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股份(八) :巨象不停步,牧原成本优势还在扩大

发布于: 雪球转发:21回复:52喜欢:33

养猪业的超额利润全靠低成本,低出行业均值多少,就能多赚多少。牧原在2014-2021年的8年里,差不多两个猪周期的平均每头出栏利润是495元。行业平均的利润大概是每头150元左右。依靠低成本,牧原过去每头猪多赚了350元。

剔除非洲猪瘟超级猪周期的影响,我认为牧原未来5年内仍然有每头400元的利润,也就是250元的超额利润。折算到成本上,每公斤完全成本领先行业平均值2.3元左右。

只有维持这个水平,上篇提到的牧原每头出栏创造0.72万元市值的结论才能成立,牧原出栏放量的成长逻辑才能成立。假如成本优势下滑,比如降低到每头净利润200元,领先行业平均50元,那么头均市值就降到了0.36万元。即使以量补价,未来出栏1亿头的合理估值也仅有3600亿元。这样的话结论就变了,按现在的价格基本没有投资价值。

所以说,投资牧原的根本逻辑在于对牧原成本领先优势的看法,领先幅度是维持不变,变大,还是变小,得出的估值天差地别。


被同行被追上的“顾虑”

有观点认为牧原的领先优势会被同行逐步追上,牧原的超额利润会逐步萎缩。这种观点非常值得重视。很多产品同质化的行业里,低成本优势不容易维持。如果行业技术过时风险很高的话,即便依靠技术的领先取得低成本地位,经过长时间竞争之后,原先落后的厂商也慢慢学会了,原先领先的厂商优势丧失殆尽。所以养殖的成本天花板在哪,以及技术过时风险大小才是思考的重点。

如果把降成本比作百米赛跑的话,牧原现在可能跑到90米处了,友商大概在70米处。一种可能是,牧原第一个到达终点线,随后等友商们逐个到达,最后大家都赚着头均150块的微薄利润,养猪沦为成熟的平庸生意。

当然,所谓“友商逐个到达”的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比如十年),如果这样的话,超额利润也能维持挺久,这需要考察追赶成本差距的门槛有多高。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牧原撞线之后,发现后面还有一个100米,甚至开了新空间,发现新蓝海,不仅继续保持领先,甚至加大了领先幅度。

我倾向于后一种可能性。我的观点依然是牧原未来5年的头均净利润至少有400元,头均超额利润至少250元。理由有三个:一是同行想赶上现阶段牧原的成本,需要克服的门槛很高,并不是每一家猪企都能追上来的;二是,光是降成本这一项上,牧原也没到天花板,可以预期的下降空间还很大;三是,往行业下游延伸是可行的,纵向一体化能够带来效率提升,牧原在出栏量扩张结束之后还有明显的成长空间。


难以追赶的优势

规模优势

牧原的出栏体量已经让它获得了规模经济优势,就目前产业格局来看,很难再出现规模与牧原比肩的猪企。

规模优势是产品同质化行业里常见的护城河。过去讲养猪规模不经济,主要是出于两点,一是养殖密度大了防疫压力更大,导致效率下降;二是,饲料占成本比重太高,大场、小场都跑不出“三斤粮食一斤肉”的规律,规模增长并不会改善料肉比。

防疫和料肉比以外的要素,其实是具有规模效应的,很多成本、费用不随出栏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成规模的采购、研发能提升议价能力,降低对原材料、固定资产的采购价格。例如,公司养着一支200人的猪舍设计团队,如果出栏量从1000万提升到5000万,增长5倍,那么设计团队的规模并不需要增加5倍,也许增加1倍就足够了,这就是规模效应。同理,公司的技术研发、育种、后台支持部门等,都有这个特点,越是大的企业越能负担得起各种这样的中后台服务部门,有了巨大的出栏量,摊到每头猪上的成本费用就很低。

牧原2021年出栏4000万头,2022年预计出栏5000-5600万头,未来把储备的土地都建成后出栏1亿头甚至更多。2021年出栏量的2-4名分别是正邦1493万头,温氏1322万头,新希望997万头。这几家去年都经历了巨亏,再加上杠杆高企,未来进一步扩张能力受限。正邦巨亏之后资本金都快归零,产能收缩很厉害。除了上面的2-4名,其他猪企的规模与牧原差距更大。随着以后政策、环保趋严,适合大规模养殖的土地会更加稀缺,再加上激烈的竞争和大起大落的猪价,其他猪企中再出现一个牧原的可能性非常小。

也就是说,能以超大规模卡位成本的只有牧原一家,规模效应带来的这部分成本优势同行永远都赶不上。

种群优势

第二篇里详细讲过牧原的二元轮回育种体系。我认为二元轮回体系在5-10年内是牧原坚固的护城河,竞争对手短期学不会。二元轮回体系快速补充能繁的优势让牧原在猪价上行期赚更多,下行期亏更少。

上行期赚更多很好理解,商品代直接用作能繁可以快速扩产放量。比用三元体系培育节省了一年多时间,繁育效率基本不损失。这一年多差不多就是整个猪价景气期,牧原自己是顺周期生产,而其他企业是逆周期。

