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的功与过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7喜欢:4

董明珠,企业家中的网红,敢说也敢斗,一言一行都会引来公众的争议,喜欢她的人说她是“铁娘子”,不喜欢她的人说她“走过的路都不长草”。

本身要客观的评价一个人,就是一件极度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面对这样一个极具争议的人呢?然而,不管对她的争议有多大,对董明珠稍微有点了解的人,我想基本上都会有如下这两个最基本的判断。

首先是对格力的贡献。

1994年,董明珠从区域回到总部担任经营部部长,开始对格力的营销体系进行改革,先款后货、淡季返利、年终返利以及组建销售公司等,几年的时间里,就重塑了格力的营销体系,并将其打造成了格力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即便是对手时时模仿,也从未超越过。

这也是格力能够杀出重围,成为空调行业龙头老大的原因之一。所以,如果说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的现在,也算是一个客观的评价,并不过分。

其次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格力在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前,集团的持股一直在50%以上,属于绝对控股。所以,即便是上市公司,格力在制度和文化上,同国企也不会有任何的区别。

都知道,在这样的体系下,要低调和圆融,以便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而董明珠的生存哲学却是斗争,恰好于此相反。处理领导的亲信,与领导斗;给不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事情提意见,与同级斗。甚至还主动向公司要权,要求把财务部交给自己管理,这对上级领导来说,明显是比较忌讳的。

然而,就是这样性格的一个人,在这样的体系内,居然能从一个普通的业务员,一步一步的走到了董事长的位置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据说,董明珠的每一次提拔,内部反对的声音都很大,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以她的为人,公司内部恨她的人不会少。

但是有亮眼的业绩,也有伯乐朱江洪的支持,每一次,董明珠都能得偿所愿。

然而,我个人认为,仅仅凭这两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除了亮眼的业绩,董明珠还要自己行的直才行。因为只要董明珠有违规违纪的行为,就不会缺千方百计想要搞到证据的人,而这些证据一旦摆出来,任何的业绩和支持,无疑都会归零。

所以,董明珠能走到现在,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了,董明珠在这方面应该是清白的。她说的她把诚信和权利不为自己所用,作为自己的处事原则,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树敌越多,那么监督她的人,想她出问题的人,无疑也就会越多,这是人性,无法改变。

到了现在,已经成为网红的董明珠,更是要接受更多公众的监督,一言一行都会被拿到放大镜下去解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董明珠几乎已经成了一个透明的人,即便是有操作空间,应该也很小吧。

基于这样的认识,只要稍加琢磨,就能发现,网上对董明珠大部分的负面评价,其实并不客观,这可能就是“人红是非多”这句俗语在董明珠身上的体现吧。

比如,在股权激励中,董明珠所占的份额较高,很多人就认为董明珠贪婪,是在为自己输送利益。对于这一点,我在《格力股权激励争议最大的四点》这篇文章中,对其逻辑不通之处有过解读。

还有人说,董明珠为格力代言,是为了绑定格力,以便自己能够长期待在董事长的位置上。如果绑定能如此简单,当年乔布斯也不会被人轻易就赶出苹果公司了。

仔细想想,真正能够绑定一家企业的,只能是你对企业的贡献,贡献越大,企业就越离不开你,从这个角度来说,董明珠无疑已经深度的绑定了格力

然而,这种绑定,股东们是乐于见到的。

其实,自带流量的董明珠,从2013年与雷军打赌开始到现在,通过她的代言,应该已经为格力节省了不少的广告费。而且,格力将官方商城改名为格力董明珠店,其用意应该也在于此吧。

同时,以娱乐圈目前的风气,由董明珠来代言格力,可能对品牌来说,还相对安全一点。

可见,董明珠代言格力,实际上是董明珠在为格力背书和引流,是格力在消费董明珠,如果要抱怨,也应该是董明珠,因为她并没有因此而拿到一分钱的广告费。

在上面这两点对董明珠的判断中,对格力的贡献大,说明董明珠的能力强;有原则,说明董明珠的品性好。然而,即便是能力和品性都没有问题,也不能说这就是一个完美的人。

董明珠也一样,在我看来,董明珠至少在四个方面存在不足,或者说是我所不认可的地方。

1、接班人

找人和培养人,无疑是企业一把手最重要的责任。

董明珠从2001年担任格力总裁开始,到现在已经20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居然没有找到并培养出另一个“董明珠”,导致格力后继无人,不能不说是董明珠的失职。

其实不仅仅是失职,在我看来,这是董明珠在职业生涯里,最大的失误,也是格力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就像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的一样,仅从这个角度来说,朱江洪无疑做的比董明珠更好。

