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股东信之东方财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6

封面由AI通义万相生产

2023股东信之华旺科技

2023股东信之天目湖

各位股东,

2023年,我们取得营业收入110.81亿元,取得净利润81.93亿元。分项看,证券业务71.94亿元(yoy-8%),金融电子商务服务36.25亿元(yoy-16%),金融数据服务1.98亿元(yoy-13%),广告服务0.64亿元(yoy-14.57%);我们的收入根据市场行情会有比较大的弹性,但是在成本这块比较刚性,比如营业成本中金融电子商务服务2.21亿元(yoy-5%),金融数据服务2.38(yoy5.31%)亿元,广告服务0.8亿(yoy5%),牛熊市的特点都很明显。

我们和传统券商的区别是,我们经营流量,他们经营上市公司。多数券商的商业模式是,1)先有投行业务服务他们辐射范围的上市公司(这是他们优先级高的任务),2)养研究所业务去服务上市公司,3)通过线下的证券营业点去吸引线下的流量。但投行或者研究所业务,说是牌照业务,但实际还是高度依赖“人”,和拍电影一样,赚钱的都是明星,IP不在自己自手上的都不是好生意。

我们从网站起家,2005年我们先后推出了东方财富网、股吧以及天天基金网等网站,他们是我们的流量大本营,PC时代的东方财富月均页面浏览量排名财经网站第一名,移动端根据易观千帆数据,24Q1东方财富APP季度月活1553万人,同比+2.2%,月度活跃用户人数稳居行业第二,仅次于同花顺,流量优势和用户粘性依然显著。

和传统媒体一样,在做大做强核心网站的同时,我们的商业模式是基于此的流量变现,包括金融电子商务、金融终端及移动端平台等为一体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大平台。说的更加具体一些,2012我们迈出变现的重要一步,拿下基金销售牌照,13年推出choice和天天基金的活期宝,2015年我们拿下最最重要的证券牌照,收购西藏同信证券和香港宝华世纪证券(后续只有22年指南针拿下网信证券牌照),此后相继增加期货经纪、私募公募保险经纪牌照,正式完成向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转型。

如上所述,我们的经营业绩主要和流量以及流量变现的方法有比较重要的关系,和上海机场不一样,我们的客户会随着资本市场的波动产生比较大的变化。

但我们的比较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从营业收入结构来看,证券业务是我们的支柱业务,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稳步增长,收入占比从2018年的38%上涨到2023年的48%,占比提高10%,两融业务带来的利息净收入占比长期保持在20%左右。

目前我们的经纪业务市占率从0.21%上升到4.8%,最近市场占有率的提升速度略有下滑,目前行业老大华泰证券整体的市场占有率在7%左右,最高点接近8%;两融业务方面,市场份额从0.08%上升至2.91%,排名第一的中信证券这块占比大概在10%。两融这块的渗透率空间有一定提升空间,目前两融账户占比经纪业务客户比例仅为2%左右,而行业内整体比例在3%左右,当然这也与我们以互联网客群为主有一定关系。

基金业务方面,电商业务从2020年的高点41%下滑到2024年Q1的31%。我们的权益基金保有量在三方机构中排名第二,但因资本市场调整以及主动管理表现不佳,以天天基金为例,2023年我们的流量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天天基金的交易日日均访问流量从272下降到187万(21年高点在400万),天天基金服务台213下滑到147万,下滑30%。

基金业务的营收这一块受到一是基金管理费下调导致销售服务费同步下调,降费从2023年7月开始,所以今年上半年对我们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下半年开始压力会比较小一些,二是天天基金的客户多数是投资权益为主(从东方财富转换过来),这两年手受伤比较重,交易端的活跃度也进一步降低,三是指数化、固收产品作为近几年主要的增量,对收入端的贡献系数较低。在降费和权益基金规模萎缩和基金保有规模结构调整的三重影响下,今年电商业务可能进一步萎缩到30亿。

choice市场占有率第3,choice以前常常作为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在我们这进行交易的额外赠送权益,数据业务的收入一直都停滞不前,在2亿左右上下波动,21年高点销售收入2.53亿,在熊市低点收入1.6亿。现在Choice这块独立出来,公司对他的重视度在提升,因为行业整体的降费趋势下,从wind这边分出来了一些量给我们和同花顺,同时AI的进步大幅提升了金融终端的使用体验,各家产品的差异化会越来越明显,未来的价值也有比较大的提升,但按照现在激烈的市场环境,投入的确定性远高于变现,业务还处于亏损当中。当然,和上面提到的一样,choice在我们生态链中的地位是远高于他的盈利占比的。

