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 胡总 谈人工智能、芯片,调研问答(上)

发布于: 雪球转发:6回复:2喜欢:16

网页链接 (来源)

$海康威视(SZ002415)$ 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调研问答(上)

非常热门,要想大赚,需要等待。 


Q:随着智能化、云计算在安防领域应用的深化,一方面市场规模在扩大,一方面也引 来了阿里、华为这些大型企业的竞争,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机会、挑战以及我们的优势, 您怎么看? 

A:非常幸运,看到智能化使行业规模扩大。在这个过程中,阿里、华为进入竞争,但 大家的优势是有差异的,阿里作为数据公司,专注于数据业务;华为则从云计算、云平台的 角度切入,在过去几年中,华为在战略上曾经有些犹豫要不要做监控相关的产品。

从海康的 角度来看,华为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是我们学习的标杆,我们也非常认真的对待竞争。 海康的能力有一定的不同,大家互相之间在市场上有一些重叠的地方,我们比较平和的看待 这些竞争,我们会做好自己的事情,谢谢。

 Q:现在我们的行业解决方案已经比较丰富,您觉得在未来一两年里面,哪些行业对我 们的需求拉动比较大,各个解决方案的占比是什么情况?

 A:对于解决方案的占比,我们过去有披露过,这一两年,比例变化不太大。 


Q:请教一下萤石业务的进展如何? 

A:在年报中我们披露了萤石业务的数据,去年超过了 10 个亿的销售收入,已经实现了 盈利。通过过去几年的摸索,萤石慢慢走上了正轨,对于未来几年的发展我们还是比较乐观 的,谢谢。 

Q:海康威视对于国外芯片的依赖程度如何,在通用芯片和专用芯片上有没有研究计 划?

 A: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一定只用国内芯片,在现在的环境下是不现实的,产业分工 越来越细,各个国家在产业链中的优势不同。海康威视的产品复杂性没有那么高,用到器件 的种类没有那么多,相对于大型系统受到来自单个国家的制约相对小一些。

在视频监控的产业链上,竞争是充分的,没有形成真正的器件寡头。现在大家对于芯片 的供应比较敏感,我个人相对来讲比较乐观,虽然在产业链条中卡位较好的公司优势更大, 但在整个产业链上还是要依靠其他伙伴。在产业链中有人做芯片,有人做开发工具,有人做 工艺,但如果没有做产品的厂商配合,在产品应用上就做不到非常完美。在这个生态中谁也 离不开谁,就像在城市的生态当中,如果没有农民工、清洁工、管道工,各种小餐馆的存在, 我们的城市运转也会面临很大挑战,所以苦活脏活我们多干一点。在整个产业中,如果一个 公司什么都想做,最后会是一个比较糟糕的结果。在最近和芯片相关的各种声音中,我比较 认同吴敬琏先生的观点,业务投入要符合产业发展逻辑。在产业链中,什么都做,是不可能 的。

 Q:回顾海康过去十多年来,是不断地跨入到更大的硬件市场来获得增长,在最近几年 中,我们在硬件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前端,那么在未来如何寻找更大的市场? 

A: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海康以客户需求为驱动,以技术的发展为支撑,我们专注于自 己的业务,获得了比较好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摄像机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模拟到 网络和高清,再到现在转向智能化。在未来支撑智能化应用的过程中,设备的进化还有很大 空间,我们没有必要离开视频去做其他的东西。 

Q: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视频监控逐渐从保障性系统向生产力系统发展,那么海康会 依然专注于视频技术,还是会向生产力系统上去发展,因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 术公司可以提供的应用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我们的策略是怎么样的?

 A:我们自身从视频监控过渡到可视化管理,现在叫智慧业务,这一过程正在进行,发 展也很快。我们不再仅从安保的角度,而是更多的致力于从整体的、智能管理系统的角度出 发,提升为用户服务的价值。我们认为自己已经不仅是做安防的企业,而是已经深入到客户 的生产业务和需求中。 

Q:我们看到公司在很多新的业务上做了很多尝试,那么未来十到十五年,管理层对公 司发展又有怎样的期待?那时的业务结构会是怎样的形态?

