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查尔斯汉迪《The Hungry Spirit》中文译为《适当的自私》的知识要点

发布于: 修改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1

总体概览

本书作者是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他的管理思想的最大特色在于其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哲学气质,而这些在本书中都得到了集中体现。本书的英文名叫“The Hungry Spirit”,用中文翻译成“适当的自私”,非常合适。英文书名直译过来是饥饿感,这种饥饿感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私”特性。适当的饥饿感会帮助个人获得更多的营养,正如乔布斯的名言所说,stay hungry。另一方面,过度的饥饿感会造成躯体的破坏。我想这正是中文书名想要传达的意境,也是全书的主旨:个人是无法离群索居的,他必须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在自由与承诺之间取得妥协。而这种妥协会迫使人们要为自我找到一个超越小我的意义,最后才能承担起尽可能发挥自我的责任。而组织管理亦如是。

以下是查尔斯汉迪写的《适当的自私》的笔记,转摘于网络上一位同样喜欢这本书的个人读者,可以快速了解书中的内容和查尔斯汉迪的观点。

内容导读

第一章 市场并非万能

本章提出人们的需求不能总是依赖于市场。一方面,人的需求分为低需求和高需求,低需求是指渴望维系生命所需的东西,必需的商品,服务,以及购买这些东西所需的金钱。高需求则是对于生命的反思。高需求很难通过市场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市场自身也存在如下五个困境:

无效的人为市场

市场能发挥机制的前提是它能够提供给消费者不同价格与不同选择。比如,如果把公共组织投进市场,必创造出垄断企业,直到其他竞争者兴起为止。

可能降低的市场水平

市场不断在迎合消费者。有时候尽管价钱相同,但是消费者并不总是能得到最好的商品。比如英国大学为了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术,沿用了不太严格的标准来颁发一级学位,整体拉低了英国教育市场的水平。

市场走向全球化

市场全球化会导致受惠人在全球的不均匀分布。至少在亚当斯密的经济学里,惨遭失败的人仍然可以分享一些社区所得到的好处,至少他们的遭遇可以得到正视,而非被扣上因为品行或者能力不行而失败的帽子。

赢家通吃

由于马太效应,会造成即使市场带来的产品走向同一标准,也还是因为资源的不匹配,导致弱势企业的进一步失败。

不可忽视的免费商品

没有价码的产品会被市场无视,导致这些产品的滥用,比如空气污染。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关于家务活的见解:如果能找到一个方法给承担家务事的人们支付酬劳,他们会更愿意多奉献一点时间给到家庭。

另一方面,市场的特点在于其竞争性。但是竞争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竞争的果实的分配越来越不均衡,想想高级经理和基层工作者收入的差距。另一方面,公司内部的竞争哲学除了会激励人们效忠于所属的公司之外,头一个就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一时之间,他们醉心于个人的表现,极力争取肯定,不过长久来看,竞争将粉碎个人对组织的忠诚,导致不同部门、国家与文化之间的合作变得越发不可能。更叫人难以察觉的是,人们将失去对时间的客观感知,因为他们越来越专注于眼前的工作,不再接触外面的世界,不关心焦点以外的市场,也不知道一般人在想些什么,或是有什么感觉。感觉迟钝对企业与人际关系来说都不是好事

总之,财富不是我们想要追求的美好事物,而应该是我们取得那些美好事物的工具

第二章 效率与效力

本章针对市场带来的效率社会提出质疑。首先,效率不等于效力。比如,邮件可以提高职场沟通效率,但是当花太多时间在阅读与回复邮件时,效力未必能得到保证。

在这里,作者介绍了效率的三种模型:斯密型、凯恩斯型与熊彼特型。我们多数时候所谈的效率,是亚当 •斯密的效率,即如何以价格确保我们可以用合适的成本、在合适的地方、制造出合适的产品。凯恩斯型效率指的是在市场末充分就业时,潜在的产出将会减少在这个节骨眼上,再多的斯密型效率也没用,甚至可能还有害,因为它为了增加局部的效率,反而逼得更多人失业熊彼特效率是指科技是成长的引擎,而这要求备用资源和长远眼光。很明显,斯密型效率更看重当下利润,凯恩斯效率更注重去全局,熊彼特效率更加注重预期效率。找出三种效率之间的平衡,是管理者们和政府们的重要工作。以劳动力市场为例:斯密型效率会尽量压低薪水与工人的数量,同时会压榨培训与再教育的资源,这样我们就只能任由能力不足的人,去招募更多能力不足的人。并不是说某一类型的效率优于其他效率,而是这三种效率相互关联。我们若想提高需求,首先就需要让更多的人有工作,才可能刺激需求,虽然这么做违反了斯密型效率。为了避免这种做法让成本增加,要不在产业周边筑起保护的高墙,使它们免于外国竞争者的威胁;要不就只能在公共部门等非竞争性的领域这么做。