我讲下行期亏损更少的时候,有人有不同意见,认为二元轮回体系并不能让牧原在下行期少亏。其实是这样的,二元轮回体系的产能伸缩弹性好,不仅能快速扩产,也能快速收缩,还可以通过高比例淘汰的方式保持现役能繁的效率。二元轮回体系的母猪成本与商品猪成本接近,大约2000元一头,成本远低于三元体系下的4000-5000元。三元体系下,去产能是一件挺为难的事,淘汰能繁的话,有些不情愿,培育周期那么长,成本又高,好不容易补充起来不舍得淘汰;继续配种生产的话,未来亏损多;不配种的话,母猪空怀吃料损耗现金流,时间长了也养不起。

牧原收缩产能不用那么纠结,预判周期下行即将来临,加大淘汰能繁母猪,减少后备,降低从从商品猪当中留种的比例。因为是肉种兼用,伪二元母猪不仅成本低,瘦肉率指标也比传统二元母猪更好,卖得也更好。景气期牧原通过超配能繁,仔猪产量大于自己的育肥舍承载量,多出来的仔猪用于出售,预先收回了一些现金,规避了部分下行期的风险。2021年初猪价高的时候,一头仔猪1600元,随后猪价暴跌,到下半年一头肥猪才1600元。产能的灵活收放确实让牧原在下行期亏损更少。


可以追赶的优势

有些优势同行是可以追赶的。饲料配方大概是每个养猪老手都能掌握的。很多猪企是做饲料起家,比如新希望、正邦,头部猪企在饲料配方的效率方面拉不开差距。

猪舍方面也可以学习和追赶,但并不容易。猪舍技术是综合多门学科并且不同技术之间相互配合的技术集群,还牵涉养殖流程的配套,不容易学。即使花钱购进成熟猪舍,也需要培养相应的人才、专家,优化养殖流程,过程漫长。

养殖模式方面,公司+农户模式也可以改成自繁自养模式。改成更集约的自繁自养之后,可以减少很多环节,降低摩擦成本。代价是需要巨额的育肥固定资产投资,这部分前置资金的门槛可不算低了。公司+农户模式本来就是为轻资产而生的,如果要抛弃轻资产,转向重资产,会严重不适应,转型压力很大。另外,改成自繁自养的话,养殖规模和密度都大幅上升,打造高密度养殖下的防疫能力也是一个慢功夫。

总的来说,可以追赶的优势挺多,大部分对能力有要求,追赶起来也不容易。


牧原继续降成本的潜力

牧原现在仍然处于扩张期,前置成本较多,生产效率未达到最优,随着扩张放缓,这部分成本会下降。

“高效率连续生产”实属不易

养猪的高效率连续生产是一个不容易达到的状态。以前听说生产石油的油井不能轻易停产,停产之后的重启成本巨大。规模化养猪和采油相比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从零开始养猪的代价巨大。养猪老手进行扩张,尽管不算从零开始,也差不多是从0.5开始,代价也非常大。

连续高效的生产需要多方面要素都到位,并且各环节效率调整到最佳状态。概括起来,需要固定资产到位,能繁母猪到位,人员配备到位,运营资金到位,生产效率到位。只有这几个要素齐备的时候才能达到养殖效率最高和成本最低,不管缺哪个,不管是谁等谁,都会造成效率下降和成本上升。

扩张的时候,经常是先建设猪舍和配套设施。让固定资产先到位,这个不难,只要有钱,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大部分企业都能做到固定资产到位。然后就是装猪生产,能繁到位不像固定资产那样有钱就行。想想传统三元体系的能繁培育周期动辄两三年,经常看到的情况是猪圈盖好了等装猪,一等就是好久。这个时候固定资产要提折旧,成本抬高了。如果自己没有能繁,外购能繁普遍价高,会拉高成本,三元留种会降低生殖效率,同样拉高成本。装上母猪之后配种,妊娠需要时间,小猪长大也需要时间,保育舍和育肥舍得空放一段时间。需要一个完整的生产循环(10个月)结束之后,新场的各种猪舍才算都装满了,固定资产白提折旧的情况才结束。

就算猪舍和能繁都到位了,人员也是个大问题。从招聘到培训再到上岗,花费不少时间和金钱。到岗之后,人员算是到位了,但生产技能和经验还没到位,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磨合。还有资金,扩张期一般都要借钱,杠杆率比较高,财务费用也比较高。

看到这,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说牧原的成本下降空间还很大。牧原2021年出栏量比2020年增长了122%,如此高速的扩张,必定有很多环节效率下降。等新增产能的各要素调整到最佳状态之后,成本能下降不少。

降成本潜力十足

具体来说,人员方面,牧原现有的员工可以满足8000万头的出栏量。把这么多人提前招进来,发工资、培训、参与生产、传帮带,就是为下一步扩产做准备。按照@格物致知-一隐   的计算,现在头均人工成本355元,其中一半是超配人员造成的。固定资产方面,2021年底已经建成7117万头的产能,出栏才4026万头,头均折旧摊销约194元,其中也有接近一半的空置固定资产折旧。财务费用方面,2021年财务费用21.78亿,头均财务费用54.1元。年初有息负债334.4亿元,年末有息负债598.37亿元,平均有息负债余额466.4亿元,平均融资成本4.67%。将来扩张放缓的话,可以逐步卸掉债务,利于降低养殖成本。

