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与哲学理论的深层次思考(二)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跨越2500年的异曲同工,《孙子兵法》与价值投资

如果要用四个字来概括《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那就是“先胜后战”。如果同样用四个字来概括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不要亏损”。


第一,在战略认识层面,《孙子兵法》提出要高度重视战争,理解战争的本质。——“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明确指出战争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战争,而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价值投资也认为,首先要高度重视投资,理解投资的本质——“投资行为是通过透彻的分析,保障本金的安全,并获得惊人满意的回报率。”投资的首要目的是保障本金的安全,甚至获得满意的回报率也是为了保障本金的安全。


第二,在战略判断层面,《孙子兵法》提出先算胜率、知胜负。《孙子兵法》从“道、天、地、将、法”五事和“主有道、将有能、天地得、达令行、兵众强、士卒练、赏罚明”七计,来做胜率判断和“知胜”的自我检查清单。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提出价值投资的四大概念——股票是企业的一部分、市场先生、安全边际、能力圈。尤其是要从“自知”的角度,来排除并没有准备好进入市场的自己。


第三,在战略决策层面,《孙子兵法》总是逆向思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处处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总是设法避免失败,减少获胜的代价。

《孙子兵法》的战略决策是极度保守,以退为进的。认为“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胜可知而不可为。”

价值投资也是极度保守的,以退为进的,本质上“低风险高收益”投资,通过“公司护城河、市场安全边际、个人能力圈、股权持有期限”四个维度的“后退”,拒绝很多似是而非的“好机会”,拒绝公司和市场对我们的“多方以误”。


第四,在战术执行层面,《孙子兵法》处处体现了“事先透彻分析,以求未战而庙算已胜”的“先胜后战”思想,提出了很多作战选择和具体方法。


在战斗中,《孙子兵法》强调要掌握自己和对方尽量多的信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价值投资也需要掌握尽量多的信息,但是信息的筛选和解读能力更加重要。好的投资机会一般发生在自己对公司关键信息的解读与市场不一致,但是将与未来的事实一致的地方。


打仗和投资,都需要综合作用多学科知识和思维模型。

对于作战时机,《孙子兵法》认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而真正机会出现时,“一战而定。”对于投资时机,没有足够好的投资时候,价值投资者可以安坐不动。


《孙子兵法》认为作战时不能受情绪的控制:“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价值投资也强调投资时不能受情绪的控制,更不要受到“市场先生”狂躁症情绪的影响。


《孙子兵法》中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名句,将战斗中“正兵”和“奇兵”的灵活运用。我们认为,价值投资中的“正”是股权,“奇”是现金——股权是“正兵”,是实现资产增值的主要力量。现金是“奇兵”,它的作用是保护股权资产的投资期限。


《孙子兵法》认为真正的善战者都不是靠打险中求胜的战役,而是在多个局部战役中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赢得毫不费力,以至于显得平淡无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与人。”价值投资也不靠险中求胜。


《孙子兵法》中还包含了对将帅个人价值观和人格特性的要求——“智、信、仁、勇、严”。从巴菲特和芒格等投资大师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聪明智慧、真诚信义、仁心厚德、果断勇敢、严于律己的价值观和人格特性。投资的结果,不仅是认识规律,践行规律的结果,长期来看更是投资者价值观、品行道德和个人修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