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峰投资思想合集(八)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邓晓峰投资思想合集(八)

xueqiu.com 2024-04-05 19:31

一、 2020.06.24:解析中国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邓晓峰表示,中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面走过了一些成熟国家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走过的道路,过去5年资本市场发生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我们经济体在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随着中国大多数行业进入成熟期,未来通过供给创造需求的企业会逐渐走上舞台的中心。

01资本市场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

自我从业以来,就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也见证了资本市场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的过程。资本市场是经济活动创造的独特机制。通过资本市场,可以凝聚经济发展的热点和方向,形成社会资源配置的共识,不管是人力还是资本,都一起推动企业往这些方向去配置。这样一个不断反馈循环的机制推动着我们国家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资本市场体现了资源配置的过程,而我们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有幸能旁观这个过程。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很多不同的挑战,感受到很多新的有意思的东西。同时资本市场也是非常残酷的,短期考核机制盛行,公开化的排名对投资人来说是很残酷的外部环境。投资本质上是面向未来的,所有的过去在第二天都需要清零,重新开始。

资本市场的机制是把企业未来所有可能实现的价值,通过一定的定价机制,在今天体现出来,它是完全不同于债券市场或者其他确定性比较高的市场的。资本市场是市场参与者基于对未来的判断,或者是基于企业怎样在未来创造价值、实现利润,最后折现到现在,形成定价的过程。资本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

02

中美资本市场共性与差异并存

市场的参与者最终决定了资本市场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形式展示出来。我们对企业未来的认识、判断和偏好都会影响资本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而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文历史环境下的资本市场是有差异的。尤其对于像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大国,资本市场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为各自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社会共识、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等不同,都会在资本市场上反映出来。每个国家所处的阶段不同,资本市场对行业和公司的偏好是会有差异的。

但是从另一个维度,我们也观察到,从企业自身的发展看,企业价值创造往往又有很多共性的地方,经济发展的阶段也是有共性的。比如发达国家从18世纪开始经历了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然后向服务业过渡,这是一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而像中国这样某种程度上后进的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没有跨越这样的发展阶段,而是浓缩了这个过程,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走过了一些成熟国家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走过的道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很多产业的演进和变化是西方成熟发达国家过去一、两百年走过的路径。所以在资本市场的反映有很多共识性,也有很多差异性。

03 回顾中国产业变迁:从成长走向成熟

结合我自身的从业经历来说,2000年初进入资本市场的时候,正好是中国加入WTO后,赶上了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快速成长。在2000年的时候,没有行业不是成长性行业,如果我们以一个成熟国家的框架来观察、来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话,可能会有误区,对一些行业的偏好,会在错误的时间犯下一个历史性的错误。

当一个经济体从比较低的水平走向一个成熟阶段时,所有的行业都经历了一个需求不断被满足的增长阶段。很有意思的是,我们观察到在这个过程里面,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进取能力可能是第一重要的品质。一些稳健的企业家,可能因为跟不上需求的增长而逐渐落伍了,在竞争的浪潮中被淘汰。而那些最激进的企业和企业家,可能能够抓住需求快速增长的机会,实现迅速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这是经济增长阶段,以满足需求为第一位的阶段。

同时,我们也看到从2011、2012年以来,中国很多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尤其是传统行业,面临着渗透率逐渐到顶、行业竞争逐渐激烈的过程。大多数行业都开始思考怎样提高自己的产能利用率。这个时候,我们看到行业发生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变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分化。头部发展最好的企业往往是一些管理能力最好、效率优先、比较审慎的企业。如果企业家还保持了早期发展阶段那样的冲劲和进取精神,过度运用财务及经营杠杆,反而容易面对不利的环境,最后逐渐被市场淘汰。这是过去5-10年经济发生的最大变化,也就是当大多数的行业进入成熟阶段之后,会呈现向头部集中,增长放缓的趋势。