除了扩张的前置成本逐渐下降以外,牧原在成本端还有很多发力点,包括智能化、净化养殖、育种技术进步等。老秦在去年股东大会上讲了装上空气、水源等过滤装置之后,推进完全净化养殖,PSY和日增重的上限也打开了。现在牧原的PSY在24左右,与丹麦的30还有很大差距,有潜力可挖。智能化程度提升以后,减少人与猪的接触,提升防疫,还能减少人工成本,提高人效。育种技术也在进步,在养殖水平既定的情况下,通过提升猪的遗传潜力来提高生产效率。


业务向下游延伸的机会

牧原的一体化养殖把中上游环节基本都整合了,饲料、育种、育苗、育肥,现在又多了一个屠宰,屠宰之后的下游纵向一体化也可以憧憬。

牧原做屠宰比一般屠宰场更有优势。牧原的屠宰和养殖在一个场区,省去了一些中间环节,省了三块费用:1从养殖场到屠宰场的运输费用,2运输途中的掉斤称和应激死亡损失,3猪贩子的中间商价差。除此之外,开工率也比传统屠宰场更高。屠宰业务预计能实现头均利润50-100元。

现在屠宰对接的是鲜肉批发渠道以及大型餐饮企业,相对还算容易。未来再往下延伸就要进入陌生领域了,对接零售体系,生产和销售肉制品,对牧原是考验。

打造to C端消费品的要素是产品、渠道和品牌。牧原的产品自然是过硬的,一体化自繁自养猪肉全程可追溯,安全放心。渠道的打通是慢功夫,品牌塑造更是需要久久为功。过去专注养猪,关心的都是生产过程,很少关心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未来牧原不仅要埋头做事,还要抬头看路。因为自己有好产品,有规模,抓住产品质量这个核心,步步为营,建设销售队伍,建立渠道合作关系,拓展下游业务还是很有机会的。

总结

说了这么多,核心意思是牧原在降成本方面没有停下脚步,规模、技术和模式的领先对同行又形成了门槛,在下一个5年里,头均400元的净利润还是有保障的,支撑了我们的估值模型。

屠宰之后的下游业务延伸并不是对养殖头均利润的保障。下游是新业务,是不同于养殖的新行业,需要面对新的风险,投入新的资本,建设新的队伍,打造新的能力。现在不对其进行估值,作为一种展望和安全边际比较好。

$牧原股份(SZ002714)$    $温氏股份(SZ300498)$    $巨星农牧(SH603477)$   

精彩讨论

大水豚2023-09-15 10:29

是的呢。周期本无规律,偶尔连着两三轮看似有规律的,能把一众人(包括养猪的和炒股的)带沟里....
感觉自从不用研究周期,工作量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甚好。$牧原股份(SZ002714)$

Davidlaotie2022-05-03 20:12

出栏量过千万的公司里,经过非瘟到现在,即便与公司+农户里成本控制做的最好的温氏比较,目前牧原也有4块/kg的成本优势。这个优势,目测,到年底还会扩大。

片仔癀yyDs2022-05-03 15:13

大多数人包括我并不关心5年后的估值。5年内牧原股份低成本大概率遥遥领先同行,这就够了。5年后的事秦总自己无法准确判断。

全部讨论

出栏量过千万的公司里,经过非瘟到现在,即便与公司+农户里成本控制做的最好的温氏比较,目前牧原也有4块/kg的成本优势。这个优势,目测,到年底还会扩大。

2022-05-03 15:13

大多数人包括我并不关心5年后的估值。5年内牧原股份低成本大概率遥遥领先同行,这就够了。5年后的事秦总自己无法准确判断。

2022-05-03 17:30

$牧原股份(SZ002714)$
一是同行想赶上现阶段牧原的成本,需要克服的门槛很高,并不是每一家猪企都能追上来的;

二是,光是降成本这一项上,牧原也没到天花板,可以预期的下降空间还很大;

三是,往行业下游延伸是可行的,纵向一体化能够带来效率提升,牧原在出栏量扩张结束之后还有明显的成长空间。

2022-05-03 17:26

哥们上次你发了篇这种文章被雪球转去微博牧原立刻跌了6块钱,这次是要到45了?

2023-09-14 21:54

成本优化空间还很大,比如人工被机械化智能化替代,饲料被合成营养素替代,整个自动化标准方案对行业的输出。其他养猪企业在低猪价下负债率越来越高,很难在研发上或者重资产上投入。

2023-02-08 16:49

应该就是大水豚吧

2022-06-07 19:26

认识非常深刻,学习了

2022-05-04 04:25

牧原复利的基础

2022-05-04 00:09

如果能够有最近几年各猪企公斤成本对比就更有说服力了

2022-05-03 20:43

成本差异的演绎确实是核心问题所在,上年也向老兄请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