 A:十年、十五年太久了,很难预见,在此过程中我们还是会以视频技术为基础来做相应 的产品和服务,在此期间视频的应用会有很多演变。例如在生产线上我们做机器视觉,AGV 是由此衍生的产品,以此为契机我们做了执行机构,对于海康来说是往前走了一大步,因此 也提升了我们自身的能力。在未来还会有一些新的演变,我们会顺其自然。 

Q:公司 2017 年的研发投入是 32 个亿,研发人员 1.3 万,其中多大比例会投入到创新 业务中。未来创新业务是否有机会超过安防业务? 

A:我们在(2017)年报中的表述是研发和技术人员共 1.3 万人,其中包括一些做售前方案、售 中、售后等技术支持人员。对于创新业务,具体人数我们没有披露过,到某一阶段会进行披 露。我相信到未来某一时段,创新业务会比安防业务做得更大,但需要时间。在此过程中, 我们会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始终以用户的需求为牵引,谢谢。

 Q:这两年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安防系统出现了量价齐升的态势,能否披露人工智能 产品占比情况? 

A:现在 AI 摄像机销售的数量还是很小的,在具体数据上尚未披露。在产业发展的过程 中,半导体的摩尔定律依然有效,所以价格的下降速度还是会很快,谢谢。

(注释:硬件设备公司都有类似的潜在风险。)


 Q:您怎么看人工智能的应用中从英伟达、Movidius 等通用芯片逐渐过渡到专用芯片的 过程? 

A:这一过渡过程是必然的,产业刚开始的时候都是用通用芯片,比如 DSP、FPGA、GPU、 VPU,在应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大家会过渡到使用 SOC 来替代一些通用芯片,但是通用芯 片在相当长时期还会继续存在,由于场景的复杂性,仍然需要通用芯片覆盖某些碎片化的应 用环境。在 SOC 的发展过程中,可能有些公司的定位较准,比较早的推出了相关方案。但根 据以往经验,一般需要三代产品,也就是说来自于这家公司或产业界的第三代的芯片,才会 被大规模使用。 

Q:我们在美国的市占率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未来几年准备如何去开拓市场?美国对 于 AI 相关的需求也是很大的,是否想过通过并购的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

 A: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我们国际化的路都会坚定走下去,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策 略,当前形势下去美国并购几乎不可能。在海康的全球化布局中我们依然坚定的往前走,在 销售服务、研发机构,甚至制造工厂上,都会逐渐考虑向其他国家布局。我们在海外的营收 是比较平衡的,即使像北美这么大的市场,在我们整体的销售比重中也不是太高,即使贸易 上有些波动,对我们影响也不会太大。由于某些文化、观点、理念以及背后的意识形态的差 异,可能会造成在某些国家里,客户和对我们的监控产品有些敏感,但我们继续加大投入的 策略不会动摇。

 Q:在机器视觉领域,现在一些领导企业来自美国、日本,我们在技术上是否有可能在 未来几年实现追赶超越? 

A:在机器视觉方面,制造业更发达的国家确实会走在前面。现阶段在自动化相关设备 上的发展,日本、德国、美国的一些公司走在前面,领先整个市场,我们扮演追赶者的角色, 但是以中国这么庞大的市场和企业的竞争力为基础,假以时日中国公司一定会超过他们,但 是什么时间较难预测。 

Q:公司给的指引范围较宽,现在到了 5 月,目前对于全年整体的趋势,是否有更清晰 的指引。 

A:今年的预测很难,比如中美贸易的走向,比如政府去杠杆的影响力度多大,持续多 久。还有其他一些未知的因素,所以比较难预测。 

Q:在国内市场,今年及未来 2-3 年固定资产投资趋势是怎样?从海康的角度来讲,来 自政府的订单是否有影响?

 A:政府投资这一块的变化一直都有,比如说换届、选举等相关影响。比如 PPP 在过去 这些年中比较热,今年又有转向。因此市场的变化较多,但对于海康来说,我们以不变应万变。

 Q:我们和商汤、旷世等算法公司之间合作和竞争是怎样的?

 A:在 AI 的算法上,我们始终使用自己开发的算法,在碎片化市场中谁都拥有机会,但 是在竞争上谁会更有效率是更关键的问题。 

Q:关于市场化,您觉得哪些指标可以更好地反映市场渗透率,我们在欧洲、美洲这些 地区的市场渗透率是什么水平?未来如何预期?  

