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地产的今天,黄奇帆确实预测对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房地产行业今年真的挺惨的。如果我们去看各大房地产开发企业上半年的业绩,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公司的销售收入都减少了30%以上,利润降低的更多了。2021年开始正式推行的三道红线政策估计打了开发商一个措手不及,而今年国内新冠疫情的反复,以及严峻的外部环境,对于经济进一步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不仅仅是开发商的销售,政府卖地的收入同样锐减,在这种情况下,基建投资,招商引资也会因为政府囊中羞涩而放慢脚步,经济进一步放缓,这可以说是一个负循环了。

就在2021年上半年,可能还没人想到,房地产能沦落到如此境地。以我所在的上海为例,2021年上半年,市场在学区房的引领下,整体有20%-30%的涨幅,在上海这意味着,一套位于上海外环(市区边界)内的品质次新房,单价直接从7万/平米涨到9万/平米,更不用说,在中内环的普通品质小区,涨幅普遍高于30%,达到12-15万/平米的单价。这样的市场发展,就像是对于看衰房地产行业的人脸上的一个巴掌,宣告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的神话还在持续。市场风云变幻,就像今年的股市一样,4月的大跌与5月的回暖交相辉映。房地产的市场变化,远没有股市这般惊心动魄,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房地产的资产总额可能远大于金融资产,所以对于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似乎同样值得类似于股票市场中的基本面分析,趋势分析。

从2021年再往前一年,黄奇帆出版了他的畅销书《结构性改革》,这本书是他根据多年作为地方官员主管经济工作的经验,以及作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的学术经验,发表的对于中国经济改革问题的一些看法。书籍的整体构思与撰写,根据他在书中的阐述,始于2019年,并且是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完成的。书中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问题,包含资本市场,国有企业,对外开放,金融风险都有阐述。其中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见解和建议,让我特别感兴趣。神奇的是,这本书出版了两年之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几乎完全按照黄奇帆推演的几点演绎着,未来是否还会沿着这条路前进,我们拭目以待

趋势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新房交易规模将逐年降低

文章中提到,1999年,中国一年新房的交易量为1亿平方米,而到了2018年,新房销售规模达到了17亿平方米。站在2020年开年,他预测这将是房地产交易规模的顶点,未来十年,这个数值将从17亿平方米,下降到10亿平方米,大约为-40%的比例,站在今天,我感觉这样的目标可能用不了十年就会达到。

原因包括城市化的放缓,旧城改造的减少,人均住房面积的提升,以及房屋改善的需求减弱。就这一些的论证,许多专家都有过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趋势二:中国房地产的建设将集中在三大热点地带

一是中心城市,即省会城市和同等级别区域性中心城市,例如山东有济南和青岛,福建有福州与厦门。二是大都市圈,这里举例的是如上海周边的昆山,太仓,嘉兴。三是热点地区的城市群,可能包含长三角的宁波,苏州,无锡,珠三角的东莞,佛山等。

其中关于省会城市,他提出了“一二三四”的逻辑理论,即省会城市占据本省的土地面积不足10%,人口一般会占本省的20%,GDP一般会占到本省的30%,服务业会占到本省的40%。以这个标准来看,我的家乡长沙,就很符合这个理论,现在长沙人口刚刚突破1000万,按照本省20%的人口来算,最终有可能达到1300万人的规模。

对于这一个趋势,其实股民们肯定很熟悉,这就是一种结构化的发展,甚至可以比作是赛道论。位于优势城市的房地产,就处于最火热的赛道上,位于其他中西部地级城市和县城的房地产,就成为了市场上无人关注的标的,成交量小,溢价小,长期保持低迷。

趋势三:中国房价平均增速将不高于GDP增速

黄奇帆在这个趋势里没有给出详细的数字,但是按照最近5到10年GDP增速保持5%来看,那么他的预测全国房价增速每年不会超过5%。不过,在这里,他没有强调结构性的问题,这个数字作为全国平均的数字,在不同的城市也是不一样的。以上海为例,近几年整体来看,远郊的涨幅要大大低于市区,同样的在郊区,如唐镇,周浦,徐泾,南翔,浦江这样的地方也要大幅度高于九亭,桃浦,淞南,江桥。即便在同一个片区,品质小区也远远高于老小区。通过这些差异,市场上还是会有不少的房产能够实现不错的增益。

