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证券从业经历

发布于: 雪球转发:796回复:585喜欢:1758

我的证券从业经历

一、入职

1993年11月26日,福建有家公司闽闽东A(000536)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正是这一天,我开始在一家证券公司的一个营业部上班。在此之前,学工科的我已毕业分配在一个国营港口施工单位工作8年。辞职时是公司一个工程处的部门负责人,管着一个办公室,一个机修班、还有一个驾驶班,共计20人左右。

辞职的原因之一,是我的老岳父那时是那个国营单位的一把手,我毫无疑问被划队,无聊且无趣。当然,主要原因是我那时已经是有一年股龄的“老股民”,对股市股票着迷,甚至狂热。不过,到证券公司上班,还需要契机。这个契机是我当时正在进修经济类的第二学历时,有个在这家证券公司中层任职的同学。每当他与我讨论股市股票之后,经常会说一句:你懂得比我还多。于是,经他举荐,我大跨度转行,从一名机械工程师变成了证券从业“小弟”。那一年,我30岁。

在最基层的柜台委托员岗位上,我默默无闻且勤勤恳恳,白天忙得不可开交,晚上经常还要加班清算对账。几个月后,我被安排到上交所培训交易员(俗称“红马甲”)资格。顺利结业后不久,我就被派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福州交易中心当红马甲。我负责敲单的这个席位,报的是大中户以及营业部自营的委托单。那时属于中国证券业原始野蛮生长阶段,客户的保证金与券商的自有资金混在一起。尽管公司总部规定各营业部不得自营炒股,但诱惑实在太大,不少营业部老总不太服气,他们中的许多都拿着空账户悄悄地炒。。。因为他们相信,作为业内人士,有众多的消息渠道和优先的交易通道,怎么可能不挣钱呢?!

我所在的营业部操刀自营的是一位副经理,这位老兄炒股不看报不学习,还特别自信。他的交易线索是小道消息和自我感觉。每天早上10点左右,姗姗来迟的他,拿起电话先要让我给他讲当天官方媒体有什么“消息面”,然后就开始不停地交易,看多看空能在半小时内变化多次。交易逻辑之混乱,操作成绩之差劲,让我不忍直视却也不敢直言。

一段时间之后,越来越大的保证金窟窿成了营业部正经理的一块心病。他同时也是公司的总助,营业部的事情平时管的少。终于,他总算感到问题有点不对。一天,他专门把我从交易中心叫了回来,向我了解情况。我如实汇报之后,斗胆加了一句:我要是做自营,做得多好不敢说,但绝对会比***好的多!他想了想,说:那明天开始你把账户接过来试试。我提出一个条件,我替咱们营业部填窟窿,但人要到公司总部上班,最好人事关系也要转上去,这样才能放开手脚干。这位与我同龄当时很被看好的公司总经理助理爽快答应:好,下周你就到公司交易部上班,半年后我再把你正式调过去。

就这样,证券行业入职不到两年,我便成了当时省内首屈一指的证券公司的自营操盘手。

二、操盘手

我是在1995年2月23日(国债期货327事件)至当年5月17日(暂停国债期货交易)之间的某一天,到公司总部上班的。接手几个账户后,我干的第一件事情是把里头的所有股票全部清空,然后只用其中的一个账户开始交易。那时候我们公司的所谓自营操盘手,其实与营业部大户室里的大户没有什么区别。交易部里的几个交易员,每个人各自分管一个或几个账户。大家虽然经常交流讨论,但操作完全独立。各个账户每个月结算一次,并由交易部经理向公司领导汇报。公司领导上厕所经过交易室门口时,偶尔也会进来与我们聊几句,有时还会带来一两条神秘的消息。

至于那时自营的具体资金规模,如今我印象模糊,但肯定不大。因为有一件事我印象深刻:有个营业部请了当时深圳很红的股评家陈钢来讲座,晚上该营业部老总请我们几个交易员陪他一起吃饭。有同事建议,要是陈钢问起自营操盘的资金规模,我们要放大10倍,否则会被取笑的。这次吃饭还有一个小插曲,那时这位陈大股评家非常强势牛逼。吃饭前,他说他只喝酒鬼酒,其它的一概不喝。弄得营业部的多个员工,跑遍福州大街小巷,总算找到几瓶。晚餐时陈钢一个人喝掉一瓶,后来在KTV,还是酒鬼酒,他又喝了大半瓶。我也是从那天起,才开始逐渐接触中国白酒,此前大多喝的是啤酒。