2、董明珠时代的业绩

2018年6月25日,在格力2017年的股东大会上,董明珠发言时放出了如下这两张图片。

从图中可以看出,董明珠将格力的发展分成了5个阶段。这样的分发,用意很明显,就是为了凸显出格力在2012年以后的业绩,而董明珠也是在2012年开始担任公司董事长的,所以,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凸显出自己对格力的贡献。

那时董事会面临换届,董明珠通过这种方式,让股东们了解自己的业绩和贡献,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董明珠时代的这些数据,就真的能反映出董明珠的业绩吗?我看不尽然吧。

2012年之后格力能够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除了董明珠的努力之外,我个人认为,至少还和其他三方面息息相关:

①起点不同

2000年公司的营收只有62亿,而在2011年,公司的营收已经达到了835亿,此后六年的时间里,即便是营收不增长,格力也能取得5010亿的总营收,这就已经超过了2001年-2011年这期间的总营收了。

也就是说,在董明珠时代,公司只取得了2198亿的营收增量,而这一数据,却低于2001年-2011年的营收增量2811亿。

②销售返利

从表中可以看出,格力的销售返利恰好是从2012年开始大幅度增长的。

销售返利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预收款,但按照格力的收入确认原则,这些销售返利在发生的时候,就被确认为收入了。

也就是说,只要销售返利在增长,格力就会多确认营收,所以,营收并不能反应格力真实的经营状况。从上表中可以知道,格力在2012年-2017年这段时间里,多确认了超过500亿的营收。

记得在2012年,董明珠刚上任董事长时,提出营收每年增长200亿,要在5年的时间里,再打造一个格力。2013年和2014年,董明珠确实完成了营收每年增长200亿的承诺,,但这部分增长的营收,大部分都是通过增加销售返利,从而虚增营收来实现的。

同时,销售返利也是格力压货的指标之一,所以,销售返利的增长,也说明格力的一部分营收,是向经销商压货实现的。

③市场环境不同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2年-2005年,是行业竞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净利率只有2个点左右,属于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的阶段。

2006年,净利率开始企稳,说明那些竞争力较弱,只能通过价格而非产品来抢占市场的厂家逐渐退出了,留在市场的胜利者,当然就有权利开始“收割”市场了,具体表现就是净利率开始上升了。

格力无疑是胜利者之一,2011年,格力在空调内销市场上的占有率为39%,超过第二名13个百分点,说明此时格力在技术和渠道上,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壁垒,是空调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所以,在2017年,格力的净利率甚至达到了对制造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15%的水平。而这无疑也是在董明珠时代,格力能够取得如此多的净利润的原因之一。

以上这三点,其核心是格力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当然也有董明珠的功劳,但绝非是她一个人的功劳,在功劳簿上,至少应该还有朱江洪的名字。

其实,在这次股东大会上,董明珠还有一组数据没有说,那就是格力在2017年空调内销市场的占有率为38.6%,虽然还是远远高于第二名,但相比2011年的39%,却是下降的。

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另一个角度的思考,站在格力如此高的起点上,如果在2012年成为格力董事长的不是董明珠,而是另外一个稍显平庸的人,只会按照格力之前的战略和制度去执行, 2012年以后格力的业绩还会如此辉煌吗?

我想,即便是没有这样辉煌,差距应该也不会太大。

3、从不犯错

董明珠在多个场合都说过,她从不犯错,也不认错,她永远都是对的。这句违反常识的话,毫无疑问的成了网上对她质疑最多的地方。

不过在之前,我对此的看法却是偏正面的,认为这是董明珠对自己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够做到不犯错,这是她有责任感的体现。

然而,在看了一次对她的专访后,我的这一想法改变了。

问:即便是收购银隆是正确的选择,是不是也说明了你至少是看错了人?

答:确实是看错了人,但他是在道德上出了问题,不能怪我。

这明显有推卸责任之嫌,如果董明珠对待自己的失误是这种态度,再加上其强势的性格,就很可能会出现别人的意见自己听不进去,甚至是根本就没有人敢提意见的状况了,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格力的风险。

问:做手机是个错误的决策吗?

答:如果做手机让格力垮掉了,那才能说明做手机这个决策错了。

难道导致企业的利益受损,不算是错误的决策?可能董明珠也考虑到了这个漏洞,所以在后面又补了一句:即便是做手机失败了,我们也锻炼了队伍。

按照董明珠的这一说法,是否就可以这样认为:对于个人来说,只要不威胁到生命,任何决策都是正确的,因为即便是失败了,自己也增长了经验和能力。

这在逻辑上显然是不通的,难道董明珠不知道吗?我想不是的。

在她自己写的书中,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权利不为自己所用,通过社会效益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她的原则和理想,也是她全部行为的起点和终点。

董明珠确实是做到了。然而,是否有这种可能性,就是董明珠认为只要秉持这样的理想和原则,决策就不会出错呢?

