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158回复:348喜欢:57
新近的一个思考,即:“持有 = 买入”。

如果一个持有一个股票,有新资金后不加仓买入,好像确实逻辑上不通,不加仓是为什么呢?质地不好还是价格太贵?质地不好为什么持有部分不卖掉,价格太贵为什么持有部分不卖掉? 所以我越想越觉得应该就是“持有 = 买入”。

如果认同“持有等于买入”,首先应该满仓,其次有新资金后应该无脑(按预设仓位比例?)买入持有的标的。

大家觉得呢?

全部讨论

2020-05-15 12:56

不同意,这和all in一只股票又有什么不同呢?其实就是不确定性导致的。

2020-05-15 12:57

持有等于买入的核心逻辑是要有强大的心里,对于股价的波动毫不在意。一般人根本做不到这个境界,也就谈不上持有等于买入了。比如一般人新资金来了,可能会根据当前标底的估值水平或者短期股价来决定是否买入,买入多少。但之前持有的仓位可能已经盈利很多了,对这部分仓位的涨跌心里容忍度比新资金要高的多,也就保持持有状态了。

不等于啊,核心是不确定性太多了,比如腾讯毛估估3.5万亿到5万亿合理,那么这区间都可以持有,买可能想等到3.5万亿,或者还有买其他类型标的的需求,我不想买这么大仓位的腾讯啊,我就像买点汽车空调配置一下呢,又不是神仙能押准算准。

2020-05-16 14:56

仓总这个问题,我前几天在集思录上也看到,其实我自己也经常在想这个问题,所以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好问题。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持有不等于买入。
1)从仓位管理的角度:因为我们对任何一个标的认知都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决定了标的投资的非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标的的配置都不应该是100%仓位的,特别是在非同一个赛道中的标的。从我个人而言,我自己的两个账户组合中单个标的的最大金额持有30%,防止黑天鹅的事件发生,比如2017年Q3我开始持有中兴通讯,谁都没有想到2018年开始出现制裁,导致当时60%的亏算。
2)从深入了解的标的的角度:从我自己看我认知标的一定是一个过程,对标的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这时候的仓位买入标的后持有,是对自己认知的一种验证,但随着不断的上涨,预期收益不断增加,但与目标价格的接近实际上风险和收益是不成正比了,所以我一般采用在一定范围内买入,高于一个价格基本不再买入。“宜将剩勇追穷寇”但前提是一定对企业非常了解的情况下,否则没有完全的把握。
3)内心的得失的弊端:就是买入后再买入总觉得买亏了,这点我承认是我投资中的很大绊脚石。
通过仓总这个问题对我的启发就是:如果制定一个标的如果研究后觉得可以长期持有那么在一定的范围内都可以考虑买入,直到达到自己的仓位上限。

2020-05-15 14:59

完全赞同持有等于买入。
前提是不改变仓位结构。
理解了这句话,就理解了价值投资

2020-05-15 14:32

持有不等于买入,把现金和权限类资产看做一个组合,持有现金等于降低整个组合的风险系数。
因为未来不可知,所以留现金是为了平衡整个组合的收益和风险。
反过来想,如果你有预知未来的能力,那么从收益的角度上看,某只股票无论是投资标的还是投机标的,只要收益最高,那么有现金就买入最好。
但是现实是人对股票的研究都是有限的,未来是不可知的,可能有A,B,C三只股票。投资者对A研究的最透彻,B,C次之,保守的投资者主观认为A的确定性最高,所以很可能A的仓位最重。另一个激进的投资者可能主观认为B的赔率最高,但是风险程度更大,但是也倾向于给B大仓位。这就是不同的投资者的研究程度不同,认知不同,主观偏好不同(有人喜欢大板,有人喜欢投低PE),所以组合也就千差万别。
所以我倾向于认为现金相当于对未来不可知的补偿。

2020-05-15 13:13

新入资金不买入,则认为将来有更低成本买入或者更好的标,那么为何不卖出现有的标??

2020-05-15 13:03

开仓与平仓条件不一样的。

2020-05-15 12:25

我也纠结过这个问题,结论也是:买就等于持,不想买为什么还要持?

2020-05-15 18:01

不是 这个思维陷阱是只给你两个选项  要么买入要么卖出 但实际上有第三个选项 就是不动  就是比如明天腾讯涨到599 这个价位让人进退两难 买或卖都不好判断 所以选择不动  当一件事想不明白的时候 可以想想是不是前提条件前提假设本身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