在做自营的两年时间里,具体操作的细节,现在大多想不起来了。但是我确定,其实平时炒来炒去并没有挣多少钱。最终绝大部分的盈利,只来源于两只股票:四川长虹和琼民源。四川长虹是因为相信所谓的“价值”而“守”出的利润,琼民源是因为相信“庄家”,同时也因为交易部的月度结算制度,在1997年3月1日停牌前及时“逃”出的利润。至此,我不仅把营业部的保证金窟窿填平,还多出了几百万。在此之前,我所在证券公司的控股股东,从人民银行变成了一家有军方背景的公司。新任董事长决定单独奖励我15万元的奖金,并且鼓励我继续好好干。但是,我却心生退意,不想再做自营。

为何如此?现在回想,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我不认为自己擅长股票交易,能够盈利,靠的只是运气;
2、琼民源被停牌,让我非常沮丧,甚至心灰意冷;
3、自营交易员只是公司的一般员工,与公司行政部门卖饭菜票人员的日常待遇没有差别,而那时我已年近34岁,又不会搞任何的关系,故很想趁此机会(帮公司挣了点钱)得到一官半职。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多次要求换个岗位,不做自营,但都没有获批。这事就僵在那里,以至于我在交易部获得了一个外号:老九(取《智取威虎山》中的台词“老九不能走”)。缘由是我们几个交易员的私下关系很好,经常一起喝酒K歌,他们都不希望我走。最终,在我的坚持以及那位公司总助(那时已是副总裁)的鼎力协助下,董事长有一次到交易室来,当众说了句:让老九休息一下吧。第二天,我就被安排了一个新的岗位:营业部(不是我入职的那家)总经理助理。

终于,我当上了“二把手”。

三、二把手

营业部的老总是一位文化程度不高,比我还年长十多岁,从外地刚调回来的公司中层级别的人物。他对我十分尊重,非常客气。他的工作态度可概括为:对上(领导)没有底气,对下(员工)太接地气。比如,当他要向威严的董事长单独汇报工作时,总是带着请求的口气拉我一同前往,并要我主讲。当时,营业场所里有员工集体宿舍,他基本不回家,与几个比他小一半还不止的单身男员工混住,并经常通宵达旦一起打牌,甚至一起看A片。这种行事风格显然与我的格格不入,所以,我始终对这位一把手敬而远之。

没多长时间我就发现,营业部中除了柜台人员和电脑人员很忙碌之外,其他人基本都在忙着自己炒股。那时候的证券营业部挣钱既简单又容易,并不需要花很多精力维护客户。相反,带着曾经是“公司自营操盘手”的光环,我倒是经常被客户请去吃饭喝酒泡夜总会洗桑拿浴。一段时间之后,我逐渐明白:这种靠天吃饭坐享其成的盈利模式,是靠牌照垄断得来的,是“傻瓜都能经营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于是,我便对在营业部工作兴趣索然,觉得长远来看,没有前途。

无所事事之际,我偶发灵感,写了一篇有关股市的小杂文,往一家叫《大江南证券》的周报投,结果一下子就被刊用,而且还是登在报眼的位置。随后该报编辑约稿,要我每周都来一篇。这头一篇文章什么时间发,叫什么题目,写什么内容,如今我印象全无。不过,昨晚我翻箱倒柜,终于找到刊登有后来写的文章的两份报纸,这两篇分别是1997年8月11日的《勇于认错》和同年9月15日的《顺势而为》,我把它们拍贴出来,供各位看官一笑。(注:雪球的原创专栏不能贴图片,微博可以)

其实,我写股评,并不是当“二把手”时才开始的。在公司交易部做自营期间,那位总助要求我利用每个交易日中午休市的时间,简单地写一下盘面分析,题为“操盘手午间解盘”,传真回我入职的那家营业部,再由营业部小姑娘打字贴在大厅布告栏里。这项活计可能有持续一年或以上。记得有一次,该营业部请了上海股评家简直来讲座,总助把我从公司总部叫回来和他一起陪客人。当我们带他参观营业部大厅时,这位股评家注意到了保留在布告栏中最近一周的“午间解盘”,看了一会儿,他问总助:这是谁写的?水平很高啊。站在他们身后的我,心里很是得意。

