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净值策略在现在的市场中还能不能挣到钱?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5喜欢:8
清算价值是对公司内在价值最为保守的度量,而格雷厄姆使用净流动资产价值作为清算价值虽不准确但却相当保守的代理变量,并且由此衍生出了净流动资产价值策略(也称之为净-净值策略)。

      净流动资产价值=流动资产-总负债。简而言之,净-净值策略就是买入一组以不高于2/3净流动资产价值的市价交易的个股,等待市价达到或超过净流动资产价值之后卖出个股。理论上,上述1/3净流动资产价值的差价带来的安全边际,为免遭重大的永久性损失提供了保护。

      【以下这段关于净-净值策略长期收益率的数据均来自《反直觉投资》一书,本人未做验证】格雷厄姆晚年估计,净-净值策略在他的投资管理公司长达30年的生命期内产生了年均20%的收益率。纽约州立大学金融学副教授亨利-奥本海默检验了净-净值策略在1970年12月31日到1983年12月31日长达13年内的回报率,在其所考察的13年期间,年平均收益达到29.4%,而市场平均收益为11.5%。该书作者与助手采用1983年12月31日至2008年12月31日长达25年的资料,对格雷厄姆的净-净值策略的业绩进行了检验,发现在此期间该策略获得了年均35.3%的收益率,而市场同期平均收益率为22.4%。还有一些关于该策略在美国之外的市场的研究成果,这里不再赘述。还有一个数据,著名价值投资者詹姆斯-蒙迪尔设计了一个相应的策略,买入1985年至2007年在全球所有发达市场上由净-净值股票构成的投资组合,取得了惊人的年均35%的收益率,战胜可比的17%的市场平均收益。

       净-净值策略的问题在于“其应用的场合很有限”,因为满足该策略要求的股票并不是经常出现,而且即使出现可能也达不到构建一个组合的要求,还有一种情况是满足该策略要求的股票大多是市值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差的股票,可能达不到实际交易的条件。

      那么,净-净值策略到底有没有用?它在现在的市场中还能不能挣到钱?

      以下是我的真实投资案例,也许能回答上述问题,也可能回答不了上述问题

      感谢诗老师@诗安 在2017年2月提供的一份港股净营运资本数据,当时符合市值/净流动资产价值<2/3的港股通个股仅有招商局置地(当时约为0.52)和信德集团(当时约为0.66),据此我构建了一个净-净值策略资产包。其实,这里问题还是蛮大的,因为组合个股太少,仅有2只,其实远不能体现出组合化的净-净值策略效果。后来我又分别买入绿城中国和融信中国。具体买入价格和当时的市值/净流动资产如下表所示(具体数据可能会有些问题,时间长了,当时数据记录工作做的不太好)。

       如果上述个股持有至今,大概收益率(截止2018.05.21)如下表所示。

      但我的实际交易情况是,信德集团仅短暂持有1个月,当时的卖出原因是公司管理层不断侵蚀公司资产,定性卖出(也许是自作聪明);融信中国仅持有5个月,卖出价8.95(2017.10.19,当时市值/净资产价值约为1.06),收益率为33.8%;绿城中国持有约1年,卖出价12.9(2018.02.05,当时市值/净资产价值约为1.16),收益率为81.7%。目前招商局置地仍然持有中。

     以上的实际投资案例也许回答了“净-净值策略到底有没有用?它在现在的市场中还能不能挣到钱?”这两个问题。

     但是,由于2017年恰逢港股地产股的大牛市同时该组合个股确实太少体现不出组合化的优势,所以也许也回答不了上述问题。但换个角度来考虑,正因为地产股的极度低估,才导致了后来的大牛市。比如现在雪球的大热门融创中国,我在2015年11月买入时,也仅仅是从量化分析上得出了买入的结论(当时它的ROE/PB远远大于20%),其实我到目前也没有对它定性的能力。

     我又利用“i问财”筛选了一遍港股通个股,得出了下列接近符合净净值策略的一组个股。目前似乎仅有招商局置地符合条件,中远海运国际和香港国际建设接近符合条件。问题是符合条件的个股数量还是太少,或许非港股通中有很多吧。

    

@诗安 @水皮江鸟 @开心价值投资 @我是腾腾爸 @施洛斯008 @陈达美股投资 @凌云 @股民老K @微光破晓 @阿土哥a @RanRan @编程浪子 @淡忘的岁月 @黄抒扬 @魏员外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18-05-22 21:40

始终等权持有比值最低的20只,每月调仓一次的结果试过没?

2018-05-22 09:53

选择低负债率的组合能跑赢大盘,净-净值策略肯定也会有不错的回报,哪怕把限制的条件放宽。但是这种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我总是觉得不够,相信你也有同样的感觉,所以还做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