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与哲学理论的深层次思考(一)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道德经》中的投资智慧:

人士问道,勤而行之;中士问道,若存若亡;下士问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智慧上等的人听了道,努力去实行;智慧中等的人将信将疑;智慧下等的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大道很平坦,但人们却喜欢走捷径。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一些认知,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上了邪路。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正道来治理国家,以奇妙的方法来用兵,以无为来取得天下。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狂风刮不了一整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光明的路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路好似崎岖。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治理天下。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足不出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往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若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灾祸呀,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呀,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

吾言甚易行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是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揭而怀玉。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够理解,没有谁能施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缺点。正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自然的范围,宽阔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抢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容易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求学的人,不断做加法;而求道的人,就要不断做减法,达到无为境界。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循环往复;坚守柔弱是道的法则作用的方法。

重则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达到虚无的极端境界,固守宁静达到厚重忠实。在万物的生长发展中,我用虚静之境界去观察万物往复循环的道理。

道声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大道生出一气,一气分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和合生出中和之气,阴阳二气和中和之气共同作用产生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都包含阴和阳,由阴阳两种相反的、矛盾的物质相互作用,彼此和谐而产生万物,阴阳二气的作用在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