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资之路2006-2019

发布于: 雪球转发:128回复:97喜欢:284

作者:北京木愚投资总经理 刘诚


我最开始接触投资,是在2006年下旬,当时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我去券商开户,结果被拒绝了,因为未满18岁。于是就用父母的账户开始尝试投资。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听到家人在讨论买股票还是买国债,所以我从小就知道,股票和债券些东西,是有可能赚钱的。当我年龄稍长,萌生了想赚钱的念头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股票。

当时想要学投资,不知道跟谁学,就跑到中关村图书大厦去买书,那个时候还不流行网购。对那个时代还有印象的人应该知道,那时候但凡你到书店去买投资类的书,如果没有针对性地随机买,那你大概率买到的是教你如何炒作、如何跟庄的书。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在书店投资区域摆着最醒目的一本书叫《与庄共舞》,当时心里就有点懵,坐庄不是违规吗,跟庄可以随便学?总之我很快发现,这种玩法不适合我。绝大多数讲投资的书,读完了都有一种浮在半空中的感觉。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08年,期间又读了一些投资的书,比如什么操盘手心得之类的,同时在08年,也把之前赚的钱都亏回去了。

后来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儿,这个世界上各种稀奇古怪的投资方法,没有一千也有八百,我到底该跟谁学呢?如果一个一个去验证,等找到正确的方法我可能都老了。更何况,验证一个方法是否有效,到底要花多长时间呢?如果连续两年赚钱,是方法对还是运气好?如何连续五年赚钱,是方法对还是运气好?

这个最困惑的阶段,可能也是我初步显露出一点点投资天赋的阶段,有些问正着想不通,就试试倒过来想。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方法太多不知道跟谁学,那么既然老师很多,学生只有我一个,这时候权利关系应该倒转才对。任何一种投资方法,它必须先证明自己是有效的,才有资格让我多看它一眼!这样想之后,事情就容易了很多,哪种投资方法最有效?先查查富豪榜。谁的钱最多,我就先跟谁学,如果学不会,再跟第二有钱的人学,以此类推……

富豪榜上做投资的人,最有钱的就是巴菲特,但巴菲特自己没有写书,于是我只能尽可能去找跟巴菲特有关的书。当时找到一本书,名叫《巴菲特最有价值的8条投资商律》,里面摘录了很多巴菲特在股东会上的原话,看完这本书,心里隐隐有一种“落地”的感觉,投资就应该是这样的才对。幸运的是,只要我们读到跟巴菲特有关的内容,会发现他每十句话中,就有一句在歌颂格雷厄姆。既然这个富豪如此崇拜自己的老师,那我自然也顺理成章地开始寻找格雷厄姆的作品。幸运的是,格雷厄姆是写过书的,而且还写了两本。

读格雷厄姆的书读到一半,心里就有一种感慨——还是老师厉害!虽然巴菲特最终赚到了更多的钱,但格雷厄姆是真正如山岳一般的大宗师。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当时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后来过了很久,才慢慢能把这种感觉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出来:巴菲特的方法,尤其是后期的方法,需要建立在特定的个人禀赋和周边资源上;而格雷厄姆的方法,是一种接近数学公理般的存在。相比之下,格雷厄姆的方法有更强的可复制性,也更容易被验证。

想学投资的话,格雷厄姆的书是一定要读的。

读完格雷厄姆的书之后,我在投资体系方面基本就没有任何困惑了。我经常说到,我的投资体系,核心就是十六个字:

低估分散,股债平衡;

体系严整,工具丰富。

低估分散和股债平衡,都是从格雷厄姆身上学到的,做到了体系严整之后,剩余的部分就是对投资工具的使用。这个阶段,相当于内功练好了之后,就该学具体的招式和兵刃了。

大约是在2010-2012年那段时间,我陆续学会了各种简单的、复杂的投资工具,简单的工具,像封闭式基金、指数基金之类的,很容易理解和上手,稍微复杂一点的,比如期权、可转债、分级基金这些,真的花了我不少心力。当时这些工具都比较小众,很难找到相关的书籍(其实今天也不多),我学习的方法,主要是一份一份,逐字逐句地看合同。当时内地的期权市场基本空白,只能硬读香港版的繁体字合同。分级基金也是个大工程,它跟期权和可转债还不太一样。期权和可转债,合同模版基本上是标准化的,不同的期权和可转债,差别主要体现在合同里的参数。所以理论上来说,吃透一份可转债的合同,就能理解所有可转债。而分级基金不同,很多分级基金,有它自己专属的特殊条款。研究分级基金,表面上是在学一种工具,实际上则是很多种不同的工具。

