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传》读书摘要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1. 虽有“三渡赤水”的特殊缘分,茅台酒深受周恩来总理及高级将领们的喜欢,及其在中国外交和外贸领域也一度扮演了独特的角色,在数十年间帮助茅台酒厂渡过一次次难关的,而是消费者的不离不弃(而这背后自民国期间形成的声誉—那会茅台一直价格较高,源于产品的品质),它归根到底是一代人乃至几代人奋力拼搏的结果,成之极难,毁之颇易(酿酒技艺的总结、不断研究提升、适应市场变化的改革等)。

2. 改革开放之后,茅台酒遭遇过四次重大的销售危机,分别发生在1989年的经济不景气时期、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时期、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以及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的一段时间,每一次都把企业逼到了濒临崩塌的绝境。危机倒逼改革,这期间,虽然茅台品质和声誉(茅台有不好卖的时候),也离不开公司及经销商的努力,市场的共识也因此形成。因此茅台感谢经销商有其道理,从公司发展而言也需要合力。

3. 1955年,茅台酒的出厂调拨价为1.31元一瓶,京津地区的专卖零售价为2.25元一瓶。当年度国家机关普通行政人员的月薪为18~30元,猪肉每斤售价0.3元。1982年开始,53度飞天茅台酒的二手市场价格一直在稳定地上涨,年复合增长率约为8%。

4. 在周总理的直接干预下,轻工业部组织两支专家队伍分赴贵州和山西,展开“茅台试点”和“汾酒试点”,分别由白酒泰斗秦含章和周恒刚领衔。此行对茅台和季克良(茅台的第一个大学生,同期到茅台参加工作,深感其恩)的一生,都产生了极大的指引性。他确立了一个前行的坐标,并把现代的研究方法乃至话语体系带进了茅台。

5. 1989,“中央规定工作餐不准上价格昂贵的菜肴,不准用公款购买烟、酒”,刚打破双轨制、走向双轨制的茅台全面滞销,厂长带队建立21个经销点,自主营销;1998,“亚洲金融危机”与“山西朔州特大假酒案”重创白酒行业,组建销售公司。之后,在这一时期,茅台两个战略级任务的完成,展现了决策者的远见和定力,它们分别是:原产地认定和消费者心智体系的建设。

6. 1999年3月,茅台酒厂在贵阳召开首次经销商大会,季克良很动情地说了一段话:“消费者和经销商不仅是‘上帝’,而且是‘恩人’。若没有经销商搭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就不会有消费者源源不断地买我们的产品,那我们就不能发工资,发福利,发展生产。 2005年,一位北京的经销商不幸病逝,季克良为他专门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哭少勤同志》。 张少勤便是1986年酒厂在西苑饭店开“茅台宫”的对接人。

7. 我问季克良:“在这么多年里,哪一次的饮酒体验令你印象最为深刻?” 他跟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去一家餐馆吃饭,看见旁边有一家人在聚餐,庆贺儿子考上了大学,父亲特地开了一瓶茅台酒。从服装和谈吐看得出来,这是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一桌人老老小小七八口,祖孙三代,一瓶茅台酒在大家的手里流转,小心翼翼地倒进一个个小酒杯,欢声笑语溅满一席。他说:“我站在一边看了很久很久,那是我最为快乐的时刻,眼角还有点湿了。这户人家未必经常喝得起茅台酒,但是,它成为家庭最自豪和最重要时刻的一个选择,我酿酒一辈子的意义,就都在这里了。”

读后对大道讲的产品的品质长期来看是第一位的、茅台的品质以及背后一代人乃至几代人奋力拼搏和坚持、巴菲特说到喜诗糖果时提到的关键是用户需要的这种“特许经营”而不在意甚至政府价格管制(价格管制遇到过,总会有结束的一天)有了更生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