同样以GDP增速作为基础,股票市场上的长期收益,也可以通过,个股选择,或者是基金的选择(通过主动基金,增强型基金),以及动态平衡策略的应用,达到大幅度高于GDP增速的的目标。

趋势四:未来十多年中国房地产企业数量或减少2/3

黄奇帆在这一节提到了一个数据,2018年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有9.7万家,居世界之最。其中有很多是地方性的小公司,还有很多是房地产企业的“子”公司,“孙”公司。这样庞大数量的房地产公司是过去几十年市场粗放型发展的结果。

早几年市场火热的时候,父亲有部分积蓄,便有朋友邀约一起去做县城的旧改,听闻收益率不低。这个例子侧面证实了房地产市场的鱼龙混杂,实力弱小的个人都能做起业务,也难怪当时拍地买房的疯狂。

最近一年多的发展,可能会证实书中的预测。从去年恒大暴雷开始,一大部分开发商开始借不到新的资金,既而还不起外债,在销售低迷的状况下似乎毫无办法,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大量的开发商被吞并,活下来的公司实力进一步增强,在竞争减少的局面下,开始稳健经营。这样的行业出清,反而可能是一件好事。

趋势五: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负债率将大幅下降。

与房地产企业数量一样,中国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也是世界之最。2018年,行业整体负债率达84%。这样的负债率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开发商买地基本不靠自有资金,而是依靠贷款,信托,银行。10亿元的地拍成20亿元,就会有银行跟着来贷款。开发商并不怕地价升高,反而热衷于将地价炒上去,地价越高,开发商储备土地的价值越高,资产信用就越高,从而更好贷款。其次,建房也靠融资,即开发贷,或者各种信托,债券,理财产品,内部集资等。最后,房屋预售前,会收取房屋定金,预售后收取放款,并且在此期间拖欠工程款,要求施工单位垫资进场。这就类似于上下游通吃,再把手上的现金流用到新的地块和楼盘上。

虽说中国现代的房地产制度是向香港学习的,但是文中提到,香港开发商的平均负债率只有30%左右,远低于内地房企。在今后十几年里,他预测房地产行业的负债率会从80%,下降到50%以下。我个人认为,在这一两年房企感受了债台高筑的痛苦和煎熬之后,从2024年开始,负债率将会有大幅度的下降。

趋势六:中国房地产企业经营的售租模式会发生变化

这里主要说的是开发商自持的出租业务占比会大幅增加,而不是房子立马全部出售。书中提了一个李嘉诚的例子,1993年李嘉诚在上海开发了一个小区,并且在建成之后并不着急出售,而是向外出租,时间长达十年。在2010年的时候,这个房子的价格已经从2000年的1万/平米涨到了15万/平米,他把房子全部收回并统一装修之后以15万/平米的价格出售,获利颇丰。

当然这个模式是有一个前提的,即楼盘开发的资金要是自有资金,无需在短时间内偿债,如果还是按照以往高周转的模式,开发商是无法承担其中的资金压力的。但是在未来,如果房企的负债率大幅下降,自有资金占比增加,是很有可能实现这样在售新房中大比例的出租房源的。

以上就是黄奇帆预测的六大趋势,个人觉得还是非常难得和正确的,特别是在两年前,对于房地产抱着乐观态度的人不在少数。上一个十年,很多地方的房产也许都可以盲买,但今后,买房也要像个股分析一样,去看赛道(城市,区域),估值(性价比),交易情况(交易量)。

引用来源:黄奇帆,《结构性改革》,2020

#房地产# #地产##金融地产#   $万科A(SZ000002)$ $金地集团(SH600383)$ $招商银行(SH60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