公募、私募基金这块,公募我们有东财基金,目前最新公募规模在56亿元,不过多数是布局指数型产品为主,目前指数基金接近50亿,指数产品对投研能力要求不高,更多是销售能力,更加符合我们的定位特征,做流量变现,但目前规模小,盈利能力肯定不强。私募这块是以优优私募为平台展开,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私募版的天天基金,但他除了销售之外,也能作为投研、交易平台给投资经理以支持,从自下而上的角度看,监管对于小私募的监管和出清是越来越严厉的,未来我们需要给他们做好合规服务,否则这块的存量肯定会逐渐萎缩。

广告业务这块,我们多数网站或APP流量主要为自身生态圈内进行导流,给外部客户的贡献不大,从2014年到2021年,月活从200万增长到2000万,用户增长了10倍,但广告收入基本没有变化,这块和我们的老同行不一样,同花顺主要是靠给券商客户导流。

自营业务方面,2015年受股灾影响,当年收入大幅下滑,自2016年中开始未再进行单边持有风险敞口的权益类投资,而是通过做大规模并利用规模效应及保守稳健的套利策略来取得盈利,以期获取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22年自营收入11亿,占公司净利润13%,23年自营收益22.36亿元,占公司净利润超25%。今年一季度自营收益上升至8亿,占比公司净利润超40%,主要是由债券收益和资本利得所带来的,成为平滑公司业绩的一个重要手段。截至2024年一季度,我们账上有800亿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700亿,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存出保证金110亿,从收益上这块盈亏同源,比较难以把握,但这块也不能单独只看收益,也是我们和机构作为资源互换的一个部分。

从我们的股东结构看,高管最近有一个正在减持,北向资金是一直在减持,最近市场的方向是北向+创业板+非中证50权重股都调整的比较多,而我们作为主要的权重公司,调整的更加大一些(从数据看,北向在加速减持,从12%的高点下降到4%),所以我们认为更多是风格、资金结构调整。股东回报角度,因为自营资金池的冗余,多数时券商更加倾向于做大自营,从而在净利润上就可以好看一些,所以很少有回购或者大比例分红的,在业绩压力大的时候可能尤其如此,这个在长期上是常态。

当然,也有可能是投资者对我们估值体系发生了变化。但肯定不是近期监管推动基金降费从而对券商定价的重新调整,现在自上而下在减少基金销售、运营过程中的费用,其实对我们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因为不管是原来更加偏向研究所的业务(这块被放在基金的交易佣金中分配),还是ETF的交易佣金(主要是基金公司和券商公司之间的交易对价),这两块在我们营业收入中的占比都是比较少的,所以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比较少的。

真正我们对于未来的隐忧,是供需两端目前都在出现不好的变化。一是需求端,我们的客户,无论B端是公募基金、保险资管、银行等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C端是投资资本市场为主的个人投资者,最近两年的金融环境有目共睹,上游监管趋严,盈利能力下滑,还是下游的个人投资者盈利能力下滑,不少投资账户进入休眠。

二是供给端,经纪业务,大家的佣金费率都是在走价格战,血拼之下我们的低价优势越来越小(行业整体佣金率已经从万8下滑到万2.5);公募基金代销,蚂蚁、招行虎视眈眈,京东后来居上,我们的压力也很大;公募基金机构业务,盈米、基煜都想分一杯羹;金融终端的choice,wind价格下沉,ifind的优势明显,我们在AI上重新投入,研发费用保持较高的增长,但因为客户端竞争激烈加成本大,投入产出的性价比正在下滑。

我们其实就是一个卖工具的公司,无数淘金者进入,我们给他们卖铲子。总的来说,我们每个铲子产品都有竞争力,但没有一个产品敢说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在一个beta上升期中,我们各个板块相互协同,量起来的比较快,但是在一个存量或者缩量的环境中,我们就有点面临拉长战线,腹背受敌的环境。前有狼后有虎,只有市场重新走好,或许行业的内卷才不会像现在这么严重,我们才能回到比较快速的发展。

最差的情况是像一季度这样,证券、基金类基金业务萎缩,光靠自营这块做债的收益弥补是不可持续的,遇到2018年股债双杀的年份,可能会有业绩坑出来,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下半年是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的。

$东方财富(SZ300059)$ $同花顺(SZ300033)$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指南针(SZ3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