 A:我们很关注市场渗透率这个指标,但是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所以只能从市场占有 率、增长率上面去判断。某些行业中各地区的应用差异很大,比如在国内的校园安保上,我 们都使用可见光摄像机,在其他一些地区,比如北欧,更注重隐私保护,某些场景不可以使 用可见光的摄像机,因此在不同的地区中市场需求没办法统一描述,所以渗透率的指标就更 难统计。在各个区域中,我们可以做厂商间横向的比较,来做竞争的分析,但是要对市场了 解更深入,要对市场时刻的变化有更快速的把握。整个市场的应用程度的高低差异很大,比如中国对于视频技术的应用更开放,因此渗透率会更高。 

Q:能否介绍一个 AI Cloud 业务的进展,通过边域云三层的结构,我们希望达到怎样 的效果?

 A:AI 在过去两年中发展很快,应用在很多场景中,安防上应用的重点主要在人车识别 上,在其他应用领域中,例如读码、缺陷检测等碎片化应用也很多。在 AI 的应用方式上各 公司理念不同,例如阿里的城市大脑希望实现集中控制,华为提出一云一平台的概念,海康 提出的是 AI Cloud,我们认为基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应该是边、域、云三级架构,认为 对于人工智能的感知和认知是在不同层级上的。感知在边缘节点和边缘域完成,认知在边缘 域或云中心完成,数据并非都汇聚到大脑里面去,而是要按需汇聚。否则,大集中的代价太 大,应用上也没有必要。海康所有架构的提出都源于应用的需求,在边缘节点、边缘域、云 中心上有各自的应用,这是我们对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理解。市场的发展需要时间来检验, 我们认为 AI Cloud 是符合产业发展的。

 Q:现在上海等地有天网计划的实施,公司怎么看这块市场的发展?

 A:各地对这类项目的叫法不同,例如天网工程、平安城市等,这些项目在不断的实施 和升级,各期的项目在技术上是不断迭代的,由于产品本身有生命周期,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在过去的十年中,命案的发生率下降了三分之二,双抢在过去的十年中下降了 95%。这都是 天网计划、平安城市等项目产生的效果。现在对于社会的综合治理的需求持续提高,因此在 这两年中更多出现的雪亮工程是此前项目的升级版。中国接下来会出现一大批超大型城市, 未来超过 3000 万人口的城市有许多个,会有 6-7 亿人口生活在这些城市中,城市的管理会 面临很大挑战,因此视频相关的技术和形态会持续迭代。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命案发生率在全球范围看是最低的国家之一[很赞][很赞]

大约是不到百万分之 8.1,但我们警察的配置在全球的比例较低,13 亿多人口配备不到 200 万人的警察,和 美国总体警察人数差不多,因此中国的社会治理对技术手段的需求更为踊跃,中国政府对社 会治安也更勇于担当,建设力度更大。 

Q:海外的市场 2017 增速相对 2016 年有下降,海外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怎么样? 

A:不同公司在不同市场中有不同定位,我们在海外从产品分销向解决方案转变,现在 我们仍然持续前行中。从市场份额来说,我们在某些区域,例如美国,会落后于 Axis,在 德国会低于博世,在日本想超越松下是几乎不可能的。在日本不光是我们,来自其他国家的 竞争对手都非常难做到。但我们仍然不会放弃继续扩大市场。对于每一家公司的成长,都需 要不断克服各阶段的瓶颈。比如营销策略,产品定位等等。海康从 2014 年开始,从分销的 模式向解决方案转变,这一路虽然辛苦,但会坚定地前行。谢谢!

 Q:海康从去年发布 AI Cloud 开始,在 AI 的发展上做了更多的宣传,让大家知道海康 对行业的认知和理解。请教一下,海康的 AI 方案相较现在的方案,其软件的比重是否会有 变化?如何理解软件和硬件的价值?

 A:在提出 AI Cloud 之前,我们没有提过产业发展的理念,在智能化来临以后,我们希 望这个产业更好的发展,把我们对这个产业的看法和发展方向提出来。海康希望自己能够更 加开放,想和产业界各方一起融合、协同,包括算法、平台、硬件、软件等,大家一起来推 动产业发展。 从长远角度考虑,软件的价值会越来越大,形式上也会与现在的软件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目前软件的价值是比较低的,所有的软件集成商都非常辛苦,大家都转型去卖服务, B2B 市场的卖服务很难,未来在 B2B 市场将如何发展是未知的,但是有一点,我们跟着用户 需求走,应该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得到比较好的发展。

 Q:未来如果能更好的解决用户需求,那么海康这样走在前面的公司,是否就能获取较 好的利润?