从2015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回报也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在早期,经济增长很快的时候,市场更喜欢一些小的成长型企业。但是在成熟期,你会发现大企业往往有更好的表现,能够更好地应对经济的短期波动,或者不利的外部环境,反而能够将自己和其他的同行形成差异。这是过去5年资本市场发生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我们经济体处在逐渐成熟的阶段。

如果展望未来的话,当中国大多数行业进入成熟期了之后,我们可能需要关注的方向,是那些通过供给创造需求的企业会逐渐走上舞台的中心。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有一些企业家能够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创造出能够满足大家需求的产品,那这些公司非常有机会成长成为中型甚至大型企业。社会环境的变化,又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叠加了比较有效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我们从过去的满足大家基本需求的大单品时代,发展到逐渐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能成长起来的阶段。大家也知道,现在创业比过去容易很多,因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融资环境,各种电商平台触达消费者的效率,以及向消费者传递自己的产品和信息的新通路,都比过去更有优势,所以很多企业比以往更有机会成长为中型企业。这是大的经济体成熟之后,新企业成长起来的黄金时机,这也是欧美已经在不断实践的事情,即如何通过供给创造需求,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

我们也看到,在世界范围内,少数行业,尤其跟互联网相关的这些行业,在过去3-5年明显占有更大的份额。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前五大互联网龙头公司在不断实现更多的价值增长和创造,而大多数行业在进入成熟期之后,反而是处于发展比较缓慢的阶段。毫无疑问,中国也会经历同样的过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少数行业,对社会的影响力、给社会创造的价值以及对社会价值分配的能力会持续扩大。

04 站在事实和常识有利的一面

过去资本市场的表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市场的效率某种程度上都是在提高的.美国资本市场上90%的基金,不管是共同基金还是对冲基金,都已经无法战胜指数了。而中国资本市场,随着过去几年行业ETF的快速发展,以及机构投资者比较快地在一些方向上达成了共识,我们看到中国所谓的核心资产,这几年的市值增加的速度明显快于它们盈利增长的速度。这种向头部集中的过程,在资本市场上反映得非常极端。国内专业机构对少数行业的偏好和共识,代表市场预期一些行业将在整个社会的价值分配占有更大比例,估值水平的提升和指数权重的增加将阶段性的互相强化,ETF和被动投资也将加剧这个过程。在国内经济成熟阶段,利润向头部公司和部分行业集中的现实,某种程度上匹配了行业ETF、行业基金和被动投资的发展,也将给主动投资带来更多挑战。

所以作为投资人,面对变化中的经济和变化中的资本市场,其实是不断有挑战和压力的,这也是我们希望通过高礼价值投资研究院这样一个平台,大家一起去探讨如何更好地去观察产业的发展,如何在这样一个大家已经有共识的市场里面,发现新的机会。我觉得这是巨大的挑战,但是对所有的参与者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有意思的过程。

做投资的时候,我们经常需要站在市场共识的反面去独立思考。但这不是刻意地去站在市场共识的反面,而是你能不能发现认识偏差之外,脱离事实和常识的地方。如果你站在事实或常识有利的一面,站在市场偏好的对立面,这个时候投资可能会有更好的机会。

二、 2020.07.10:主动投资如何形成优势和保持可续性

对于基金经理如何形成优势和保持可持续性,邓晓峰表示可以从三个维度努力:总结行业要素和生意的本质;对行业要有敏锐的观察和前瞻的展望,也要基于数据和现实的判断,客观地分析生意的回报率与可行性;保持钝感力,避免过度关注细节与经营节奏。

01理解资本市场及回报率

资本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社会和经济的投影。它不仅会反映产业的变化,同时也会反映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包括这个市场上的参与者对事物的看法与习惯。在经济发展和价值规律上,不同国家的资本市场可能有着相同的基本性原则,但人文背景的不同最终会导致各个市场之间存在差异性。