仅从出发点来说,这样做出的决策当然不会有错。但是,企业家的理想是需要通过企业去实现的,也就是说,企业家的理想要同企业的能力相匹配,如果不匹配,给企业带来的伤害,与那些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名,行中饱私囊之实的行为相比,根本就没有区别。

董明珠还说过,她的决策不会有错,只是存在执行力不够的问题,这是否就说明了,现在的格力,在理想和能力的匹配度上,已经开始出现偏差了呢?

4、线上化

大家都知道,格力线上化的发展一直都非常缓慢,也是格力的短板之一,2020年疫情的爆发,导致格力的营收和净利润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更是凸显出了这一短板,已经成为阻碍格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了。

其实格力触网的时间并不算晚,早在2013年,格力就成立了电商团队,并在当年年底,开设了天猫旗舰店。

那么为何在7年的时间里,线上化的发展会如此缓慢呢?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格力的线下渠道过于强大,改革的难度太大造成的。

这的确是事实,然而,既然是改革,就没有不难的,毕竟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难道格力历史上的历次营销改革就不难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我想操盘者董明珠也是不会答应的。

同时,在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格力将电商团队独立出来,成立了电商公司,并且要求全员开设微店,董明珠店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这些都说明,在没有疫情这一黑天鹅的影响下,格力已经开始了变革。

所以,难,并不是原因。而且在董明珠的字典里,也根本就没有“畏难”这两个字,只要是她认准的事情,就会干到底。由此可以推断,格力线上化发展缓慢的原因,是董明珠或者其团队,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线上和线下是同等的重要,仅仅是把线上渠道当成了线下渠道的补充。

从董明珠在不同场合针对电商的发言,也能证实这一点。

而董明珠没有意识到线上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其原因才是线下渠道过于强大,让格力的日子过于舒服了。

2019年,空调线上零售量的占比已经达到了43%,其中奥克斯线上的份额也超过了30%,所以,当年董明珠举报奥克斯,根本原因就是格力感受到了奥克斯在线上的威胁,这也说明了格力线下的优势在缩小,从而成为了在2019年底,格力开启渠道改革之路的导火索。

由此可见,线上化发展缓慢,是因为董明珠没有居安思危,才导致了现在格力的被动,这明显是董明珠在战略上的一个失误。

到此,我不认可董明珠的四个方面就说完了。

还是那句话,评价一个人是很难的,我也只能是挂一漏万了。即便是董明珠有上面那四点的不足,我依然不会否认董明珠对格力的功劳,我相信这也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然而,功是功,过是过,只有客观的看待功与过,而不是功过相抵,对股东来说,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格力的优势和劣势。

这些不足,我也不认为董明珠是为了私利而故意为之,说到底还是能力的问题。这同前面说的董明珠的能力强是不矛盾的,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都有天花板,在一个职位上干的出色,并不代表在另一个职位上也会成功。

所以,在我看来,董明珠更像是一把屠龙刀。然而,即便是屠龙刀,要发挥出威力,也要依赖于拿刀人的能力。从格力发展的历程来看,显然朱江洪更适合做这个拿刀的人。

又或者是像董明珠所说的一样,和谐是斗争出来的。但是在现在格力的董事会里,我根本看不到有人能有实力与董明珠一斗。可以想象,董明珠的意志,基本上就能代表董事会的意志。

没有“斗争”的董事会,是否影响了董明珠能力的发挥呢?这当然是句玩笑话,但没有钳制的董明珠,可能也是格力的风险之一吧。

好在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格力董事会就会重新选举。希望在这次选举上,董事会能有些变化,特别是作为第一大股东的高瓴,我相信是会有所动作的。

 $格力电器(SZ000651)$   $美的集团(SZ000333)$   $海尔智家(SH600690)$  

 @今日话题   #格力电器#  

全部讨论

2021-12-15 11:08

董明珠说,不认识什么伯乐朱江洪

2021-12-15 14:08

董明珠在美国早被赶出去10回了。怎么能拿乔布斯举例子咧?
拿董明珠没被弄下去就推出董明珠品行无缺,这样的话,那被抓之前世上还有罪犯么?
你这逻辑就是错的啊。

2021-12-15 10:50

你这篇文章少另一个重要指标,也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比较,你可以比较一下从1996年上市到2004年股权分置改革前、2004到2011,2012到现在这三个阶段,把股东价值增长的顺序排一下,就明白了!

2021-12-15 14:37

说董明珠人品不行的,是小人之心,自己没有格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