我那时写股市评论之所以轻车熟路,能够信手拈来,是因为多年来,我每天每周都读了海量的此类文章。自从1992年底一头扎进股市之后,我就是一个证券报刊控。每天的各大证券报必看。每周六上午,我都会到证券营业部门口专门售卖股市报刊的摊位,买下几乎所有品类的周报周刊。最早的周报名字记不清楚了,刊物还有印象的有:上海的《一周投资》,深圳的《股市动态分析》和北京的《证券市场周刊》等等,后来是每周六一大早,摊主自己或派人送来放在我家门口,这种习惯至少持续10年。现在回首,感觉这种固执,这份坚持,挥霍了时光,蹉跎了岁月,人生不值得。

继《大江南证券》每周一篇文章之后,我一发不可收,直接往《中国证券报》投稿,大部分都被采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公司的领导层再一次变动,董事长总裁换人,同时空降来了一位负责改组投行与筹办研发部门的副总裁。那时,公司刚刚成立一个叫“信息研究中心”的部门,只有两三个员工,负责人空缺。诧异的是,这位新上任与我素昧平生的副总裁看上了我。他让我先担任主持工作的副总,并且答应半年后(又是半年!)再转正。至此,离开公司总部七、八个月之后,在1997年年底,我又回来了。

终于,我混成了自己讨厌的角色:股评家。

四、股评家

我在公司研究部门一把手的位置上呆了6年零3个月,超过了12年的证券从业的一半。不过,当“股评家”的时间并没有那么长。2001年中,我总算迷途知返,逐步却坚决地退出了股评江湖。此后近5年,我什么股票都不关心,任何有关股市和财经方面的文章、报刊和书籍都读不进去,无论什么样利好,都唤不起我对股票股市的任何兴趣,包括2001年10月23日暂停囯有股减持,沪深大盘整体涨停这样的强刺激。我的这种决绝态度,也为自己最终离开证券从业埋下了伏笔。

我上任后,研究中心的人员就越来越多,我来者不拒,照单全收,最后应该超过了20人。同时,我对部门员工采用的是“放羊式”的管理,即很宽松,很随意,没有压力,还很平等。我们之间都以名字相称。我也从不干预其他分析师研究员的观点和结论。当时,以公司署名的《每日市场分析》,是几个骨干分析师每天轮流写的。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今天这位看多,明天另一位又看空,后天的那位首鼠两端,模棱两可。记忆里,有位经常与我一起喝酒的那时还在做自营操盘手的朋友,不止一次趁着酒兴怼我:要是真的有哪位傻逼,每天跟着你们的分析做股票,非发神经不可。我耸耸肩,无可奈何回应:那怎么办呢?谁也不比谁高明啊。

而我自己,1998年后的两年里,激情四射,相当忙碌。每周在《中国证券报》写两篇专栏文章,省内巿内的报纸也约稿索稿催稿。一周做一两次省内频道的电视股评。另外还不定期却很频繁地带不同的年轻分析师(名为轮训),到省内外的公司各个营业网点进行现场讲座。2000年中,我还成为湖南卫视股市栏目的特邀嘉宾,一个月去一次,每次呆3、4天。 这种紧张工作节奏的动力,最开始是来自于公司领导的褒奖和鼓励,他们希望我多在媒体露脸,这样能增加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也天真地认为,领导还是很重视咱们这个部门。但越往后,我便越觉得不对,同时也越有自知之明。到了最后,我彻底清醒,明白这个部门其实仅仅是摆设,因为所做的事情确实没有意义,毫无价值,怎么可能被重视呢!