投资人在资本市场上首先需要思考,市场回报的来源是什么?归根到底,一个市场最大的驱动力还是上市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这是资本市场能够持续繁衍发展的主要动力。当然人性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也很大,每一个市场上参与的主体都会对资本市场的回报形成或好或坏的影响,并且不断地重复。由于市场参与者的不同,以及一些金融工具使用的差异,最终导致不同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股价和企业基本面传导效率的差异。

02 如何从资本市场获取回报

我自己主要会从两个维度做努力,第一个维度是选择肥沃的土壤、合适的赛道,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些能够产生更多价值增量的行业和会在整个经济体中占据越来越大比重的领域,是值得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研究的,因为这些行业往往拥有一个比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当然,市场对于一些优秀行业早已有了共识,当某个行业充斥了太多的参与者,投资就会难以实现超额收益。这时作为主动管理人,需要我们除了和市场拥有共识,还要能够比其他人看得更早、看得更远,并且在遭遇巨大波动时更有信心。

这就是第二个维度,发现市场的无效率部分,拥有与大部分参与者不同的观点。观点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刻意站到市场的对立面,而是要以客观数据为基础,符合常识判断,并有背后蕴含的社会与产业逻辑。逆向投资是同时站在有利的常识和基本面并与市场偏好的对立面,这是做逆向投资需要把握的。

03 研究历史以更好地判断未来

回顾历史为的是总结经验,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投资框架与坐标系,理解产业规律,对比行业差异,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判断未来。在刚开始做投资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本能的喜欢买一些便宜的东西,比如市净率很低、市盈率很低的股票,但是投资面向的是未来,如果商业模式不可持续,那么历史上的这些资产最终很可能成为减分项。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预测未来产业结构和公司的盈利能力会发生什么变化。

04 基金经理如何形成优势和保持可持续性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基金经理与研究员在研究方式上是存在差异的。同样一个具体行业领域的研究,基金经理没办法和研究员去进行竞争,因为研究员可以更专注,花更多的时间在这个领域上。这就使得基金经理们需要利用一些自身的优势去回避短处。

从我自身的经验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做努力。

总结行业要素、生意的本质

形成抽象化、结构化的思维能力,能够比较快地总结出行业要素和生意本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企业短期经营节奏的关注,因为你不能指望和别人比拼信息的灵敏度来获得优势。我一直觉得作为一个基金经理,一定要想办法降低自身对信息的敏感度。当然你可以不停地接收信息,但是要降低你对它们的敏感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的早期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去总结行业要素、生意本质,以及对行业的见解,将这些构成一个思维框架。

仰望星空,脚踏大地

基金经理对行业要有敏锐的观察和前瞻的展望。通过更靠前的展望,对行业的长期空间,盈利结构做一个判断。另一方面,需要基于数据和现实的判断,客观地分析生意的回报率与可行性。在投资时,我们又不能仅局限于眼前的数据,要站在企业家的角度去展望未来的生意,把这个行业的空间给想象出来。这就是所谓“仰望星空,脚踏大地”,要把这两个维度结合到一起。

保持钝感力、避免过度关注细节与经营节奏

除了以上两点,基金经理在做研究时,保持钝感力也特别重要。很多时候,大家经常会因为企业的一些细节、经营节奏等短期原因,过早地卖出了那些能够长期增长的好公司。过早卖出后再克服心理因素,以更高的价格将其买回来其实是很难的。所以我认为对于那些重要的行业与企业,投资人应该保持一定程度上的钝感力,不要过分关注一些短期的经营信息,而是要基于行业长期的商业逻辑。

05 投资——如何做好开卷考试

投资本质上是一个开卷考试,因为原则非常简单,大家都知道买好行业、好公司且价格合适,但是实践的时候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去理解自己,理解产业回报率,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平均回报率是多少,什么是一个可持续的行业。另外,我们也需要去理解资本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因为市场广泛的参与者会深深地影响资本市场的效率、风险偏好。

