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产业一线:这些A股上市公司跨界布局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充换电设施逐渐成为推动这一绿色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今年5月举行的上海充换电展(CPSE)上,众多充换电产业链企业出席亮相,发布产品。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特来电、星星充电等老牌充电桩企业,很多主业原非充电桩的跨界企业也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企业基于原有业务领域积累的禀赋和优势,为充电桩领域带来了新的技术创新与市场活力,但同时也势必使得充电桩市场竞争加剧。

公牛集团:从民用电工到第三方充电桩

公牛集团(603195.SH)从民用电工跨界布局充电桩已有数年。2021年,该公司首次推出充电枪和充电电源产品,2022年推出充电桩产品,2023年新能源产品的全年营收达到3.80亿元,同比增长148.65%。

关于跨界的战略构想,公牛集团副总裁谢雄伟对记者表示,充电桩本质和民用电工产品一样,都属于电连接产品品,2020年中央提出了“3060”的双碳目标后,公司顺应趋势,开始在新能源赛道主动寻找机会,选中技术重合度较高的充电桩作为切入口。

开拓市场是公牛集团跨界的第一步。谢雄伟称,公牛集团目前在全国拥有超过20000个网点和400多个经销商,虽然电气照明和充电桩是不同产业原有经销商渠道无法直接被套用,但可以借鉴原有的成熟的经销商开发和管理方法论。

在产品方面,公牛集团已经从交流慢充发展到全功率段的交流充电,包括3.5kW、7kW、11kW和21kW等产品。此外,公司还推出了直流快充产品,包括20-240kW的直流快充单充和群充设备。今年,公牛集团推出了旗舰产品无极Pro充电桩。谢雄伟介绍称,这款充电桩可适配99%以上的车型,能在极热、极潮、极寒、极尘和极高的特殊恶劣环境中稳定充电,并且首次引入触控屏技术。

在市场定位方面,公牛集团继承了一贯风格,选择走亲民化路线,把主要客户群体定位为C端的家庭个人用户以及中小运营商。“公牛集团擅长为分布式场站客户提供服务,我们在第三方充电桩品牌中已经做到了领先水平,目标是成为国内最大的家用充电桩品牌。”谢雄伟说。

谢雄伟指出,充电桩行业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涉及领域广泛,包括AC/DC转换、电力电子、软件、通讯协议等,从电器或电网配套企业转型进入该领域是相对顺畅的方式。另一方面,跨界者往往能将自己原有的经验和禀赋带到新领域,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传统企业在产品上有优势,新入局者在创新方面有优势。”谢雄伟表示。

亿嘉和:创新布局共享充电机器人

亿嘉和(603666.SH)的“共享充电机器人”是该公司充电桩与机器人跨界联动的核心产品,也是备受市场关注的新型充电技术路线。

成立于1999年的亿嘉和主营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机器人业务贡献营收4.02亿元,占比53.68%;智能电网及智能自动化设备业务贡献营收1.49亿元,占比14.29%。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该公司财报首次将智能电网设备作为一个单独大类进行披露。

亿嘉和副总裁何军伟对记者表示,共享充电系统的设计理念基于公司对充电市场未来发展的判断和对充电场景的理解,尽管快充是当前充电市场着重研发的领域,但未来的充电方式不会完全依赖于快充,因为大量家用电动车车主习惯于在住所或公司的充电站充电,对充电速度要求不高,而缺少带充电桩的停车位才是这类用户的核心痛点。

何军伟称,根据公司后台统计数据,用户平均充电时间约为7.5小时,在停车位上的停留时间较长,传统的充电桩需要前一个车主充满电后拔掉并移动车辆,下一个车主才能使用充电桩,这在车位紧张的核心商圈和老小区中尤为不便。

亿嘉和的共享充电机器人专门针对这类问题而研发,它和传统充电桩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让桩“移动”。车主使用时通过扫码进入小程序,输入车位号,共享充电机器人就能把充电桩运到系统覆盖的任何区域,供车主使用。这种可移动充电桩能够实现一个停车区域内车与桩的灵活匹配,在空间上从“车找桩”变为“桩找车”,避免了已充满电的车浪费充电桩位的情况,从而提高充电桩的利用率,解决车主充电难的问题。