如今,我对自己扮演了三年多的“股评家”的角色,有着往事不堪回首之尴尬与惭愧。但也可以坦荡地说:我从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如果真的有的话)谋利。这倒不是我有多高尚,一是因为,即便在那时,我自己也并不相信自己的分析与结论。二是我一向疏于交往,受到的诱惑很少。即便偶有次把诱惑,也因为我天生的从不主动且很疏懒的个性而错过或躲过。说个例子吧。当时有位海归不久的,如今讲起“公平正义”一套一套的,现在微博上,甚至茅粉里,有着许多粉丝和拥趸的“著名经济学家”,吸足筹码后正在敲锣打鼓做庄福建的两家公司。他手下的一位帮手是我在工程单位时的旧相识。他找了我,说他的老板下次到福州时想与我聊一聊,看看能不能有机会合作。我顾左右而言它,不想深入,几次之后,于是罢了。可惜的是,我们部门中的一位同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中招了。有一段时间,这位当时在福建散户股民中很有“名气”的分析师,天天只推荐一只股票,而这只股票正是那两家福建公司之一。

在研究中心任职的六年多里,毫无疑问是虚度光阴蹉跎岁月。但期间做过的三件事,对后来我的生活与投资,有很大的影响,应当给予正面评价。

1、戒烟。1998年底,我戒烟并成功了。随后身体发胖,于是开始有了运动的习惯,并一直坚持到今天。起先是爬山,登福州鼓山。我曾经得过公司登鼓山全体参与人员的第三名(按照年龄组,我是遥遥领先的第一名),而前两名都比我年轻10岁以上。后来的运动是跑步。正是登山与跑步,让我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经常出现的负面情绪和解,如何不焦虑不沮丧,不怨天尤人,不杞人忧天。

2、去 西 藏。2001年6、7月间,我利用累积的年假,一个人背包独自游  西 藏走阿里,历时二十多天。回来后我对自己对股市的看法,有了直线的转折。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经常做梦都身处那片雪域高原。2006年离开证券从业之后,我自由了。至今,我一共进  藏 6次:有独自背包分段搭车无目的流浪的,有带家里领导自驾进去的,有当地租车穿越阿里大北线的,有与一群小伙伴花30多个小时转完神山冈仁波齐的,有去寻找记录片《 西 藏 一年》里的真实人物的,也有带全家感恩之旅的。。。等等。 西 藏至今依旧是我眷恋的精神家园。

3、学英文。我是2002年初开始重新学英语的。那是对股市股票和读书看报失去兴趣之后,能找到的最消磨时间的一件事情。我先把儿子的初中英语课文看过一遍,然后是听写美国之音的慢速英语(VOA special English)。一两年后开始背诵和默写《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最陶醉其中的时候,我能够三口气(分三段时间)在电脑上,把《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从第1课,默写到最后的第96课。我现在张口还能背出第二册的最前面几课。2006年离开证券从业后,赶上了大牛市,就忙于炒股,英语的学习热情便渐渐冷淡。现在看来,那几年我与英语的亲密接触,让我有身处世外桃源的感受。也让我随后10多次,或与家里领导一起,或独自出国自助或自驾游,有了胆量和底气。另外,多年来,在学习巴菲特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对某些中译文感到莫名其妙,甚至忍无可忍。于是,拿起原文啃,时常似乎恍然大悟。这时的满足感甚至自豪感,便油然而生。这种感受,应该就是那些年,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学英语应该得到的精神奖赏吧。

在研究中心的最后两三年,部门的管理工作我完全放手,全由两位副总代劳。我与他们及其他部门员工不在一起办公,有时一周大家都不会碰面一次。我在另外楼层有一间20平左右的单独办公室。我自己的座驾也从富康换成广本雅阁。公司给我配了个专用车位,我上班不需要签到。这样无所事事但却悠闲自在的日子,要不是2003年底的一件事,我可能也就这么浑浑噩噩一天一天地混下去。。。

那件事给我的触动就是:要么换部门,要么换公司,总之必须要:离开。

五、离开

大概是2003年11月的某一天晚上10点多,我接到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的一个电话,他用很慢的语速,说了以下一句话:“(我的名字),你还是把那篇文章撤了吧”。不等我回答,他就挂断了。我顿时感到非常的委屈甚至屈辱,并对自己的身份价值和职业前景深度绝望。