三、 2021.01.26:市场共识:当下是重新判断和调整的窗口

过去5年市场总体的投资逻辑,事实上仍然是一个以防守型的消费、医药叠加结构性增长行业。这个前提都是基于认为大多数行业包括制造业行业的企业的利润非常差的一个假设,同时也是基于利率下行的假设,所以给头部的公司更高的估值水平。

极度的共识带来市场的极度的分化,但是在2021年我们有可能面对的经济基本面,是一个跟我们专业机构过去的共识存在严重偏差的年份。

2021年我们可能会观察到制造业上游的行业利润将会非常出色,大多数公司的盈利水平将超出预期,而过去防守型行业的公司,它的盈利的增长反而处于落后的状态,叠加利率上行的压力,与当下市场共识或存在巨大的偏差。

可能未来几年A股市场的阿尔法更多的来自于目前没有被专业机构的共识所注意到的,不管是在制造业的上游的大宗商品企业,还是一些各个行业的小型公司上面,在这个时点可能是我们基于企业的内生增长和估值水平重新做一个判断和调整的窗口。

以上是高毅资产首席投资官邓晓峰近日在招商银行私人银行2021上半年投资策略报告会上发表的《分化与收敛》主题演讲中阐述的观点。邓晓峰表示,过去两年部分行业的超额回报绝大部分是来自于估值水平的扩张,不少当下表现突出的行业,未来是否能够有比较快的盈利增长来消化目前的估值,是需要在未来观察的。

2020年风险资产回报丰厚,不同行业分化严重

回顾2020年,是一个风险资产回报非常丰厚的年份,不管是在权益市场股票市场,还是大宗商品市场、债券市场等很多资产都实现了非常明显的正回报。

在权益市场内部,中国的权益市场表现最突出,背后的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实现了最快的复苏,我们最快的控制了疫情,同时受益于欧美发达国家应对疫情的巨额流动性的注入的叠加效应,让我们A股市场,尤其是跟一些新的产业发展相关的科创板的指数、创业板的指数成为全球市场回报最高的指数。

其次,回报高还有离岸的中概股指数,大多数集中在以互联网为代表公司,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同时也受益于美国的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三个表现突出的权益市场指数是纳斯达克指数,主要是美国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巨大变迁,使得不少龙头企业受益,受益于宽松的流动性和收入利润增长。

大宗商品市场,铁矿石是回报率最高的一个资产,背后代表的是中国的需求旺盛以及海外的供给的受限,使得黑色系大宗商品获得了全年涨幅最大的回报。同时,几乎所有的工业金属都是正回报的表现,总体上也反映了全球实物商品侧的需求良好,总体看大宗商品2020年是一个牛市,只有石油因供应过剩叠加需求的萎缩,在2020年实现了一个比较大的负回报。

在疫情这个巨大的外部冲击之下,各国央行都实施了比较激进的货币或者是财政政策。全年看下来,债券市场事实上比股票市场对经济的复苏更有一个领先的预见性。

回到A股市场,2020年A股市场不同行业之间的表现是高度分化的,有三个行业的全年收益率超过80%,分别是电力设备新能源食品饮料和消费者服务,金融、地产以及钢铁、煤炭、石化等周期行业的表现则严重落后于市场;同时,各大指数的表现也相当分化,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主导的创业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全市场所有公司的涨跌幅是一个比较奇特的柱状图,头部高度的集中,20%的公司涨幅在50%以上,剔除这个之外,其他处于类似的一个正态分布,最集中的是在-20%~-10%,-10%~0以及0~10%这三个区间段,这在历史上来看是非常少见的一个分布状态,也是一个在头部集中非常明显的状态,大多数公司或者指数的市值加权的涨幅都超过了平均数的涨幅,说明市场表现更好的是市值更大一些的公司。