现在回想那几年,辛苦而充实。比充实更让人欣慰的是,辛苦真的没有白费。后来期权、可转债、分级基金这三种工具,每一种都帮我赚了不少钱。09年之后,真正跨等级赚钱的机会其实就是2014、2015这两年了,14年初,我主要的资产配置,是期权、可转债、A股,那也是过去十几年中比较罕见的,A股比港股更便宜的阶段。那两年中,我的期权翻了7倍,可转债赚了不到1倍,股票赚了不止1倍。15年下半年,股市崩了。读格雷厄姆的人,会在牛市赚得不够多,但不会被熊市坑杀掉。能保住胜利果实在我意料之内,惊喜之处在于,在15年和16年,分级基金A类的错误定价,又让我在只承担债券风险的前提下,赚到了远高于债券水平的收益。虽然不能跟牛市相提并论,但正餐之后的甜品,总是让人分外满足。再后来,又出了“分级基金折价套利”这种玩法,甜品之后还有甜品。不过套利赚的是辛苦钱,为了搞这个,我眼镜都变厚了,也不知到底值不值。总之,还是“人弃我取”的钱好赚一些。格局和远见,永远比撕咬更高级。

如今,可转债市场蓬勃发展,机会比当年更多了;期权市场一如既往的凶残;分级基金这个品种却日渐凋零,最坏的结果,到2020年可能就会彻底消失。希望将来能换个马甲再度重生吧。

过了2012年,投资工具学得差不多了之后,我开始学习A股以外的市场。2012年至今,逐渐涉足了港股、B股、美股、欧洲、俄罗斯……

更丰富的投资工具,意味着战术上有更多的选择。而接触A股以外的市场,则有着更高维度的战略意义。相比于“如何打好一场仗”,“选择一个更好的战场”可以从更底层、更基本的层面优化一个投资者的处境。2009年,我在A股市场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但是如果我以今天的水准苛责自己,则当初的决策并不能让我满意。如果当时我的视野能够覆盖到B股市场,很显然我其实能在承担更小风险的前提下赚到更多利润。

如今我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眼下A股市场经历了将近5年的漫长熊市,也出现了很多被低估的股票,然而我的基金并没有配置一分钱的A股。因为目前的港股市场,就如我当年错过的B股市场一样,在风险端、收益端、现金流端全方位好于A股。

重申一下我对当前市场的态度:价值洼地今安在,港蓝筹、内转债!从投资机会的等级上看,港股好于转债,转债好于A股。



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获取更多投资知识:poxiao0123

《投资要义》:网页链接

作者:北京木愚投资总经理 刘诚

木愚投资官网:网页链接



@厚恩投资张延昆 @王子Zack @银行螺丝钉 @释老毛 @管我财 @DAVID自由之路 @饕餮海 @我是腾腾爸 @优美 @小小辛巴 @岁寒知松柏 @飞刀猩猩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滚雪球笔记 @greatsoup @黄建平 @greatsoup @cfuwxd @Conan的投资笔记 @江涛 @不明真相的群众 @魏员外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19-11-06 11:22

85后、投资公司总经理、出书,人生赢家,厉害!

2019-11-06 10:45

选择老师的思路很值得学习

2019-11-13 15:30

我不见40岁以下的基金经理

2019-11-06 11:12

低估值

2019-11-06 11:11

“价值洼地今安在,港蓝筹、内转债!”
一语中的

2019-11-06 10:56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已经消失了,发基金考验人啊

2019-11-06 10:54

价值洼地今安在,港蓝筹、内转债!

2019-11-06 10:52

2019-11-06 10:49

学习。

2019-11-06 10:46

真年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