效率虽然衍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在不同人群中表现完全不一致,其后果是富者更富,贫者更易被效率抛弃。另一方面,作者认为,我们花费太多增长的资源到一无用处的东西上,即所谓的珍道具,比如昂贵的洗衣机大概有12道程序,我们大概率只会用到洗衣这一道程序。也就是说,一个珍道具社会或许可以呈现出不错的经济指数,但是它让人工作或生活的理由却不够好。

总之,效率或许是社会永续存在的必要条件,然而它和它所属的经济模式却无法满足我们的高层次需求一一也就是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们可能需要创造更多纯经济领域之外的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动机与效率无关,却较偏向于内心的满足与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金钱与市场只是人们需要兼顾的次要因素

第三章 市场哲学的本质

前两章讲述了市场与效率都是存在瑕疵的。而本章中,作者提出,纵然市场有这一切的不完美,却仍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更关键的是,市场也提供我们每个人表达自我的途径,因为我们都需要顾客的肯定,让人知道我们确实有所贡献,有人需要我们,或是我们得到了他人的感激与尊重。这才是市场哲学的本质。

第四章 承诺与责任

本章提到了近三十年的社会变革在于:人们现在变得除了自己之外,越来越不属于任何人,也越来越不肯做任何承诺。即便家庭也可以是一种随意来去的关系,不合适的话,终止关系也无所谓。工作的时候,我们的忠诚首先会针对自己及自己的未来,其次是对我们现在的群体与项目,最后且最无足轻重的才是对组织。这种变革的问题在于,对任何人或任何事情若缺乏承诺,便无法树立责任感,自然无所谓道德。企业亦如是。但是,一个良好的企业,不仅仅对自身所做的事情负责,也会密切关注其利益相关者,包括顾客,社区,投资者等等。因此,本书认为,公司与个人并无不同,两者都必须为自己的命运与行为负责,两者也都需要找出其根本的目标,这才是使它们与众不同的特质。这一点既是机会,也是冒险。

作者的前半生一直试图出人头地,在后半生的反思中,作者认识到,他只是在顺着别人对于成功的定义的梯子向上爬,却逃避了应该专注于“我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责任。

总而言之,对自己将为命运偿付什么进行思考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章 适当的自私

本章中作者将“适当的自私”建立在如下一个事实上:我们只有在面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情的时候(如对他人的爱,追求的理想或使命,对群体组织的奉献),而只有在丧失自我之后,才可能真正找到自己。我们因为周围世界的改变而不得不自私,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自私,即专注于发现自己是谁---这项发现终究会使我们认识到,自尊只可能来自于责任感,来自于对他人,其他事情的责任感

那么如何认识自己呢?人们描述自己的时候,工作和家庭总是占据了很大比重,原因在于人们的社交关系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场合,而人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看待。适当的自私,要求我们照顾自己的身份,而且必须和我们所认识的人实际核对一番。因为身份的要件是责任感,而责任感会带来自尊。

不同的人看待世界的心态是不同的,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三种心态作为自我分析的参考:

生存驱使

这类人的首要目标即是安全,包括财务方面的和社会方面的。受生存驱使的人 中,很坚决,设定目标后就勇往直前,而且抗拒改变

外在导向

这类人追求的是尊重与地位,以此作为成功人生的外在象征。因此他们要的都是人生最优秀或至少是最正确的事物。他们通常都很聪明, 受过良好教育,且野心勃勃。

内在导向

这类型人的驱动力在于表现他们的天分与信念。和前面两种人比起来,他们较不注重物质,却更关心伦理以及社会运作方式。他们的价值观基于个人成长自我实现个人感受以及众人生活的品质

