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西峯: //@liyonglin: 很多很多年前我就开始抨击精锐这种机构的经营模式了:
1,预收费时间超长,有部分学生的预收费长达几年,还是多个科目。
2,公司在经营的时候,算的不是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周期内的利润,而是流行现金流算法。就比如说只要今年我收到的钱超过我支出的钱,就算有利润。但问题是你收到的钱是大笔预收费,这不是你已经赚到的钱,而是让你暂时保管的钱。
3,拿着预收费去投资和扩张,基本上就是今年花后年的钱。
4,一对一模式本身是个死穴,学生少,公司经营成本高,老师拿到的课时费低。厉害的老师不去做一对一,做1对1的多数都是水平不太行的老师。而所谓的个性化辅导,实际上包含的是课程的个性化定制,学生学习方法的个性化诊断,这是一件对老师的水平要求极高的事情。所以根本的矛盾就来了,你冲着个性化辅导去花高昂的价格,但是你花的钱扣掉机构高昂的经营成本,所能雇佣到的老师的水平却支撑不起个性化辅导。

由于一对一的模式死穴,机构正常经营也会导致三输的局面,老是嫌工资低,老板嫌不赚钱,家长嫌费用高。
好未来以前有个部门叫智康1对1,凭着学而思培优的巨大影响力,智康1对1的招生成本应该是整个一对一行业里面最低的,但当年智康这个部门在年终,连年会的预算都没有,为啥?因为不赚钱。智康是一个不亏损就谢天谢地的部门。
于是机构就会铤而走险,走销售驱动,大量预收费,大扩张,走资本变现的道路,这本身就是一件诡异的事情。现在双减来了,爆雷跑路那就是必然的。

我对于这些年政策对教育培训这个行业的管理是极为失望的。
超长周期的预收费这种行为早该被严格禁止,普通的预收费也该被严格监管。这么重要的事情,过去却只是发文件,却不落实!
反而去管什么呢?一是办证标准苛刻,对场地的楼层面积有严格要求,逼迫机构必须去租那些成本特别高的地方,你猜这些高昂的成本最终由谁来支付呢?二是管教师资格证,说句实话,以前的教师资格证有多水,考过的人都知道。为什么教培行业这些年不认这个证?因为市场就不认这个证,因为事实证明,有这个证和没这个证,在教学水平上体现不出差异。
当一个资格证书,公司不认账,市场者不认账,主管部门不是反思自己的这张证书是不是形同虚设,而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要求,本身就是个笑话。三是管机构教什么,本身是学生需要什么,机构就教什么,怎么教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机构就怎么来,你主管部门去管这个干嘛呢?
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这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干的事情。放任真正的问题发展,反而打着保障学生家长利益的旗号,折腾机构,推高经营成本,然后把学费推高了,学生和家长买单了。
至今没有人反思,也没有人被追究责任。最后双减来了,一刀给切了。主管部门还能成功甩个锅。真是皆大欢喜,皆大欢喜。
引用:
2021-10-11 12:32
今天上海阴雨绵绵,买了精锐教育的家长们,却在雨中排队退款,又一家教育机构走上了生死边缘,不禁让人感到可惜又可恨
可惜的是那些家长们,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成本,却换来可能是二者的双重损失;以及精锐教育上万名员工的可能被裁员和失业的打击;
可恨的是精锐教育和它的创始人,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