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C专访 | 中盛溯源俞君英博士:畅谈国内首个iPSC来源iNK细胞药物——无限扩增&无限潜能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3年4月21日,据CDE官网显示,安徽中盛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NCR300注射液”获批临床,拟开展针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试验,这是国内首个获批临床的iPSC来源的自然杀伤细胞(iNK)疗法。

此外,围绕iPSC核心技术,中盛溯源在抗炎修复、肿瘤免疫和再生医学这三个医学方向上持续推进多类细胞药物管线的研发,致力于提供稳定有效的现货型细胞治疗产品。其中,iPSC来源间充质样细胞治疗产品(iMSC)已于去年获得CDE的临床默示许可,是国内首款获批临床的iMSC细胞药物。

特此,IGC组委有幸在9月8日至9月9日北京第七届免疫基因及细胞治疗大会前邀请到中盛溯源首席科学家、创始人俞君英博士,分享她在干细胞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思考。

俞君英博士现任中盛溯源首席科学家、创始人。俞博士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致力于干细胞技术从科研到生产的转化和相关细胞产品的开发,具有多年国内外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产业化转化经验。

俞君英博士以“人类胚胎干细胞之父”詹姆斯·汤姆森(James Thomson)教授研究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与日本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教授研究组分别在《科学》和《细胞》杂志上同时报道了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将人类皮肤细胞成功转化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并首次实现了无外源基因DNA损伤的无痕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制备,引领了人类干细胞发展的方向。

IGC组委:iPSC能在特定条件下诱导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但同时存在干性不足、诱导效率低、临床使用成本高等缺陷,您认为iPSC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会因为这些缺陷而放缓吗?您是如何看待iPSC领域发展前景的呢?

俞君英博士:

我不知道“干性不足、诱导效率低、临床使用成本高等缺陷”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从“干性”上来看,iPSC具有无限的扩增能力;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几乎人体所有的功能细胞,所以iPSC的“干性”是非常高的,远远优于成体来源的各种干细胞。关于“诱导效率”,iPSC分化为功能细胞的效率取决于iPSC的质量和诱导分化工艺。高质量的iPSC细胞株,目前大家还是相对容易获得的。诱导分化工艺是每个做iPSC来源细胞产品公司的技术核心。一个好的分化工艺是能实现功能细胞的高效率生产的,确保多批次细胞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关于“临床使用成本高”,iPSC的优势在于能在体外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大幅度降低细胞产品的临床应用成本,普及大众。在临床研发的早期,因为工艺的复杂性,可能单位成本会高于成体来源细胞产品,但一旦实现规模化生产,单位成本是远远低于成体来源细胞产品的。

基于以上几点,iPSC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应该是非常明确的,重点在于需要不断提升诱导分化工艺以获得与成体来源细胞功能尽可能接近的细胞产品,以及进一步提升放大生产工艺。

IGC组委:4月20日,中盛溯源的“NCR300注射液”获批临床,这也是国内首个获批临床的iPSC来源的自然杀伤细胞(iNK)疗法,想请您谈谈iNK细胞疗法相比于CAR-T疗法的优势,以及当前NK细胞发展的关键性挑战您认为在哪个方面?

俞君英博士:

目前已获批上市的CAR-T产品是基于自体外周血T细胞,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上有着非常不错的疗效,但缺点也很明显:价格昂贵、质量不稳定、细胞因子风暴、神经系统毒性等。

成体来源的NK细胞产品,包括CAR-NK,很多已进入临床试验,可以大幅度降低细胞因子风暴和神经系统毒性等风险,但从药物的生产上与CART产品一样有着以下缺点:供体来源细胞数量有限、不同供体之间细胞质量差异比较大,基因编辑产品编辑效率不稳定,残留T细胞可能引起GvHD等。

因为这些缺点,成体来源的NK产品,即使上市,价格也不会便宜。而iNK细胞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基因编辑在iPSC中完成,挑取iPSC单克隆用于规模化生产质量稳定的CAR-iNK。从药物的质量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可及性方面看,iNK都是比较理想的免疫细胞产品。

当前NK细胞发展的关键性挑战应该是在有效性方面。CAR-T进入病人外周血后,会有非常高的扩增,并且产生记忆型T细胞长期存在。目前的NK细胞产品进入病人外周血后,虽然也能扩增,但无法达到CART的扩增倍数;在体内的存续时间也只有几周。所以NK细胞治疗肿瘤有着非常明显的剂量效应,普遍会需要比CART更高的剂量。如何提高NK细胞在体内的扩增能力和持续肿瘤杀伤能力是NK细胞治疗肿瘤的关键。

对于实体瘤的治疗,NK细胞面临着与CART一样的挑战,例如:迁移进入实体瘤、克服实体瘤内免疫抑制微环境等。

IGC组委:干细胞领域中目前可用于临床应用的类型主要为间充质干细胞,但是成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不稳定、体外扩增效率低下等缺点,想请您谈谈iPSC来源的MSC是如何补足这些缺陷的?技术上有何挑战?您和团队又是如何应对的?

俞君英博士:

上面已提到了iPSC的两个优势:可以无限扩增;可以分化为几乎所有人体功能细胞。基于这两个优势,理论上我们可以从一株iPSC生产无限量的iMSC。这样从同一遗传背景的iPSC,利用相同工艺生产的iMSC,相比于不同供体或同一供体不同组织来源的MSC,在质量的稳定性上是有着非常高的提升的。从技术上看,iMSC的质量稳定性取决于iMSC生产工艺的稳定性。iMSC生产工艺受非常多的因素影响,例如:iPSC的培养状态、诱导分化的因子浓度/组合/时间、细胞供氧情况、3D培养中培养基的流速、细胞所受的剪切力等等。在工艺开发过程中,这些可能的影响因素都需要经过系统性的测试。

IGC组委:中盛溯源一直致力于中国人群超级供体干细胞库的建设,通过研究大人群HLA配型分布规律,计划筛选出覆盖人数最高的前200位高频HLA纯合子基因型,并按照临床级细胞要求制备iPSC细胞株。希望您能谈谈这项计划的初衷与意义,同时也希望您能和大家分享下中盛溯源未来的研发战略方向。

俞君英博士:

细胞治疗,与组织/器官移植一样,需要免疫配型,这是有别于小分子化合物、蛋白、核酸类药物的。iPSC虽然可以实现自体治疗,但无论是从资金成本还是时间成本来看,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通用型iPSC细胞是iPSC来源细胞成药的必然趋势。利用通用型iPSC可以制备现货型细胞产品,覆盖大范围的人群,从而成为一种具备高可及性的细胞药物。制备中国人群超级供体iPSC细胞库是获得通用型iPSC的重要途径。通过少量的超级供体iPSC细胞株,我们可以覆盖大部分的中国人群。目前我们已有排序在前的20-30个超级供体临床级iPSC细胞株。这里需要更正一下,我们并不准备制备更多的排序在后的细胞株,因为它们能覆盖的中国人群比例比较低。

中盛溯源创立之初就明确了主要的iPSC临床转化应用的方向: iMSC用于抗炎修复;免疫细胞用于肿瘤治疗;神经细胞用于再生医学。经过这么多年的技术积累,我们建立了比较成熟的iPSC临床转化的技术平台,目前已有2类细胞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们需要持续开发基于这几类细胞的功能增强型产品,并且积极推进现有产品的临床试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经过临床验证稳定有效的现货型细胞治疗产品惠及大众。

IGC组委:非常感谢俞博士的精彩分享!敬请期待俞博士在IGC会议现场带来更多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