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ibiao1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8喜欢:4
低估是肯定的,一眼看得出,起码低估一倍以上。
问题是触发价值回归的因素是什么,概率多大。
提高分红?出售资产后特别分红?
估计出售后还会买其他资产,依然是低回报的资产,全球资本都看得懂李家的资产,问题是为何还会这么跌?

热门回复

谈谈笔者的个人思考:
1、刚进入港股投资时,会发现港股的有个有集中的现像,就是很多家以家族企业经营的上市公司,持有一些物业,资产折让极大的股票,但久而久之,便会发现单纯的资产折让其实毫无意义。
2、股价回归企业应有价值的可行方法,当然是公司变卖旗下一些物业,发放特别息,股价自然有所反应。如果管理层应对这做法了无兴趣,家族控股仅仅只为了维持上市地位,二代全体躺平,无再次创业的想法,也不敢变现物业去投其它领域,管理层长期不作为,资本回报率极低,同时间对变现公司实在价值了无兴趣,没任何计划回馈小股东,仅仅用上市公司的租金收入维持目前的高薪,那对于中小投资者,期待可见的将来公司会将自身价值变现,只能说是一个幻想。
3、这类股票符合价值鼻祖格雷厄母烟蒂股条件。美股市场的运作毫不一样。看了写巴老的书后,便会知道年轻时喜欢检烟蒂股的巴菲特,经常都会在这类股票下注,收集足够注码后进入管理层,迫使家族持有人变现资产,派发股息,有时更会想法直接私有化公司再套现旗下资产,实现价值回归。
4、港股与美股市场的大环境完全不同。美股市场的CEO已是一个职业。身为公司CEO,股价上升表明自己的工作称职,市值管理上升,自身价值上升,便可转任另一间更大公司的CEO。这种模式下,公司CEO的个人利益与小股东一致,尽力在资本市场反映公司的价值。股市对公司价值的反映更有效率。当然,这个职业CEO的模式也有其弊端,管理层CEO容易变得短视,自身利益(短时间令股价上升)凌驾公司发展。管理层可能会做出一些对公司短期利好,长期有害的资本配置动作。
5、另一方面,美股有一种势力叫华尔街之狼,像是卡尔·伊坎,有兴趣可以找这本书读读,这一些资金会先持有一定比例的公司股权,再尝试在管理层年度会议或利用其他方法影响管理层的操作,对于专注公司发展管理层而言,当然不会喜欢这一种投资人,认为他们是制造烦事的人。
6、仔细分析李家的扩张模式, 显然李家二代不但没有躺平,而且在资本运做上完全没有停止过步伐,我理解李嘉诚的投资之道-- 是找到最优的资本配置,始终在寻找市场中具有投资潜力的项目;随时手握持现金,随时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出击,开辟下一条现金支流。仔细打开老李在10年前布局的英国大礼包,实际是这些年增值颇多,目前经历的脱欧、俄乌、高通胀,高息,GDP停滞,还能有什么更大的悲观呢?相信未来有更多乐观对现,价值从不躺平,周期不会迟到,只会晚到。
7、至于说到长实,长和都这么低估,缘何?我只能说二年前的中海油,中神华,在港股也很无人问津,港股通的价投们认知到了洼地,慢慢拿回了定价权,包装成了红利资产,成了香饽饽。外资跟我们港股通人群不太一样,对他们来讲,港股只是一个配置,有英伟达,有美债,少配港股又何妨?港股通很少配置港资的几大老权重,汇丰控股,友邦保险,长实,长和,新鸿基,这些,是什么原因?我想一是舆论环境,这个不用多讲,懂的都懂;二是能力圈,海外资产不比国内的中移动,一听就懂;三是偏见,一听地产就过敏,一听汇丰就联想四大行,一听友邦就想到中平安;我研究长实跟长和,在国内基本上找不到一张像样的研报......
最后,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大家共勉!

感觉现在老李家格局变了,经营上不进取管理老套,管理不行的很难有大改变

[很赞]

学习了

李泽钜在二代里面算优秀的

不涨肯定是有原因的

这个思考很有深度[抱拳]

中海油中神华不一样,股息提高了。
如果长实提高50%股息,一样可以起来。
其实说了那么多方法,基本就是股息一条路。

另一个角度,拐点在于美国开启降息,长实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