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品牌的“此消彼长”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从1992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算起,中外品牌的地位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2年——2008年

此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本土企业在中、高端品牌毫无优势,90%以上的国企、乡镇企业面临倒闭。但外资企业只能占领10%左右的高端市场,中国还有一个很大的低端市场可以由本土企业慢慢做做,民营企业开始崛起。

这一时期,中国本土企业基本都是从低端品牌(毛利率低于30%的品牌)入手,一是可以面向更大规模更大的消费者,二是可以避开外资企业的竞争,通过积累资金,慢慢做到高端。比如,渠道做的很好的娃哈哈,可以凭借相对低端的饮用水做到首富;有8万员工的格力空调,毛利也在30%左右。

第二个阶段是2008——2016年

自2008年起,国内出现了三个变化。一是80后崛起,这一代人约有2.34亿,他们是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特征之一是对国货不排斥,这也是当时家化的佰草集能做起来的背景之一。二是移动互联网手机兴起,给消费行业带来了巨大改变,信息流通变得极其便利,消费行为不再受地域传统因素的影响,御泥坊、韩都衣舍等淘品牌发展很快。三是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不够了解,面对变化反应不够及时。比如德国三十年几乎没有通货膨胀,一直是一升牛奶一欧元左右,但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妮维雅等德国品牌不了解这一背景,产品在中国的定价很低,导致在三四线城市卖的好但在一二线城市不行。而且他们每推出一个重大的市场行动都需要总部批准,总部更是对中国市场缺乏了解。

总之,自2008年起本土品牌在中断市场开始大举反攻,在包括化妆品、食品等在内的整个消费品领悟的各个中端市场,跟宝洁联合利华等外资品牌发起争斗。

第三个阶段是2017年至今。

以化妆品行业为例,自然堂、百雀羚等品牌经历了2008年到2016年的高歌猛进之后,2017年以后普遍碰到了一个问题,主要手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进口电商的冲击。以往国外大公司都是通过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或办事处的方式抢占中国市场,而小公司由于缺乏推广费用等原因,尽管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的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在40%左右,却很难进入中国。走了进口电商平台以后,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就变得很方便。另外,这些年人民币对外购买力大增,导致进口的东西非常便宜,进口电商发展迅猛,对市场造成了冲击。反过来说,现在人民币汇率下降,对本土品牌其实是有好处的。

二是在消费者心里方面,大家普遍认为高端产品还是要买进口,中国产品的信誉仍然不够,特别是化妆品、保健品、母婴产品等品类更是高端进口品牌占优势,这给了外资品牌更多机会。

比如日本品牌高丝,30年前曾在中国建了一个大厂,国内产品90%合资,10%进口;到了2017年,变成了90%进口,10%合资;后来,高丝干脆把工厂卖掉,全部变成进口。再如,雅诗兰黛、资生堂等高端品牌去年和今年的增长都在30%以上,甚至在百货商场等实体渠道的销售额呈现出上升趋势。

总之,从今后形势来看,本土品牌在中端市场可以很大程度上压制外资品牌,但外资品牌在高端市场仍然表现良好。中国消费品牌的任务,不仅是要逐步占领中国高端市场,还要同时争取以品牌方式进军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