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不让先——中国平安在做怎样的布局?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42回复:58喜欢:79

中国平安的三季报数据,前3季度的营业收入为9170.7亿,同比上升2.72%,归母净利润为1030.41亿,同比下降了20.47%。增收不增利,是今年很多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疫情对经济影响的表现。

                                                                                                                        (单位:亿元)

具体到3季度,单季营收2871.14亿,同比上升了13.21%,单季归母净利润为343.58亿,单季上升了7.73%。3季度,结束了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连续两个季度的下滑,形成全年的拐点,实属不易。考虑到2019年4季度,中国平安的营业收入只有2772.49亿,归母净利润更是只有198.4亿,同比基数的下降,让平安仍有全年利润增速回正的可能性。难,但有希望。
有人会拿其他险资企业的数据来对比,实际上由于中国平安是唯一一家采用了新会计准则的保险企业,在IFRS9准则下,中国平安公允价值计量及变动计入损益的资产比例超过17%,今年港股整体表现不佳,这对中国平安的净利润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有些企业也受到不小的净利润冲击,但由于还没有执行新准则,暂时就不会体现在当前的报表上,等各家企业全部实行新准则的时候,其影响就会显露出来了。



当前的焦点问题,还是在NBV上。中国平安前3季度NBV 为428亿元,同比下降了27.1%,其中3季度的NBV为118亿元,同比下降33.5%。去年NBV的基数并不高,今年仍在持续下降,这是导致近两天股价下降的主要原因。
NBV的下降,既有疫情的因素,又有寿险改革阵痛的影响。近两年来,中国平安一直在做代理人队伍的优化,这对短期NBV的影响是直接体现的。3季度末,代理人队伍的总人数是104.8万人,比年初下滑了10%。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展业难度加大,让部分代理人的收入下降,导致了流失。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平安并没有因为短期的困难而改变既有的代理人改革步伐,继续坚持优化,让一部分低效代理人被动离职。


长痛和短痛结合在一起,导致了NBV数据的持续不佳,尽管中国平安也针对代理人现状,提供了一些新业务价值率较低但市场接受度较高的产品来缓和代理人的紧张环境,但这一状况预计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在各家保险企业中,中国平安的寿险代理人改革做的是最彻底的,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是最大。那么为什么要做这样伤筋动骨式的改革呢?
时代不一样了!下周蚂蚁集团就将上市,预计将立刻成为A股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其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是巨大的,是有历史意义的。传统银行业一方面在机制上没有优势,另一方面更是在科技上处于绝对劣势。金融科技不仅仅会提升效率,更是在改变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规则。


传统的代理人,优势是生活阅历丰富,老客户资源较多,但整体学历不高,学习能力处于弱势,对新业务模式的理解和应用有一定障碍。未来的金融是靠科技发展的,没有高质素的代理人团队,再高精尖的科技产品,也会在应用效率上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高利润保单更多来自于头部客户。如果说过去20年时间里,很多高资产人群的学历参差不齐的话,未来20年的高收入人群普遍会是高学识阶层。增大这部分客户的粘性,就必须要有与之相称的高质素代理人。目前寿险改革基本上落实完毕,结合未来医疗健康险等行业政策利好,2021年,经历了几年阵痛之后,该到中国平安的收获期了。而这一轮改革,将会让中国平安在未来数年内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

让子不让先,这就是中国平安当前的布局。今年的困难是历史性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痛点结合到了一起。但即便如此,中国平安仍然有全年保持正增长的可能,这是多年的底蕴。随着中国好医生、金融壹帐通和陆金所的接连孵化成功,平安银行在零售领域里的长足进步,产险今年的表现也比较突出,中国平安的金融生态环境正在进入红利释放加速期,这也会给寿险改革的推进带来强力支持
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保持信心,值得期待。

  @今日话题   $ $中国平安(SH601318)$ $平安银行(SZ000001)$  $平安好医生(01833)$

“雪球嘉年华人气PK赛”正在进行中,请大家支持朱酒,让我们在嘉年华上听到“银保地”投资者的声音!

周四(今晚)九点,我会在雪球直播室,谈一下“地产股,2020年最后的黄金坑”,欢迎大家一起来研讨[赞成]

全部讨论

2020-10-29 11:23

未来20年的高收入人群普遍会是高学识阶层。增大这部分客户的粘性,就必须要有与之相称的高质素代理人。
这是否就是需要有更高水平的代理人给更理性的客户洗脑,才能卖得动保险?

