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iPhone转发:3回复:100喜欢:39
我来唱个反调。
在上周的金融数据公布以后,网上出现了很多悲观的声音。大家看到M1和M2同比增速继续降低,M1甚至出现了-4.2%这样的数据,所以很多人都非常悲观。我们自然是要承认现在的经济比较羸弱,但是在悲观之外,确实还是能够站在当下,展望隧道尽头的亮光:
首先,近几个月金融数据的统计口径,由于手工补息等技术性因素的影响,确实出现了比较大的同比读数异常。但如果从社融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五月的社融同比增速实际上是扭头向上的,也就是说本次的金融数据并不是彻头彻尾的悲观,再往一年后去展望一下,下一年的现在,我们会面临M1和M2等金融数据的同比低基数,正如今年出口的同比高增长一部分是基于去年的同比低基数一样。
其次,跳出金融数据来看,虽然统计局的制造业PMI再次出现拐头向下的局面,但是无论是统计局的服务业PMI还是财新的服务业PMI其实都还不错,财新的服务业PMI甚至在近期还出了高点。如果从对岸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在产业回流的大趋势下,制造业在未来美国的GDP占比实际上是预期提升的。而目前国内服务业PMI持续比较强,制造业PMI比较弱的局势,可能也预示着未来消费在中国GDP中的占比可能是预期提升的。也就是说,虽然中美两国都在产业结构的变革中,但却是相向而行——中国向美国走,美国也向中国走。
最后,在本周出了一个传言——即下个月会宣布消费税由央地共享。如果这一传言能够证实,那么我觉得起码会有以下几点影响:
一是由于消费税需要人口基数、人口流入,所以未来抢人大战会更加的激烈,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各个经济区域的分化会越发严重,在过去地方财政主要靠卖地,而房价的上涨原来可以自一线传到二线,从二线传到三线,再从三线传到更低线城市,这样一轮下来,大家的卖地收入都还不错,但是一旦地方财政的主要增量变为消费税,那么意味着那些人口聚集的地方,消费税收入会更高,也意味着其财政力量会更强,这些财政力量更强的地方,就有余力吸引更多的人口,从而产生更多的消费,而那些财政力量较弱的地方就没有力量来不断投入以吸引人口产生消费,如此一来城市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大。不过从总量来看,这一演变过程中消费占GDP的比重相对于投资占GDP的比重也会上升。从终局来看,由于产生了这一变化,核心经济圈的经济集中度越来越强,从而也会产生结构性的投资机会。
二是如果这个推演成立,未来中央对地方财政的增长考评也会从原来土地财政带来投资转为人口带来消费,中央考核棒和KPI出现变化,地方行政阶层的动作也必然会产生变化,从而实现以税制改革为引领,以行政力量为核心力量,引导整个经济完成从投资向消费的结构再平衡。

精彩讨论

乙未癸戌06-17 02:23

要想长期发展必须提高低收入人群工资,同时减少顶层收入人群收入,增加中间层收入;从而形成消费促进发展!

不要乱订OKR06-16 23:53

传言等它落实再说吧,比起M1的降低,更让我难受的是对企业税收补缴,绝对不应该出现在这个阶段无论是什么原因出于什么动机。

退休外科大爷06-17 03:30

佩服,利空能分析成利好,
纯纯阿q精神

前度刘郎今又来06-17 00:52

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什么都有可能,这个没可能。

scythe06-17 01:27

1五月社融增长靠的是政府债券。
2国内消费税不同于国外,主要是对化工、能源类、高级消费品类征收的,与人口的相关度很低,更多是和地方产业结构有关。

全部讨论

06-17 08:54

楼主说的这种情况股市会怎么演绎,大概炒哪些板块呢?不会又炒食品 旅游 酒店这些吧。。。。

06-17 08:21

红孩儿还没吃饱

06-17 08:25

未来消费在gdp预期是上升的?不知此推断从何而来!普通老百姓的口袋比脸还要干净的当下仍面临住房,教育,医疗几座大山,收入不见增长,失业率增加,拿个锤子去消费啊!

06-16 21:39

能不能实现

06-17 08:13

鬼子都能搞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不能搞呢?

这行情很明显要开始走大盘成长了,经济好转确认了,行情要来了

明知对面是一个黑洞自已的脑子还是在想没事的,黑洞里面一样的生活。

06-18 12:07

我们在设计经济政策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约束条件。现在有一些人,他比较天真的地方,就在于他没有考虑到现实的约束。他就觉得这个事情,我就要去用最理想的方式去进行,而没有考虑到你最理想的(预想的)结果,它的形成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前提条件到底具备还是不具备?中国经济过去这几十年的发展,从数据上来看,确实消费占GDP的比重较低,导致的结果则是,老百姓从经济增长中得到的“获得感”是不够的,老百姓普遍会觉得GDP和我的个人感受之间是脱节的,脱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核心就是我们的收入分配结构。但这个收入分配结构不是说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当然也是可以优化的,但更需要优化的是,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因为这两大部门,居民是消费者,消费是主要由居民来做的。企业是投资者,投资是主要由企业来做的。所以这两大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实际上就决定了经济收入在消费与投资之间的配比。而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个投资过剩的经济体,你投资过剩的经济体,投资回报率当然会很低,投资回报率很低的时候,最有效的投资方式是,我一再讲,就是你不投资,别投资了。你把这个收入转移给老百姓,转移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去消费去就完了。而要实现这个的条件,就是需要从企业部门向居民部门做大量的收入的转移。这个转移其实如果是个纯粹市场经济国家,他就通过企业部门向居民部门分红(当企业的股权为广大居民所有时),就实现了。但这个条件说实话在中国,其实是不具备的,因为这种企业向居民的分红,它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企业的股权要大量的、直接的持有在居民手中。我们的国企当然是全民所有的,但是我们每一个老百姓从自身的经验就能够理解,你对国企经营是没有话语权的。你不会说这个投资回报率这么低了,你把你的收入分给我,让我们去消费去,你做不到,老百姓做不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导致我们中国经济长期需求不足,投资过剩,当然就演变成为产能过剩了。所以我才说上策你要把这个根子找到,要把产生问题的根源性因素找到,通过根源性的因素入手,你才能够解这个局。这就是我给的上策,就是你要去调节收入分配,通过把国有企业与居民部门连接起来,构建一个国有企业所有权的竞争性的交易市场,通过这个市场把居民的偏好(收入多少用于消费)和国企的投资行为联系起来,在不改变我们国有企业所有制的前提下,构建起调节经济收入,在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之间分配,收入在投资与消费之间分配的市场化的机制。这是上策。
这个上策光是听起来就知道,这个东西就算要推进,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在这个(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割裂的)约束条件还存在的情况下,我们的经济就只能追求约束条件下的最优,既然你的收入不能够大量的转移给消费者(广大居民),消费一直是不足的,你就必须要通过投资来去创造经济需求,稳定经济增长。否则经济就会陷入需求不足的衰退,甚至危机的局面。

06-17 07:55

我们可以唱响中国经济

06-17 07:27

我们经济继续高增长,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