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新业务商业模式跑通了吗?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6回复:108喜欢:15

贝壳发布了2024年的一季报,当季总交易额为6299亿元,净收入为164亿元,净利润为4.32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13.92亿元。其中存量房总交易额为4532亿元,新房总交易额为1518亿元。

相对2023年的同期数据,这些数字并不亮眼,但去年的市场是经过3年沉淀后,集中释放的结果,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就当下市场整体环境而言,这个数据表现已经足够超预期了。此前据彭博终端,市场预期贝壳第一季收入为161.25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为8.68亿元人民币。

让投资者瞩目的是——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贝壳积极推进「一体三翼」战略,第一季度家装家居、房屋租赁服务、新兴业务及其他的收入同比增长112.9%,占比进一步提升至35%,相比2023年同期大幅提升21.7个百分点。家装家居业务收入规模达到24亿元,同比增长71.1%。房屋租赁服务收入达到26亿元,同比增长189.3%。

贝壳的“一站式新居住服务平台”模式,已经显示出来成长的爆发力,除了有效促进交易外,围绕客户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和延续交易价值,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还可以持续发展相应的后端业务。

家装家居业务,在去年高达145.8%的增速背景下,仍然保持了71.1%的高增长,这是贝壳近几年持续对家装行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流程及交付管理的成果。

今年一季度,贝壳开始披露房屋租赁服务业务的相关数据,这本身就意味着此项业务,在商业模式上跑通了,已经步入正轨。而一季度非房产交易服务收入的占比,提升21.7个百分点至35%,表明贝壳正在变成“多条腿走路”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贝壳拥有44216家门店,442705名经纪人,和4770万名移动月活跃用户。要将如此庞大的业务规模,在效率和能力上完全展现出来,对组织管理和内部服务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品质服务及运营效率,一直都是贝壳的核心追求。贝壳已经迭代出了一套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形态,持续提升自身抗波动能力,扎实“翻山”。

目前,贝壳在全国多地推广“一站式服务”模式,推动政、银、企合作,一站式完成贷款审批、税费缴纳、抵押登记、转移登记等手续,打通了存量房售后交易全链条,实现了交易资金托管、银行贷款面签、房屋过户等一站式服务,严格管理交流流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实现“少跑腿”“多省心”,好服务无止境。

买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的决策周期更长,成交难度更大。服务者的影响力、信任感和专业度的重要性,需要不断保持提升。现在许多消费者,习惯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贝壳通过“银河计划”为店东、经纪人打造IP,通过新媒体平台撬动服务者的专业能力。对于贝壳来说,这是流量体系建设的一大步;对于服务者来说,也是个人价值的放大和沉淀。

同时,贝壳也在连接更多品牌,探索门店经营新模式,武汉、厦门、南京、济宁等城市都迎来了新的重要合作品牌加入。部分单店人数较少的门店,经历过市场大幅波动,具备较高的作业效率和社区链接能力,其人效远高于其他各个类型门店。

此外,贝壳发展出“社区迷你服务网点”作为大店衍生,在人流量集中区域提供一系列便民服务,店的多样性得到进一步丰富。人店网络是贝壳重要的基础设施,正在得到不断的更新和迭代。

选择不躺平,新市场环境下,积极的变革创新。可以看到一种可能,贝壳在将人店做为一站式居住服务的入口,不仅仅是交易的入口,更想承接更多的场景和功能。打造一站式的基础设施入口,对社区的深度链接覆盖,对贝壳整个战略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4月份以来,对房地产的支持性政策连续出台,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房地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深刻认识房地产工作的人民性、政治性,继续坚持因城施策,打好商品住房烂尾风险处置攻坚战,扎实推进保交房、消化存量商品房等重点工作”,这段话给了市场明确的方向,房地产在被重新定义。

随着降低首付、降低利率、各主要城市全面放松限购要求等政策逐步落地,市场热度得到了明显提升。但与2014年提出“去库存”那次相比,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过去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不断下降。2021年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0240亿元,同比增长21.6%;而2024年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只有30928亿元,同比下降9.8%。3年时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下降了9312亿,降幅达到23%。2021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87051亿元,而2023年这一数据就下降到了47120亿元,新开工项目大幅下降。

可以说,当前库存高企,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更是质量上的。市场上的新房看起来不少,但大都是早些年就已经开发的存量项目。这些房源中相当大的比例,都是销售多年都难以售出的,即便购房条件全面好转,购房者也很难去选择它们。

