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iPhone转发:3回复:97喜欢:39
我来唱个反调。
在上周的金融数据公布以后,网上出现了很多悲观的声音。大家看到M1和M2同比增速继续降低,M1甚至出现了-4.2%这样的数据,所以很多人都非常悲观。我们自然是要承认现在的经济比较羸弱,但是在悲观之外,确实还是能够站在当下,展望隧道尽头的亮光:
首先,近几个月金融数据的统计口径,由于手工补息等技术性因素的影响,确实出现了比较大的同比读数异常。但如果从社融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五月的社融同比增速实际上是扭头向上的,也就是说本次的金融数据并不是彻头彻尾的悲观,再往一年后去展望一下,下一年的现在,我们会面临M1和M2等金融数据的同比低基数,正如今年出口的同比高增长一部分是基于去年的同比低基数一样。
其次,跳出金融数据来看,虽然统计局的制造业PMI再次出现拐头向下的局面,但是无论是统计局的服务业PMI还是财新的服务业PMI其实都还不错,财新的服务业PMI甚至在近期还出了高点。如果从对岸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在产业回流的大趋势下,制造业在未来美国的GDP占比实际上是预期提升的。而目前国内服务业PMI持续比较强,制造业PMI比较弱的局势,可能也预示着未来消费在中国GDP中的占比可能是预期提升的。也就是说,虽然中美两国都在产业结构的变革中,但却是相向而行——中国向美国走,美国也向中国走。
最后,在本周出了一个传言——即下个月会宣布消费税由央地共享。如果这一传言能够证实,那么我觉得起码会有以下几点影响:
一是由于消费税需要人口基数、人口流入,所以未来抢人大战会更加的激烈,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各个经济区域的分化会越发严重,在过去地方财政主要靠卖地,而房价的上涨原来可以自一线传到二线,从二线传到三线,再从三线传到更低线城市,这样一轮下来,大家的卖地收入都还不错,但是一旦地方财政的主要增量变为消费税,那么意味着那些人口聚集的地方,消费税收入会更高,也意味着其财政力量会更强,这些财政力量更强的地方,就有余力吸引更多的人口,从而产生更多的消费,而那些财政力量较弱的地方就没有力量来不断投入以吸引人口产生消费,如此一来城市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大。不过从总量来看,这一演变过程中消费占GDP的比重相对于投资占GDP的比重也会上升。从终局来看,由于产生了这一变化,核心经济圈的经济集中度越来越强,从而也会产生结构性的投资机会。
二是如果这个推演成立,未来中央对地方财政的增长考评也会从原来土地财政带来投资转为人口带来消费,中央考核棒和KPI出现变化,地方行政阶层的动作也必然会产生变化,从而实现以税制改革为引领,以行政力量为核心力量,引导整个经济完成从投资向消费的结构再平衡。

精彩讨论

乙未癸戌06-17 02:23

要想长期发展必须提高低收入人群工资,同时减少顶层收入人群收入,增加中间层收入;从而形成消费促进发展!

不要乱订OKR06-16 23:53

传言等它落实再说吧,比起M1的降低,更让我难受的是对企业税收补缴,绝对不应该出现在这个阶段无论是什么原因出于什么动机。

退休外科大爷06-17 03:30

佩服,利空能分析成利好,
纯纯阿q精神

前度刘郎今又来06-17 00:52

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什么都有可能,这个没可能。

scythe06-17 01:27

1五月社融增长靠的是政府债券。
2国内消费税不同于国外,主要是对化工、能源类、高级消费品类征收的,与人口的相关度很低,更多是和地方产业结构有关。

全部讨论

要想长期发展必须提高低收入人群工资,同时减少顶层收入人群收入,增加中间层收入;从而形成消费促进发展!

传言等它落实再说吧,比起M1的降低,更让我难受的是对企业税收补缴,绝对不应该出现在这个阶段无论是什么原因出于什么动机。

最后,在本周出了一个传言——即下个月会宣布消费税由央地共享。
关于这个,其实也是我们发展的特色,优先发展工业,重化工业,逐步发展到三产平衡的话,政府模式,也将从投资型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佩服,利空能分析成利好,
纯纯阿q精神

06-17 01:27

1五月社融增长靠的是政府债券。
2国内消费税不同于国外,主要是对化工、能源类、高级消费品类征收的,与人口的相关度很低,更多是和地方产业结构有关。

国家应该出面禁止各种卷,特别是 996 打螺丝的人,提高基础工资,降低加班时长加班工资

今年9月底左右开始启动牛市第一波行情(爱在深秋)

感觉过于牙观了,就担心趋势没那么容易扭转

房地产收缩造成被动去杠杆,m1/m2下行不是非常正常。去杠杆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不去的话以后更痛苦

06-17 10:08

关键问题是这些年的投资拉动,政府已经帮居民把钱提前花掉了,要再次积累又需要数十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