事情是这样的。公司网站由我们研究中心负责的版面,除了刊载本公司研究员分析师的文章之外,为了内容的丰富,有时也会转载其它网站的文章,但都会标明出处。两天前,部门值班小弟转载了一篇探讨STAQ和NET市场(这两市场是新三板的前身)前景的文章,结论是很不看好,并点出了几家“几乎毫无价值”的公司。当天晚上,我接到一营业部老总的电话,说他们的一位“很重要的大户”(后来我知道这位“大户”的资金量不到100w)对这篇文章很生气,因为他有很重的仓位套在被点名的一家公司之中。大户要求把文章撤了,否则就转户。我耐心地解释,这是转载,不是我们的观点,我们这里撤了,别的地方照样传播。我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我又接总裁办副主任的电话,说*总(副总裁)要我最好先把那篇文章删了。我的倔劲被挑逗起来了,回应道:非要这样,我们部门还怎么干事!就在当天晚上,董事长给我打来了那个电话。

那天深夜,我用自己的权限,悄悄地把文章删了。截止那一刻,这篇转载文章的点击不到300次。之后,我彻夜未眠。最后得出结论:要是继续在这个位置上混下去,非得郁闷窒息而亡不可。

没有想到,机会(陷阱!!!)很快就来了。2004年初,公司提拔了一名副总裁,作为当时身处困境的董事长的顾问兼助手,分管“资金管理中心”等重要部门。这位副总裁几年前刚入职的时候,曾短暂在我们部门呆过,我很尊重他,和他关系不错。一起工作不久,他就调往上海任职。这次是以公司二把手的身份回到总部。2月中旬,我们一起出差深圳,参加深交所的年度论文评奖(副总裁有论文参评)。一次一起吃饭,他突然问我愿不愿来资金中心任总经理?还画了一块饼,说如果一切顺利,半年后(还是半年!)可升任总裁助理。他给我一周时间考虑。

要是在一年前,我100%会拒绝这个诱惑。那时,我虽然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只学英文。但是,我又不是真的聋了。我肯定知道眼下公司已危机重重,实际控制人外逃,领导层意见分歧,自营坐庄深陷其中,资金链紧绷,资金中心前任总经理辞职。。。但是,回到那个时点,我是多么渴望能离开研究中心啊!这次要是错过了,不善交往没有任何关系的自己,什么时候还能有其它的机会呢?再说了,要是没有任何风险,这个位置(资金管理中心总经理)怎么可能轮到我呢!只要自己洁身自好,并且有事多动脑子多汇报,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吧。三天后,经过家里领导的同意,我答应了。

我清楚地记得,在董事长和其他两位公司领导和我谈话后的2004年3月12日(周五)下午,公司总裁办发文,正式任命我为“资金管理中心总经理”。半小时后,我花了不到10分钟,按照董事长的交待,把研究中心的工作移交给其中的一位副总,然后回家。3月15日周一正式上任。两周后的4月2日夜,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兼总裁被深圳警方带走,公司陷入混乱。没过多久,证监会的工作组入驻并接管了公司。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我的工作是接待资金陷入公司“委托理财业务”无法兑现的“苦主”。许多时候,他们的情绪很激烈,有时都要动手了。我曾经有被一群闽南来的客户,堵在办公室12小时不能出门,盒饭有人送,上厕所有人跟的经历。公司许多员工自己和家人的钱也陷进去。证监会工作组刚到任的时候,不得不倚重几位可以维护公司稳定的中层干部。由我牵头,我们利用了这一点。有一天,我,财务部总经理,稽查部总经理等五、六个公司中层一起,铁青着脸到公司临时负责人办公室,要求优先退还本公司员工的委托理财。否则,我们“没有心思”好好上班。几天后,公司员工的钱就悄悄地全额退了回来,并且利息照付。 

转眼到了05年的下半年,委托理财的处理结果出炉:以个人名义参与的,利息取消,本金兑付90%。以单位名义的,分文不给,等待破产清算。有两福清的小伙,一起到日本打工,挣回100多万元。参与集资的时候,只能写一个人的名字,写谁呢?工作人员提醒,你们不是有个合伙眼镜店吗?于是就以该店的名义参与。那两年处理期间,他们无论怎么哭闹,我们无论怎么努力,都没能解决。我离职5年后,有一次碰到当时一起处理这事的前同事,顺便问起,他说据他所知,还是没有处理结果。那俩年轻人中的一位,几乎疯掉了。