人们的成长曲线往往是从生存趋势开始,却未必能到达最后的内在导向。而内在导向中最高级的是关注众人生活的品质,这实际上就是是适当的自私:利他主义是我们为了拥有道德情操而付出的代价。

总之,我们生来即有道德的冲动,但必须依靠自己把它的实际意义找出来。

第六章 自我发现之旅

本章主要讨论了自我发现对于个人的意义。首先自我发现可以帮我们反省成功的定义,因为我们为自己设定的梦想也不完全是理性的。同时我们对于”足够“有更深的理解,超出足够的分量是不必要的。因为,那些不知道什么是足够的人不去探索新的世界、不去学习新的事物,只在一个范围内成长。对于组织亦如是。我们可以选择以效率交换更多的公平。比如日本的加油站或者超市,会通过雇佣众多的服务人员来提高客户体验,来提高竞争力。而非单纯的通过降价。

总之,自我发现之旅会让我们对于非自我的成功有更好的分辨力和抵抗力,使得我们会更加专注于自己以及自己的责任。

第七章 照顾他人的需要

本章讨论了我们与世上其他人和事物的关系。

首先作者解释了利他主义:虽然我们的基因是自私的,因为它寻求的是自身的永恒;但也正是这种追求,会鼓励其主人为它们的同类牺牲。

其次作者提到了能够历练与他人的关系的场合,首先是家庭。因为家庭会提供正面关注,会在面对你所犯下的错误给予理解和原谅。另一方面,我们只有学会为他人负责,才有能力对自己负责,而这正是家庭对于父母的意义。其次是工作场合。信任是合作的核心,而我们很多工作制度却是建立在人不可信任的基础上的。

总之,适当的自私要求我们做自己,但同时也了解到,别人一样有权利做合乎适当自私的事。如何在这个两难之间求取平衡?唯一的可能即是,我们了解自己唯有借助跟他人共同生活与工作的历练

第八章 更好的社会

首先,作者在这里描述了一个信奉”适当的基因“的公司的表现:

奉行适当的自私的公司将成为一个可敬的社会的基石。这样的公司对生存与成就付出适当的关心,但也会努力成为内在导向,试着去表达它们的个性与信念,而不仅仅是其所有人的工具而已。这些公司将永续经营视为目标,并且希望以此作为报偿。公司是社区,不是财产;公司视其员工为公民,也认为他们拥有公民应有的一切权利。 公司更了解自己需要一种大众的认可,才能在员工的社会中运作,而在那里,公司自身也算是公民。这些改变需要的是态度,而不是订立新法律。“

但是前提条件是组织必须有能力分辨谁是雇佣兵,谁是公民。雇佣兵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殊技能才被雇用的,不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请他们离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以金钱交换技能与时间的基础上的。公民就不同了,他们都是组织内的一分子,享有相互的承诺。公民在传统上至少享有居住权、言论自由与司法权,有权分享社会的财富,也有权通过选举对组织的管理发表意见。相对地,他们也会默默地(或在某些国家是明白地)答应服从该国的法律,并且效忠那个国家。

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是公民。它需要对它的公民,它的社区承担起责任,比如很多类似的组织会把它们的技术与设施投入到学校,贫穷社区和年轻企业家身上等。

总之,一家有远见的公司,是会基于”适当的自私“对自己的职能进行反思,包括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周围外界的关系。

第九章 公民企业

如上一章所说,一家有远见的企业的责任之一是保证属于自身的公民可以行驶自己的权利。那么如何去确认公民身份呢?

公民身份不是协商或仲裁的结果,它是一种从共同承诺中培养出来的东西,其中一小部分可以用文字解释,如居住时间以及财富分配方式等,但更多的部分却是抽象的、不具体的。公民权利有一个正式的表达方法,那就是让有投票权与无投票权的股份的旧观念死而复生。有投票权的限定为企业的个人公民,可能是核心员工,或是一个代表其利益的基金会。此外,也可以加上握有大量股票的股东,因为身为投资者,应该为企业的长期利益着想。公民权也可能延伸到较大而拥有企业股票的供应商。

确认公民身份不是一件有挑战的事情,有挑战的在于,如何将员工的自由去留和公司希望他们鞠躬尽瘁的目标结合在一起。作者认为,应对该挑战的关键在于组织与个人必须设法赢得彼此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总共有七大主要原则:

信任并非是盲目的

信任需要给予那些经过观察且得到认可的员工。另一方面,组织需要小而精且稳定的架构来给予员工信任自己的环境。

信任需要界限

组织里所谓的“信任”,其实指的是“信心”,对一个人的能力以及对他会为目标鞠躬尽瘁的信心只要目标清楚,受信任的个人或团队就可以放手去做控制是借助评估结果的方式在事后进行,而不是在事前。这种在一定范围之内的自由效果最好,当然,先决条件是个人或团队能够恪尽职守,也有能力自行解决问题

以信任为基础的组织会重新设计自己的工作,过去的一切都被划分为零部件或是部分职能,每个人只做事情的小小片段,难得窥见全貌。乍看之下,组织各单位全面性的新设计会比旧式依照不同职能所做的设计来得昂贵,因为它们往往职能重复,比方说维持单独的会计部门。但是这种设计是寄希望于一定程度的新自由会释放出能量与效力,而这些足以补偿甚至超过多出的花费

信任需要不断学习

固定群体必须在适当的时机或客户有所要求的时候,有足够支持变革的弹性。换言之,群体必须时时掌握变化,不断探讨新科技与新的可能性,以求创造一个真正的学习文化。对这些群体而言,对于人的选择变得非常重要,因为每个人都必须能够自我更新,有能力追寻自我,并且视学习为人生持续不断的一部分,这些既是一开始信任他人的理由,也是成功的一大关键

但是学习就像信任一样,可能因受到恐惧的挤压而变形。如果人们害怕面对自己犯错的后果,那么没有人会伸出脖子送死,或是根据新情况的需要而主动应变。信任如同学习一般,需要无条件地支持与宽容,才能保证大家总是能够从错误中学习。

信任是很艰难的

信任被用错地方,不见得是因为人们心存欺瞒,也有可能只是因为他们无法符合期望,或是无法做到所要求的程度。这种情况下,必要的措施是大幅缩小其自由的界限和让所有的控制系统发挥作用。有时,信任必须无情。但是力图表现的压力,所带来的影响也可能是正面的。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限期或是目标,才能激发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信任需要密切的配合

这一点要求各小单位的目标必须与整体目标融为一体,最好的办法是自下而上的策略推进和落实措施。

信任需要接触

顾名思义,员工们需要相互认识,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所以团建是一个不错的措施。

信任必须努力赢得

组织若期望得到员工的信任,那么必须要证明自己值得信任才行。同理,员工也应该通过展示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 )、项目合作(projects)、热情(passion)与自尊(pride)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可信任度。

总之,公民企业的实际意义在于:

尊重公民的选择,确保他们能够培养出休戚与共的感觉和专业才能。

和每一个人订下明文契约,注明终身职位的限制与合伙人的权利,证明这份工作对所有的人都有利,并且让组织的承诺更为清楚。

一份注明权利与义务的正式章程,好让大家知道信任的范围何在。

虽然不见得要形诸文字,但大家应该清楚了解组织的需要为何,它代表什么意义,它又想成就什么,这些都超越了金钱的目标,为的就是激起一些热情。

控制结果,而非程序,这是信任的证明与自尊的来源。

第十章 教育革新

既然“适当的自私”对于个人和组织都意义重大,那么如何通过教育去培养呢?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能够培养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的教育方法

首先作者肯定当前教育的正面意义。虽然学校不管在生活还是工作方面,都为孩子做了较好的准备,这些当然对经营一个满意的人生是很重要的。但是当前的教育还是缺乏与工作的相通之处,比如信心、好奇心、目标感、自制力、关联性、沟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倘若全国课程偏重的是过程而非内容,是人和价值观、事物和知识并重的话,人们对教育才会比较有信心。具体来说,教育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教育与工作的联通:

发现自我比发现世界更加重要

我们需要竭尽所能建立一个自己可以驾驭的信念。当学校经历充满了失败,离开学校的时候,其自尊心饱受打击,深信自己能力不够、学业不精,这是找工作或是开始生活最糟糕的一个起点。为此,作者给出的建议是“找顾客,而非找工作”。“被雇佣的价值”应该成为所有孩子获得的一项保证。