 A:利润一方面是在为客户创造价值中,客户给的一点奖赏。除此之外,还和行业竞争 环境有关,如果有些公司不顾自身情况如何先将考虑攻击对手,有些公司借助在某些区域、 某些行业、某些环节中特殊的市场地位去做一些非正常的市场行为,这样也很难获得很好的 回报,所以利润不仅取决于满足用户需求,还取决于行业竞争。利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但是我们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Q:刚才您提到一般专用芯片发展到第三代将会迎来大规模应用,在视频产业,这个过 程会是怎样的? 

A:迎来大规模应用需要看的是芯片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技术是否足够成熟。再好的 芯片往往都有缺陷、Bug,如果在某些方面有致命的缺陷,就会导致芯片无法获得商业化应 用。芯片的商业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产品成熟程度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不经过几次的迭代,就宣称自己的芯片是世界最好,这是一种误导。[吐血]

海康是一家务实的公司,我们没有这种侥幸的心态,当然,海康也是一家开放的公司,如果某家芯片公司的产品的确好,我们会去 导入。 

Q:所以芯片是一定要落地才知道好坏。海康会用到更加成熟的芯片,今年能出来吗? 是 SOC 的芯片吗?

 A:今年一定能出来,类似的方案很多公司已经出来了,我更看好 SOC。使用一种专用 的 AI 引擎芯片和 SOC 组合的形式,将 AI 模块与以往的视频采集、编解码、系统存储管理等 放在一起,当然这个方案是否成熟还是需要投放市场,仅仅靠实验室的检验不一定能够检测 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厂家的产品用同一个芯片,产品的性能、功能差异很大,因为芯片里一 定有 Bug,厂商提供的 BSP、软件调度、运行管理环境中都可能存在 Bug,要靠厂商找出这 些 Bug。同时,我们在上面做一些特别功能来做差异,芯片提供基础功能,我们把特别功能 做好。所以,这还是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是一种不断优化调整的过程。 

 Q:关于通用和专用芯片的问题,过去在后端经历过 DSP 和 ASIC 的升级,现在前端占 比一半以上,我们也开始做专用芯片来降低成本。但是,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是用软件定义 摄像机,有效解决软件升级和多样应用场景的问题,我们如何看待?BAT、华为巨头以这些 智能化的设备作为切入点,那么我们在已有的渠道和细分行业的解决方案大的供应商关系 壁垒有多高?

 A:SDC 是一个伪概念,摄像机的针对不同的场景放在特定的地方就有特定的目的,这 是非常清晰的,无需重新定义。如果用软件定义相机,既可以用在马路上也可以用在室内, 这是更像是笑话。在马路上,需要摄像机的视角很大、解析度要非常高、处理能力非常强大, 如果放在室内,场景变小,光照也好,那么低照度功能可能也不需要,所以摄像机的主流应 用不需要软件来定义。另外,如果相机没有强大的能力,没有强大的硬件支撑,那么这种软 件定义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这种 SDC 需要给相机一个特别的镜头、特别的处理器,这就需要 非常大的成本,就没有性价比。这是一些厂商基于既有路线,习惯了用软件定义存储、网络、 计算等,把一些概念硬搬到视频监控里面来。 

第二,做摄像机是一件“苦逼”的事情,我们这么多员工做这么多型号的产品,满足这 么多个性化的定制需求,我们认为这不是他们的“菜”。要做这个事情,他们要用更大的成 本,即使是砸钱,也是不持久的。竞争对手再大,钱再多,再任性,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正常 的商业逻辑。市场有自己的规律,中国从过去 30 年的发展来看,并不是我们比别人聪明能 干,而是因为我们是一块低洼地,大家顺势而为,把这些经验硬要用到其他地方,我们的优 势可能就消失了。华为这类公司的运营成本很高,他们并不适合来做安防,我认为这块市场 还是适合我们这样的公司来做。 

全部讨论

沫凡投资2018-06-13 16:09

这样的领导让人放心 $海康威视(SZ002415)$

不惧真相的群众2018-05-15 22:22

华为这类公司的运营成本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