过去两年超额回报绝大部分来自估值扩张

最近两年我们全市场的复合回报率处于一个有史以来非常高的水平,连续两年的复合回报率都超过了20%。过去4-5年,专业机构的回报率则大幅的显著超越全市场水平。

一方面是2015年之后,中国大多数行业向头部集中的过程非常明显,头部公司的盈利水平不断提升,叠加海外通过港股的投资者,更偏好头部的优质企业,一起强化了这样的市场共识;另一方面,国内公募基金的风格,从2015年之前偏好成长性的中小型公司的思路调频到了跟外资机构相同的节奏上,而且这几年不断强化,因为少数公募机构成功的业绩记录,导致资金更多地配置实现正循环。

即经济基本面叠加资金流向的共振,事实上强化了过去几年大小风格的分化。我们一直思考,过去两年是我们部分行业超额收益特别突出的两年,归因来自于企业盈利的增长,还是来自于估值水平的扩张?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在过去两年这些公司所获取的超额回报绝大部分来自于估值水平的扩张。

以一个更长的维度来看,从2016年开始,大多数头部公司的估值水平处于一个比较低的低点,随着他们的业绩稳健领先于市场,事实上是一个典型的戴维斯双击的过程。但是到2019年之后,投资者的偏好和共识程度已经更多的喜欢认可头部集中的逻辑了。

这种情况之下,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估值提升的阶段,这个阶段有点类似于在70年代美国漂亮50发生的时机,这样的估值扩张,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平衡?如果一些行业或者公司能够通过盈利的快速增长来消化估值的话,能够实现一个比较好的软着陆。

不少我们当下表现突出的行业,未来是不是能够有比较快的盈利增长来消化目前的估值,这是需要在未来观察的。尤其是一些本身属于稳健增长性的行业,它事实上享受了如此高的估值,背后的逻辑是市场一致认为我们利率水平将会不断下行,资金不断向权益市场集中,大家对未来预期回报率降低,国债的收益率要向发达国家的低零利率靠拢。即市场的逻辑是,贴现率下降,带来了这些头部优质资产的估值的提升。

基于这样的情况,公募基金持仓的集中度处于一个持续提升的状态,可能从行业集中度来说,还没有到2007年这样一个极致的状态。因为2007年以国企金融为代表的少数行业,公募基金有更大的行业配置的百分比。

此后,公募基金的行业的集中度都没有像过去几年显得如此集中,尤其是集中于头部的公司。

2021年或与市场共识存在严重偏差,制造业上游利润将相当出色

上述市场共识或者假设会不会受到挑战和约束,我觉得在2021年有可能要去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归根到底,市场的共识是基于一个利率下行、盈利很差的一个假设,所以大家的偏好才会在消费医药以及少数有增长型的行业,比如像互联网和新能源以及TMT行业。

但是在2021年我们觉得有可能面对跟过去几年不同的经济的基本面和企业盈利的基本面,尤其是企业盈利。

观察2021年的需求情况,美国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两个需求的发动机,事实上美国经济在疫情之中表现是非常有韧性的,他们的零售、住房销售经历了短暂的冲击之后,仍然在一个长期趋势增长的轨道之上,只不过是国内的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我们对美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的增长,需求的增长以及对实物商品的需求,持一个相对乐观的态度。

再来看中国,从2015年供给侧改革逐渐实施之后,我们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到了接近78%的高水平,导致企业的盈利情况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这么高的产能利用率,正常情况之下会带来新的一轮产能的扩张,但是因为贸易摩擦和去杠杆等影响,事实上推迟了中国制造业的资本支出,也让我们制造业的资本支出没有跟上需求的增长,反而是下了另一轮台阶。

所以在这一次疫情发生之后,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迅速的在三季度就恢复到了历史的高水平,我们觉得四季度制造业的产能率可能处于有史以来的最高的一个区间。未来几年时间,中国制造业的利润会有一个相对比较乐观的预期,尤其是出口拉动的制造业,它会给我们整个制造业送来一个巨大的红包。

过去5年市场总体的投资逻辑,事实上仍然是一个以防守型的消费、医药叠加结构性增长行业,比如互联网、消费电子,或者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公司,这个前提都是基于认为大多数行业包括制造业行业的企业的利润非常差的一个假设,同时也是基于利率下行的假设,所以给头部的公司更高的估值水平。

