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股份:布局云-网-端-芯全产业链,有望赢得新一轮增长

发布于: 雪球转发:6回复:8喜欢:12

@今日话题 $紫光股份(SZ000938)$  $海康威视(SZ002415)$  $浪潮信息(SZ000977)$ 

 熊市没人愿意听公司分析,因为都亏着,就算好公司也无法避免。而牛市来临时,更没人愿意听,因为闭着眼睛买题材股都挣得多,价值投资者就是被人取笑的对象。但是我们如果好了伤疤忘了疼,永久性亏损迟早会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坚守自己的投资理念,不盲从,始终坚持独立思考是一个投资者成熟的表现。

紫光股份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紫光收购新华三之前,我是不怎么看它的,因为它除了复杂的一系列资本运作之外,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我对它的关注主要来自其旗下的新华三集团。紫光股份的目前主要的收入来自新华三,紫光股份中新华三收入占比从2017年的63。4%提升至67.9%,新华三营收占整体收入的三分之二左右,但利润却占了80%以上。所以我们应该来了解下新华三的历史。紫光股份的发展主要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03-2008年)充当的是本土市场思科替代者的角色。华三是华为和3COM在2003年合资成立的公司,是在当年思科状告华为路由器侵权时的一个应对方案,成立之初华为占49%股份,3COM占51%股份,未想到在未来十年后给自己培养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成立时华为提供人才和研发,3COm提供了1.6亿美元的资金,当时切去华三的人员股票是按1:3兑现的。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提供比思科更好的性价比,通过直销、准直销拓展政府,教育,金融等行业,高速成长,五年成长73倍,CAGR 140%,从13年的0.12亿美金,增长到08年的8.78亿。

第二阶段(08年-14年),3COM破产时,华为本欲收购H3C,但收购案被美国国会阻止,所以3COM被美国HP收购,因此H3C也就成为了HP的全资子公司。华三被HP收购后,绑上HP战车,进入了快速成长期,5年增长1.5倍,CAGR 20%。通过和HP协同,借HP的品牌和渠道,海外市场增长2.6倍。国内覆盖三四级地市,做强渠道纵深,做到了中国第一,同时聚集主业务,剥离了迪普安全、红杉存储、宇视媒体等业务。

第三阶段(15年-18年),因为国家对信息安全越来越重视,要求政府、企业尽量采购国产IT设备,该政策导致HP公司在中国服务器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而H3C为全资的美资公司也受到了影响,所以HP将服务器和H3C网络设备进行资产重组出售一部分股份出售,成立合资公司以股权换市场。通过被紫光收购解决内资身份问题。紫光收购华三后,通过整合HP服务器和存储,形成了完整的ICT方案,并扩展云计算,大数据,大安全,物联网等业务,成为新IT基础架构的领导者。随着内资身份得到解决,17年国内市场大幅增长18年中国增速继续保持,H1达33%,随着渠道整合的完成和在ICT方案上的持续投入,有望赢得新一轮增长。

以云服务全产业链为核心,布局云-网-端-芯全产业链

紫光集团由深投控占股36%,清华控股19%,赵伟国的建坤集团控股49%,现任董事长在赵伟国卸任后由于英涛掌管。其整体战略是以云服务全产业链为核心,布局云-网-端-芯全产业链,实行ICT全产业链闭环。业务主要包括三部分:1,华三 CT业务:路由器、安全等 2,HPE中国IT业务:服务器、存储 3,紫光系:存储芯片,武汉新芯+终端芯片:展讯,锐迪科。紫光集团下面分云网产业和芯片产业,其中云网产业中包括紫光云数和紫光股份,其中紫光云数大概200多人,主要承担公有云和行业云,包括挂靠外包人员。紫光股份有新华三集团,负责分销的紫光数码,紫光软件,以及和西部数据合资的紫光西数。其中新华三集团定位为新IT解决方案提供商,是紫光股份最核心的资产,由HP占股49%,紫光股份占51%,紫光股份控股。新华三集团是由紫光华三(原中国HP公司企业业务集团)和杭州华三通信组成的,研发人员超过50%,覆盖了服务器、存储,技术服务与咨询,网络、安全、无线等产品。新华三被收购后,依托国资身份优势,采取双品牌策略,向新IT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芯片产业主要是由紫光展锐,紫光国芯和武汉长江存储等公司承担。其中紫光展锐有超过5000名员工,展锐下面又分了展讯和锐迪科。锐迪科为紫光“云网芯”中芯的一环,为新华三提供物联网芯片。