每个人都擅长做一件事情

人的智力是多层次的,大体可以分为语言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直觉智力,情商,实用智力,人际智力以及音乐智力。重要的是这份清单后面的意义:这些智力或能力都是我们能够用来讨生活、与世界与互动的资源。而我们相信: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具备其中至少一种智力。不过,任何一种智力都可能发展为自尊心、成功的人生与有益的工作的基础 帮助年轻人建立个人的 “智力描述” (intelligence profle ),应该是学校生活的首要职责,接下来要做的则是鼓励学生发展他们最偏爱的一套智力组合,并且找出运用这些智力的最佳途径

人生是一种马拉松赛跑,而非赛马

每一个跑完全程的人都是赢家,而且在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步调,我们的竞争对手在多半时间都是自己。

知道什么,不如知道哪里,如何,为什么来得重要

我们要掌握的关键不在于设法把所有的知识都放进一个人的脑袋里,而在于知道可以到哪里去找到知识、取得知识,也知道有了知识之后应该如何加以运用。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要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比如文字,数学,情感方面等。作者在这里特意强调了我们需要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感,就是培养自觉、自制、同理心,聆听以及解决冲突与合作的艺术。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学习,并且乐在学习的过程中。

上学像上班,反之亦然

作者在这里质疑了当下的教育并没有把学生视为工作者,而是把他们视为产品,学生就像是原料经过处理,检查,分级,最后才放到市场上。作者提出如果我们把学童当作是一个真正的工作者来看待,老师则是顾问或资深管理者,那么工作内容则是以完成作业为重点,而作业必须尽可能真实,但也有机会增进技能。如此一来,义务与责任将成为有后果的活概念

人生是以家庭为起点的发现之旅

人生是个发现的历程,发现我们是谁,能做什么,并且找到我们是谁且存在的理由,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即发生变化,这使得我们向新的方向出发,发现新的能力,也发现我们存在的新理由,这种螺旋式旅程既是终身学习的意义

学习是经验,在宁静中习得

教育不只在学校,人生即提供了我们所需的一切学习经验,我们缺少的只是时间、地点,以及帮助我们从这些经验中学到的人。

总之,作者认为我们需要颠覆过去教育的一些弊端。当下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们的信心,因为那是尊重自己与建立责任感的先决条件

第十一章 政府的新角色

作者认为,完全公民身份的推广需要具有多种角色的政府也参与其中,尤其是当市场化将成功与失败非常彻底地区分开来,却并没有将创造的财富为大众所均享,这造成了社会的撕裂。而完全公民身份的观念,既是弥补这种撕裂的有效良药,却也被这种撕裂所阻挡。

作者认为,政府若是以公仆自居,就应当提供生活的基础设施,使得市场经济状况不佳的人,比较容易有机会翻身。基础设施之上的责任,不再是政府的责任,而是个人的责任,也是人生意义之所在。当前西方政府存在的问题在于其不相信公民们能够照顾自己的生活。有些人怀疑,政府或许是对的,因为我们很可能会不知节俭,无法省下足够的钱颐养晚年,或是度过失业的日子,但是危险在于,这个假设很快就会变成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不知未雨绸缪,是因为我们不需要未雨绸缪,结果是一切交给给国家去做,同时个人的不负责任受到了鼓励。所以作者建议政府应该还责于民,一方面是将国家垄断企业,如水,电,天然气等卖给私营部门,但是由国家统一管理;另一方面,给予民众在医疗,教育方面更多的选择。其基本概念是培养他们对人生重大决定的责任感

总之,作者强调政府一方面应该通过一系列的税收政策,养老政策等致力于社会公平,旨在给予社会公民应有的尊严和信心,而这是公民承担起自己责任的前提;另一方面,政府应当给予公民们足够合理的选择,从而培养他们对人生重大决定的责任感。用作者的话来说:
个人将主导自己生活中的重大决定,对地方事务享有更多的发言权。他们自己与身边的人会因此更有责任感。责任加重了,自尊心也将随之增长,这份自尊心使他们更能包容他人的权利与行事方式。社会上的暴戾之气应该逐渐减少。适当的自私终将得胜。一条法律制定了,如果只印成小小的字,我们多半不会留意。权利必须印得大大的,看得清清楚楚的,我们才敢大胆履行责任。先有权利才会生出责任感,而非反其道而行之,因为,责任感依然是真正的 “适当的自私” 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