“我们选择目的地充电作为目标市场,服务于充电频次较低的家用车用户,通过慢充的低成本和灵活的使用方式打开市场。公司在江苏、福建、山东和浙江等省份推广共享充电系统,目前共建成了42个运营点,覆盖了大约一万个车位。”何军伟称。

共享充电机器人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何军伟表示,推广共享充电系统面临的主要限制在于政策层面。此前有政策要求房地产开发商按照一车一桩的模式配备充电设施,与共享充电模式存在一定冲突。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为行业整体规划带来利好,但政策的落地仍需要时间,共享充电在部分地区的推广仍有一定难度,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和试点运营。好的一面是,电价的调整为共享充电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去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中提到,“推动居民小区内的公共充换电设施用电实行居民电价,推动对执行工商业电价的充换电设施用电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降低了共享充电站的使用成本。

“共享充电系统结合了公司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针对充电场景进行了创新应用。我们选择的市场是未来充电市场的主力,尽管存在政策和运维方面的挑战,但共享充电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何军伟说。

科士达:数据中心与新能源良性协同

科士达(002518.SZ)是国内知名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供应商,同时也在持续布局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业务,充电桩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财报显示,2021-2023年,科士达新能源业务收入分别为4.52亿元、20.26亿元、27.30亿元,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16.12%、46.03%、50.19%,规模和比重逐年增长。

关于数据中心和新能源业务之间的协同,科士达新能源汽车事业部副总经理代宏伟对记者表示:“首先,两大业务板块在技术上有着紧密协同,核心技术都基于电力电子转换,技术同源性使我们在产品研发和迭代上能够实现协同;其次,在生产阶段,两大板块的供应链重合度高,可以共享IC器件、功率半导体器件等,基于科士达的供应链平台,可以实现产线的灵活调配和人员的合理配置,降本增效;第三,随着储能设备成本的降低,两大板块的客户融合度不断提高,数据中心结合新能源可以降低电费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充电桩结合储能设备可以减少对电网的冲击,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公司客户体系已经实现了内部打通,包括金融、通信、能源和交通等多个领域。”

在跨界企业中,科士达的充电桩产品体系建设相对成熟,拥有充电模块、壁挂式一体式、分体式直流充电机以及液冷式充电机等全系列产品解决方案。本次充换电展上,该公司推出了IP65全系列产品。代宏伟介绍称,该产品具有高防护、高可靠性和高收益的特点。此外,科士达的960kW液冷分体式充电机可以实现2-20把充电枪的装机,功率范围覆盖360-960kW,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同时通过液冷技术实现快充,兼顾充电速度和经济效益。

充电桩设备具有被动性,其研发迭代的核心在于适配新能源车的需求。“‘一秒一公里’的充电速度理论上不难实现,但这不仅取决于充电机的性能,还依赖于车企的技术开放程度和车辆的接收容量。部分用户对这一点存在误解,导致他们可能对充电速度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根据我们和车企的深入交流,预计未来车型将以800V电压平台为主要方向,这为充电桩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代宏伟说。

代宏伟认为,充电桩市场未来会从无序竞争走向良性竞争,客户将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售后运维,而非单纯关注价格。“我们通过全程可视化运营严格把控产品的质量,在生产管理上实现了从供应商工序到产品入库、生产过程、出货等每一个环节的追溯,确保了对供应链的把控。”代宏伟说。在售后运维方面,科士达通过全国72个售后中心和备品备件库,支撑24小时响应和解决问题,代宏伟认为,只有完善的售后服务才能确保充电桩的运营收益。

结语

充电桩领域方兴未艾。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为 859.6万台,同比增长65%;根据公安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为1552万辆。对比之下,距离未来1:1的车桩比目标,充电桩领域还有极大的市场空间可供挖掘。民生证券预测2025年国内充电桩存量市场规模或超过3000亿元。

但挑战与机遇往往伴随而来,大量企业的跨界参与一方面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市场竞争。近年来,部分充电运营商通过“1分钱充电”“0服务费”等低价促销活动抢占市场份额,引发产品质量下降和运维缺失等问题。未来充电桩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还有赖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制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与厂商、运营商共建良好行业生态。

资料来源及致谢

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