18年继续向云服务器提供商战略升级,打造“平台+生态”的模式

新华三18年继续推进“云服务”战略,实现向云服务提供商的战略升级。云服务战略主要包括了1,云计算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服务 2,云计算平台化服务 3,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其中有几个关键的动作,1,构建支持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的全栈式云服务平台,2,全新升级CloudOS 3.0云服务平台,提供行业化解决方案,实现基于AI的智能云资源调度 3,发布CAS 6.0服务器虚拟化平台和UIS 6.0 超融合产品。其中其超融合产品曾一度在国内份额排名第一,直到去年才被华为超过。

新华三通过打造“平台+生态”的模式,围绕新城市产业云和私有云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保持高研发投入,加大云计算、大数据、大安全的布局

紫光股份保持了很大的研发投入,其中新华三总人数超过12000人,研发占比55%。在郑州新成立了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目前400+人,在成都成立了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目前700+人,在合肥成立了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目前据说大概有近千人。研发流程比较正规,源自华为的研发基因,采用IPD流程,具有较强的研发转化能力。同时积极在AI方面进行技术储备,由技术战略部对AI进行预研,大数据公司可能合并入云计算公司,人员转型做AI。

较强的销售网络和渠道生态

新华三的市场部下面分为销售部,宣传、策划部和产品部,由于英涛直接管理,大概3000+人。全国办事处有38个,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密集,办事处分为一级办事处和二级办事处,规模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有50-100人,中型有30-50人,小型有5-10人。可见其销售网络是很完备的。同时加紧开拓海外市场,18年计划大量招聘留学生(1000-2000),开拓亚太市场(主要是东南亚)。

在渠道和服务方面,华三和HPE的渠道整合已经完成,整合后华三渠道数量超过1万家,销售额超千万的核心渠道约400家,贡献了90%的销售。金牌大约有100家(年销售1000万以上)。

借助新华三,营收和利润都迎来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利润和规模平衡的良性增长

借助新华三的稳步增长,紫光股份将迎来营收和利润的历史最高水平,18年营收483亿,利润31.8亿。而根据紫光股份18年半年报,营收同比增长32.5%,营收主要来自新华三和紫光数码。2018年紫光股份的销毛率降低,但营业利润率保持稳定,销毛降低的而利润保持稳定的原因是降低了研发费用率(7.8%->7.05%)和销管费用率(8.9%->8.6%).新华三的18年H1营收同比增长42%,利润同步增长28%,经营活动现金流大幅改善,说明增长良性,但营业利润率同比降低0.9百分点。

新华三的很大部分销售量也是来自于服务器,其中互联网,电信,政府,金融为其TOP4的行业,18年上半年总体同比增长36.1%。上半年其中互联网增长32.8%,电信增长38.3%,政府增长27.6%,金融增长38.9%。在互联网整体的份额占比中由17年底的8.9%降低到18年Q2的7.6%。说明新华三对利润和增长均有诉求,未通过互联网大规模走量,18年H1营收同比增长42%,利润同比增长42%,经营性现金流和营业利润相当,呈良性增长态势,实现了利润和规模的平衡,并未像浪潮那样不计成本的扩张,当然,其利润主要来源还是来自CT。目前服务器销售以绿牌为主(占60-70%),但受汇率,5年合约到期,回购HP股权意向等因素影响,长期将大力牵引红牌销售。

稍微总结几点:

1、紫光集团借助新华三构筑云服务全产业能力,布局云-网-端-芯全产业链,实行ICT全产业闭环

2、华三对利润和增长均有诉求,未通过互联网大规模走量,经营性现金流和营业利润相当,呈良性增长态势,但利润主要来源还是来自CT。

3、研发方面,进一步加大云计算、大数据、和大安全的布局,并加强AI转型,源自华为的研发基因,采用IPD流程,研发流程比较正规,具有较强的研发转化能力。

4、市场和渠道方面,已完成渠道整合,同时加紧开拓海外市场

5、长期来看,华三增长良性,研发流程比较规范,研发投入大,18年H1 15.8亿,同期浪潮7亿,很可能成为中国IT行业的领先者。

6、目前PE 35倍,因为无法参考历史上的利润和自由现金流估值,而且收购华三存在巨额的商誉,同时19年5月有11.71亿股可流通上市,人员流失比较大(18年因组织变动,加班费取消等原因骨干流失一半),所以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其后续作为整体ICT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的发展。

全部讨论

2019-02-25 09:22

紫光收购新华三后,如果管理得当,有可能会成为华为IT领域最强劲的对手之一

2019-02-24 22:55

请教你对紫光这么了解,这些资料是哪里找来的呢?

2019-02-24 22:43

没有结论,这个价位能不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