所以,极度的共识带来市场的极度的分化,但是在2021年我们有可能面对的经济基本面,是一个跟我们专业机构过去的共识存在严重偏差的年份。

2021年我们可能会观察到制造业上游的行业利润将会非常出色,大多数公司的盈利水平将超出预期,而过去防守型行业的公司,它的盈利的增长反而处于落后的状态,叠加利率上行的压力,与当下市场共识或存在巨大的偏差。

同时,随着资金极度的向少数头部公司集中,不管是集中头部的上市公司,还是向头部投资机构集中,大家为了减少自己的工作量,也更多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头部的、非常少的一两百家公司上面。

而中国本身是一个非常全的产业链,有着非常广大纵深的产业布局,也有非常多的行业的公司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比较好的业务和增长,而这些公司我觉得在目前明显被市场所抛弃。

如果从一个专业机构不断的寻找超过收益的角度来看,我自己目前会下一个可能跟市场的共识有比较大偏差的一个观点,我们认为可能未来几年A股市场的阿尔法更多的来自于我们目前没有被专业机构的共识所注意到的,不管是在制造业的上游的大宗商品企业,还是一些各个行业的小型公司上面,我觉得在这个时点可能是我们自己基于企业的内生增长和估值水平重新做一个判断和调整的窗口。

四、 2021.04.23:在未被关注的行业中寻找未来超额收益

在主题为“后疫情时代的A股投资机会和挑战”的圆桌论坛上,邓晓峰分享了对市场的观察及展望。在他看来,今年企业盈利是前所未有的好,但是市场的表现可能会更动荡。未来资本市场的超额收益不在最集中的100多家头部公司里,而是在没有被大家关注的行业的各个公司里。

以下为邓晓峰圆桌对话内容节选:

问:进入后疫情时代,A股市场的投资机会以及风险点分别在哪里?

邓晓峰:今年与过去两年不同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大多数头部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表现相对较差。春节前由于增量资金的入场,强化了头部公司的表现趋势。但在春节后,大多数头部公司遭遇较大的调整压力;

二是,今年一季度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处于过去几年最好的时刻。

头部公司的估值水平从2016年初的低水平,到今年年初的高水平,基本上走过了一轮从价值发现、认可,到过度追捧的阶段,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透支了未来的增长,这在今年要面临挑战。

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过去几年在制造业投资相对不足、供给侧改革约束供应的背景下,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技术进化、管理改善,又叠加了疫情带来外需的增长,所以今年企业盈利是前所未有的好。但是,市场的表现可能会更动荡,需要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问:近期市场上有一个话题——“公司不到30亿市值,所以我们不接待”备受关注,过去几年A股市场的生态不断变化,这对投资带来了哪些影响?

邓晓峰:由于当下专业机构的资金向头部基金集中,基金经理更多倾向于关注大公司。资金的流动强化了大公司受到追捧、小公司不被关注的状态,这本身让这种策略降低了效率,即好的公司被过度定价,提前实现当期回报并降低未来回报。

当产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跟目前资本市场回报不匹配时,有可能需要重新去思考这个现象是否会发生一定的调整。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中国还不是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这给一些小企业提供了成长机会。当市场大多数人形成了简单的只关注大公司的偏见时,不少小公司可能会提供更好反映企业增长的机会。从系统角度来看,未来资本市场的超额收益不在最集中的100多家头部公司里,而是在没被大家关注的行业的各个公司里。

问:中国的经济一直在快速发展,在资本市场有一个词叫ESG,即环保、社会责任、企业治理,在投资中如何去平衡投资收益与ESG?

邓晓峰:资本市场一定是反映社会发展大趋势的,政府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对资本市场将产生很大影响,而且资本市场也希望能够顺应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趋势,投资应该提前布局。比如新能源、低碳减能以及供给测改革等,使得行业竞争变得更有序,高污染的行业受抑制,导致行业回报率流向治理和环保达标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