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如果您想讨论、辩论具体的生意,欢迎找我们。

---------------------------------------------

- 长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Long River Investment Management)是在香港证监会注册的持牌资产管理公司,致力于长期价值投资。

- 我们会不定期的在雪球及其他公众平台发表一些我们对行业与投资的思考,欢迎基于事实与逻辑的讨论。

- 在此发表的文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过去的投资案例与当前或未来的投资决策或许会有很大差异。投资有风险,请理性考虑。

- 所有原创内容,欢迎转发,引用稿件必须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