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光伏争霸赛12—专业化失败与一体化凸显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9回复:30喜欢:21

引子:之前谈专业化和一体化的话题,得到光伏行业同仁非常高的关注。感谢

这次是回答老D(DADVID)文章:“光伏组件进阶之3年推演”网页链接  所延伸的话题,上次没有直接谈专业化电池片制造公司的情况,这次我会谈谈电池厂的出路。尤其是电池五虎通威股份爱旭科技润阳悦达英发睿能中宇。这五家后面三个都有登陆资本市场的计划。

关于电池出口,它尚不能成为未来的增长点
现在出口的电池片大多是给大厂海外组件分厂供货。进口较多的就是马来西亚,印度,越南泰国这三个区域。去年美国晶科开厂后,美国电池进口也在增加。这里面除了印度之外,其他都是用于自己的组件厂或者代工组件厂使用。

1.印度的产线设备引进的周期在2015-2017年,且多晶为主,没办法做到单多晶切换,因此2019年之后组件厂进口了不少单晶电池片。我认为爱旭、通威等希望依靠出口电池来大幅增加销量这是很不现实的。首先组件制造有特定的要求。例如电池片图形的设计,隆基的图形,晶科的图形,晶澳的图形都不一样,在集团内基本通用,而小规模组件厂订单分散,电池厂做订单切换比较费事。实际海外组件厂太少,规模也不大。未来会出现中国组件厂出海抢占海外市场的盛况,届时海外组件厂出货更加困难,电池需求可能会大幅下滑。

2.目前两个地区对电池有专门的税率限制,一个是印度,一个是美国。印度如1讲的,是保护本国制造业。美国类似,但是美国的电池片制造企业很少规模较大,还存在firstsolar薄膜的主战场对标竞争。印度的产能比较分散,没有自己的产业链,只能做来料加工生产电池组件。中长时间看,这两个地方依然会继续地方保护主义。因此出口电池并不能带来大增量。


电池片技术变革,它是未来十年的巨大变量


这两年时间的尺寸之争拖慢了技术革新的时间,随着182和217逐渐成熟,尺寸已经不再是电池企业最担心的问题。较难的是“后PERC时代”路线选择。目前看隆基、中环、京运通、大全等在n型硅片上,已经越来越成熟,因此硅片不再是电池p转n的掣肘。而组件,经过尺寸改造的洗礼,对多主栅,半片,双玻透背,整形焊带等已经应对自如,至于到底是perc,hjt,topcon的电池片的切换,组件产线兼容能力都显著提高。
专业做电池的厂商反而处在行业最被动的地位之上,由于上下两个环节都已经不在乎p型n型了,那庞大如几十个吉瓦的电池产线一下子变成巨大的风险。通威依靠硅料肥料带来丰沛现金流,依靠和隆基的联姻可以进退自如。新崛起的电池片五虎,通威,爱旭,润阳,英发、中宇。他们在电池技术上毫无建树,无论是效率记录,专利布局,创新设计,哪怕是电池研发投入上都没有行业先进性,只有一个价格,只剩下一个价格。



一体化大厂的优势在风险控制上。例如2018年单多晶电池片供给不平衡的时候,电池价格波动大,隆基,阿特斯,天合,日升,晶澳等厂关闭或者大幅减产电池产能,买外购的单晶电池片。等价格稳定之后,电池厂恢复运营,并着手产线切换。而今年以来尺寸切换也是如此,停产改造换产线,电池外购先做大尺寸组件。等这些大厂电池产线建成,或者如隆基,晶科,晶澳,天合这些已经做topcon切换,并且自己也有n型硅片在手了,那未来要不要给电池代工厂单子做呢?很不好说。


预计近几年应该不会在海外大规模投资建设组件厂了。原因有几个:

1.是尺寸带来的,目前尺寸并不稳定,不确定硅片厂会不会继续洗牌。投产的话,回收期长,风险较大。目前越南,泰国,印度的产线都是这个问题。

2.是目前大尺寸的电池组件产线都在国内,都是资金雄厚的前几个大厂在做。总规模都上百gw级别,海外与之竞争压力很大。


电池现在的弱势地位是由于perc电池技术瓶颈导致的。

在多晶,n型,perc,普通单晶,百花齐放的时候,供应很多元,每家的毛利都行。现在也只有做到通威爱旭润阳这样10-20gw的规模经济下才有这么一点利润。而很小规模的做小分布式搭配和代工的,只能喝水。他们的利润都很难支撑新电池技术的研发。例如我一直关注的中来,topcon技术前后烧掉了20亿。晋能的300兆瓦的hjt已经烧掉十多个亿了,其结果都不如最早的预期,一路坎坷。

后面能出圈的我估计只有通威一个,他有自己的电站,自己的组件,能形成电池验证的闭环,加上隆基硅片的背书,产业链进退都可以。

一体化的组件厂给了新技术电池的验证和应用的平台,作为组件厂是存在“私心”的。

大家都知道现有的perc技术无法带来更高的功率瓦数了。组件要超越同行,必然需要独创的技术,无论发轫于电池还是发轫于组件技术,都希望自己是独特的。因此现在一线大厂对于新的电池技术的研究都秘而不宣,也不希望电池代工公司对全行业供应。这样组件没有竞争力。

全新的组件技术让电池和组件边界越来越小

后面的电池技术和组件技术结合性太强。例如钙钛矿叠topcon或者钙钛矿叠hjt,都是将电池片做好之后,将钙钛矿做在玻璃上,最终封装在一起变成一个组件。所以未来电池和组件会不分家。这时就出现一个微妙的情景,那是电池厂做组件呢,还是组件厂做电池呢?显然是一体化组件厂具备强大的能力,他做出来了就能依靠销售渠道卖出去,而电池厂没有销售组件的渠道,向组件势力范围试探,很容易引起组件厂的反感,丢失现有订单。

全部讨论

2020-11-03 08:10

Mark.

2020-10-28 23:09

中来已经量产了,他后面还有钙钛矿叠层,和双面背板技术。但是,为什么林建伟为什么坚持要卖身?

2020-10-27 08:47

专业化发展才符合物理学第一定律,太阳能产业链很长,环节众多,企业不可能什么都做而且做的最优,一体化只不过是之前产业政策震荡,某些企业的内卷之策

2020-10-26 21:03

电池片领域至少爱旭应该会留下

2020-10-26 17:55

电池片,隆基的图形,晶科的图形,晶澳的图形都不一样。这怎么理解。电池片除了尺寸和栅格有区别,还有什么不同的。组件厂做封装,谁家电池片不都差不多么?

2020-10-26 16:33

照常过来捧捧场

2020-10-26 16:12

电池技术和组件技术结合性太强。

2020-10-26 15:42

相较于产业链其他部分的进步,电池片的革新有破坏式创新带来不确定,所以,成了产业链最大的变数。而更悲剧的可能是,即便是走在前端的也不一定就能把握住这种先发优势!

2020-10-26 15:19

通威绑上隆基的快车,近期无碍。抓紧硅料赚钱,尽快摆脱第二梯队。

2020-10-26 15:08

走一体化,单个公司的风险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