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1
$美东汽车(01268)$
一、关于汽车经销商行业
(一)行业的一些现状

1.是新车销售的主力渠道

国内68家车企/品牌拥有2.4万家4S店,另外,二网/展厅/服务网点供给1.7玩家,合计4.1万家,销量占乘用车销量92%。同样,在其他公开消息,国内销服一体的4S店有33779家,说明除了68车企/品牌,还有其他杂牌子也有接近1万家4S店。但总体而言,考虑到主流品牌销量占绝大头,可以认为目前线下渠道,依然是新车销售绝对主力。

2.是售后服务的重要渠道
根据公开消息,目前4S店售后约占50%。
3.其他一些数据

目前4S店是车险主要销售渠道,大概占40%。

(二)行业的一些问题
1.竞争激烈
2017年,2023年销售一体4S店,分别为28551家和33779家,而我们知道2017年是乘用车销量的顶点2372万台,2023年是2171万台。销量下降了,但是家数增加了,这就搞得店均新车销量由871台下降为643台了。美国同期,均店销售分别为1020台和918台。
另外,从新车毛利率来看,这个我没找到行业数据,我找了两家龙头来对比,可以说差距明显。美国是2016年达到销量顶峰1748万台,我们17年顶峰,之后走势都差不多,所以不是行业整体供需造成了毛利率的显著差距。个人认为是美国的特许经营制度,以及经销商数量下降造成的竞争下降所致。1988年美国经销商有2.5万家左右,销量1544万台;2023年只有1.68万家,下降了33%,销量相比增长了0.4%。特许经营下,本来就难进,加上这些年慢慢消亡,搞得这个行业竞争环境明显改善了。而目前中国,整体上还没有出现经销商行业的收缩(或者说不明显)。
2.对于目前销售渠道变革的担忧
代销、直销、经销、线上,目前各种渠道变革层出不穷。个人判断,经销商依然具有生存的土壤,不是说经销就是浪费了价值,就必然被取代。原因有二:1.不是所有车企都有品牌号召力,玩得转线上;2.经销商被占用的资金还是有价值的。经销,生存空间肯定有,但是也必然收缩,这种就对经销商选择合作对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对于油电之争的担忧
毫无义务,油电之争对于经销商,尤其传统燃油汽车经销商,已经造成,并将长期造成巨大的影响。2023年燃油乘用车销量1403万台,新能源乘用车829万量;我们大概算算,2017年的销量2372万台,那时候基本都是燃油车吧,这燃油乘用车都快下降40%了,这影响已经巨大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经销商是很难的。
这里可能有人有疑问,那为何港股那几家表现好呢?第一,其实2021年新能源就销量很高了,港股那几家也是2021年年中开始跌的,即使那几家2021年都创了利润高点;第二,2017年以来的销量下降,很大部分被豪华车份额的提升对冲掉了,2017年豪华车份额10.77%,2021年18.7%,2023年大概18%左右。
4.其他一些担忧
经济下滑,之前看有雪友发了,认为豪车下降,不是因为品牌力,是因为高净值人下降。个人觉得需要观察。
(三)关于行业观察的结论
竞争激烈,油电之争,渠道变革,豪华车的未来,都是目前困扰之处。个人觉得核心还是在于竞争激烈,其他都是次要的,核心还是要落脚到竞争格局。目前看,个人觉得还没有看到曙光或者转折。另外,中美经销商,不谈其他二手交易售后服务这些,其实美国最核心的,还是特许经营制度以及竞争的缓和,可以说中美汽车经销商,根本就是两个东西,看起来一样,其实不一致。
从长期的角度,我们的乘用车销售,已经过了高速成长期,周期性发展可以预期的均值销售,以及售后的成长性,是我们对这个行业的合理预期。但是不解决目前的激烈竞争问题,很导致我们很难合理预期均值销售带来的利润到底是多少。这个是核心问题。
一、关于几家上市公司
美东过往的高ROE,主要是高周转和高净利率,而高净利率主要是保时捷新车和售后毛利率高(综合毛利率=(新车毛利+佣金)/新车收入)。
永达,主要是费用控制水平非常差。
更具体的,比如做一些现金流方面的模型,目前没有做,在目前的市值下,或许有一定价值。但是在行业竞争问题没缓和,以及上市公司重仓个别品牌,将命运绑定的情况下(巴菲特收购那个汽车公司大概运营27个品牌,目前重仓豪华车,是否未来豪华车能继续吃香,这个需要更宽泛的视角,去看看其他国家市场,个人目前没做),目前港股这几家,看起来可能具备烟蒂价值,长期价值或许还需要等待。

全部讨论

06-25 20:56

我这个长期价值判断,也会错过之前的10倍,20倍上涨。只是一个自己思考的总结。刚才修改了下,图不知道跑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