2014年提出去库存后,商品房销售额出现了快速增长,从当年的7.6万亿迅速提升到2015年的8.7万亿,2016年甚至达到了11.76万亿。这一场景,如今很难再现了,毕竟房子不少,但优质地段的房子真的不多,各主要城市的核心区域,高品质新房项目普遍屈指可数。

在商品房优质房源有限的大背景下,各项利好政策对需求端的促进,更多会体现二手房的成交上。2023年商品房销售额只有11.66万亿,同比下降了6.5%,但同期全国二手房市场成交套数约596万套,面积约5.7亿平方米,成交金额约7.1万亿元,成交面积和成交金额比2022年分别增长44%和30%(贝壳研究院数据)。

2024年,政策利好进一步提升,最大的受益者是二手房,而二手房则需要房产交易服务提供商——贝壳。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沉积,在组织、文化和业务体系上,贝壳已经做好了准备,未来几年,这些准备的成果会直接体现在一份又一份财报上,拭目以待。$贝壳(BEKE)$$贝壳-W(02423)$

精彩讨论

朱酒05-25 12:41

房价涨,主要也是配套好、品质好的房源在涨,老破小如果没有学区概念,成交难度很大,也卖不上价。

朱酒05-25 19:40

说个常识吧:房价是指卖出去的房子的价格,不是全体房子的价格。中国房价,统计的是城镇商品房的房价,也不是全部房子的价格。
未来全国人口的数量,不会再有之前几十年那样增长,但城镇居民的数量依然还会持续上升,购买能力还会不断加强。大量老破小难以成交,高品质房子的价格权重就会不断增长,进而提升房价。
只要经济持续发展,房价和租金,就不会"只和人口和房屋数量有关"。
我所例举的数据,已经对收入和租金做了对比。如果这样“罗列数据太误导大众”,那什么数据都没有,只有结论,又算什么呢?

朱酒05-25 12:45

中介公司的技术含量,比新房开发商要高得太多,管理难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过去十几年,一批批公司想要整合行业,最后却只剩下贝壳了。贝壳的市值,现在比万科和保利都高,是有原因的。

朱酒05-26 22:17

青岛不管是未来的经济发展,还是气候环境,都是国内前列,长期看好。不了解具体市场和房源状况,没法给出直接建议。
从全国房价情况来看,现在处于底部,但后面还会在低位盘整一段时间。二线城市9月份之前变化不会大,多关注上海和深圳的价格动态,这是风向标。

朱酒05-26 17:09

楼市和股市一样,都是买涨不买跌。要去库存只有涨价一条路,地价只能见地量。反过来,去库存成功后,房价也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

全部讨论

大家都有想赚钱的劲头,楼市能起来,股市自然也起来了

谈到租金了,贴一组美国数据,做个参考吧。
2019年到2023年,美国全国范围内租金上涨30.4%,收入增长20.2%。租金上涨速度,是工资上涨速度的1.5倍。2023年,纽约市的租金增长速度超过了工资的7倍多,这是美国最大的差距。
新房供应未来会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租金问题早晚也会成为一个热点。

政策出了之后也是最近才有实质性影响,交易环节肯定更受益的

哎,极度不看好。。信息这么发达,中介这个基本盘怎么守得住

05-25 11:24

家装家居做大了利润也很薄,扩展到这块领域对股东并没多大价值,光看收入不行。交易这个板块确实贝壳是有护城河。

05-26 09:18

我觉得中介主营不能算房子成交金额,算佣金金额,又不是开发商

05-24 19:06

优质标的更突出,洗牌之后更是强者通吃

05-25 18:24

所以,跑通了吗?省心租我实地去了解过,说实话也一般。跟贝壳卖新房的逻辑一样:容易出租的好房子,一般还是房东直租,合约灵活,而且可以挑选租客;不太好出手的房子,或者想省心的业主,会放给贝壳。贝壳一般对房东要求多年租约,而且会压价;对租客侧,租金之外的每月服务费有点高。竞争方面,有一些本地的服务公司,搞的还是蛮激烈。当然,贝壳切入进来也没啥问题,ACN网络效应最大化嘛,一鱼多吃。$贝壳-W(02423)$

05-25 14:45

贝壳现在完全是龙头,没有一个能和贝壳打的了,会出现反垄断的政策吗,如果没有,以后中介行业就是贝壳的天下了

05-24 19:03

贝壳进军家装有一阵了,现在看来确定性是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