2020-10-29 11:13

国内买过中国人寿和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寿险产品,香港的也买过,比较过主流公司的寿险产品,平安的确实比人寿的性价比差一点, 更不用说泰康、友邦和 其他互联网保险公司,跟香港的寿险比,性价比更不能比了,尤其是平安之前卖得比较好的平安福,真是坑人的货,NBV  下降可能跟大家买保险产品更愿意自己去多比较,而不是听保险中介忽悠有关系。

这是美好想象,而现实是保险将被蚂蚁等降维打击。平安的NBV即使明年在今年超低基数情况下反弹,也是昙花一现,逐步走低,价值率也是。时代变了……明年趁高点清仓。市场没有错,是你我错了……

2020-10-29 14:56

市场上有谁能挣1400亿分红420亿!坚信公司能走过困难时期,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

2020-10-29 13:22

平安的产品线的确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了,寿险产品需要的有竞争力的,而不是被不断诟病的。

2020-11-02 08:05

具体的改革方案与业绩到底有怎样的关系?改变性价比差的产品为高性价比产品是否属于降低毛利率,因此需要足够的销售量才能冲抵减利因素?回到老路:一年净利下降,第二年净利润上升,一看虽然增长了,但净利还是前二年的样子?

2020-11-01 00:06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综合比率代表的是保险的总成本(损失加上费用)占保费收入的比率。100以下代表着会有承销收益,100以上代表着会有承销损失。若把持有保险收入浮存金(扣除股东权益部分所产生的盈余)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列入考量,损益两平的范围大概在107-111之间。

基于前面几次年报所说明的理由,即使是通货膨胀在这几年来相对温和,我们预期保险业每年损失增加的比率大概在10%左右,若是保费收入成长没有达到10%以上,损失一定会增加,(事实上,过去25年以来,理赔损失在以11%的速度在成长),虽然保险公司在景气不好时,会习惯性的暂时将损失隐藏起来。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保险公司在面临债券价格下跌,净值大幅度缩水,同时市场费率又低到不合理时,通常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告诉核保部门,必须坚守费率底线,保费绝对不可以低于预估损失成本加上营业费用。第二种选择比较简单,那就是不管保费水平有多低,将来要赔多少钱,都照单全收以维持现有保费收入水平,然后暗地里祈祷不要发生什么重大意外,或者期待债券价格早日回升,对于这样的做法,外界一直有相当大的批评。 
第一种选择的结果相当正确: a. 由于大部分的业务都是每年更新且对价格都相当敏感,所以很多保单到期后都会流到竞争对手那边 b. 随着保费收入的大幅缩水,相对应的负债科目也会慢慢减少(未到期保费及应付理赔款)c. 资产(债券)必须跟着出售,以因应负债的减少 d. 原先台面下的为实现损失将被迫认列到保险业者的财务报表之上。

此种令人沮丧的动作,对于净值影响程度 不一,有些公司在(c)阶段的反应是出售成本与市价相当的股票,或是新进投资损失较小的债券,出售好的投资,留下烂的部分的这种鸵鸟心态,短期间或许较不觉得痛,但对于公司与产业的长远发展皆会产生重大的伤害。

当然各位都晓得我们采取的是哪一种做法,而且产业的趋势也很明确,那就是只要大部分的保险公司都被迫采取第二种做法,那么保险市场就不会有好转的一天。因为如果大部分的业者,无论费率是否合理,都以维持保费收入水准为第一优先,那么市场价格就一定不会好转。除了本身发生财务问题之外,我们最不愿意见到的就是市场上大部分的同业都因为财务问题而纷纷采取流血式的杀价竞争。

伯克希尔充足的资金与弹性的投资操作,将使得我们在面对市场不当定价的恶性竞争环境时,还能游刃有余,但是产业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坚强的财务实力,依旧是无法使我们免于产业的杀价竞争,我们只不过是多了些持久力以及可选择的空间。


现在中国的保险行业有因为财务问题而采取流血式的杀价竞争吗?中国平安有充足的资金和弹性的投资操作吗?如果伯克希尔避免不了保险行业的产业问题,中国平安能避免的了吗?

2020-10-29 14:36

今天加仓$中国平安(SH601318)$ ,低估就是买入理由。内在价值只有每股72元,要啥自行车。

2020-11-03 07:37

nbv 是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