2005年9月初,证监会对公司的违规处罚的初步名单出来,居然有我!我很意外,到处打听什么原因,得知是2004年3月下旬,有一笔与兴业银行的资金违规拆借,里面有我的签字。这当然是有可能的,在我上任仅有的两周时间里,每天都要大量地签字,其中的大部分就是各笔拆借资金的延期续约。只要坐在那个位置,不签是不可能。这,也许就是命吧,也是自我选择的代价。想想眼镜店的那哥俩,和包括我在内的公司员工参与公司委托理财后的截然不同的结果,有什么公平!抱怨无益,我所能做的,只有默默接受命运的安排。但是,人生无常,祸福轮回。这种安排的结果,说不定正在酝酿一位自由独立神奇独特的个体投资人的出世或再生。

2005年底,证监会的正式处罚决定公布,我就在2006年的第一天,悄然无声地离开了整整从业12年的这家证券公司。挥一挥衣袖,带走的只有惆怅。

后记: 2006开年后的经历,可以对接我去年国庆期间所写的《我的10月5日》。网页链接 。在写本系列文章的10天时间里,我时常问自己:如果还能选择,你会有不同吗?回答是,我对自己的现状满意且满足,我也习惯并享受如今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我对投资有张扬的激情,有思维的乐趣,也有让我血脉贲张的成就感。我接受并感谢命运对我这种安排。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后,无论我的投资成绩单得分多少,我的内部记分卡都会定位自己:一个成功者。不是说吗?“所谓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全文完)

精彩讨论

超级强势股3332020-07-12 18:22

“所谓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赵哥说财经2020-07-12 19:32

写的不错感同身受,我是94年进入证券公司从业的,2000年全国第一批考过证券从业资格证,时至今日我认识的圈内高管十有八九都吃过牢饭,决不夸张!

归隐林地2020-07-12 22:27

原来是阅尽繁华,最终才枯坐茅台。

股票市场生存之道2020-07-12 20:48

乐趣叔80年代大学生,90年代获得15万奖金的公司中高层,个人投资不成功也是人中龙凤,打扰了。

老赵的小时光2020-07-12 18:02

思想、文笔与投资才华俱佳

全部讨论

2020-07-12 18:22

“所谓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2020-07-12 19:32

写的不错感同身受,我是94年进入证券公司从业的,2000年全国第一批考过证券从业资格证,时至今日我认识的圈内高管十有八九都吃过牢饭,决不夸张!

2020-07-12 22:27

原来是阅尽繁华,最终才枯坐茅台。

2020-07-12 20:48

乐趣叔80年代大学生,90年代获得15万奖金的公司中高层,个人投资不成功也是人中龙凤,打扰了。

2020-07-12 18:02

思想、文笔与投资才华俱佳

2020-07-12 20:44

正是登山与跑步,让我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经常出现的负面情绪和解,如何不焦虑不沮丧,不怨天尤人,不杞人忧天

2020-07-12 21:48

“包括我在内的公司员工参与公司委托理财后的截然不同的结果,有什么公平!抱怨无益,我所能做的,只有默默接受命运的安排。但是,人生无常,祸福轮回。这种安排的结果,说不定正在酝酿一位自由独立神奇独特的个体投资人的出世或再生。”
因为公司借资质业务的关系,吃了30天看守所的牢饭,罪名是串通投标罪,我的感受跟九哥是一样的,没啥公与不公,命运既然选择了你,你就应该迎难而上,每一个不能击垮你的困难,都将成为你更强大的基石,我很感谢这份经历。

2020-07-12 21:36

乐趣老哥证券经历丰富,揭露了业内的阴暗面,读来发人深省。跌宕起伏,环环相扣,让人捏一把汗。离开证券业,让人释然。从此,少了一个证券从业人士,多了一名成功的独立投资人!也算因祸得福,总归好人好运。祝福乐趣老哥!

2020-07-12 20:23

我青少年时代就跟着父母在西藏拉萨市呆了十年,我父母当时在拉萨市交通局工作,我家就住在布达拉宫后面不远处。后来随父母内调工作回浙江老家至今。拉萨是我心中魂牵梦绕的圣地!感谢乐趣的生平经历,大开眼界!

2020-07-12 19:33

写的不错感同身受,我是94年进入证券公司从业的,2000年全国第一批考过证券从业资格证,时至今日我认识的圈内高管十有八九都吃过牢饭,决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