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不被市场的传闻带偏了节奏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下周投资指南】

1、【上周市场数据及估值】

巴菲特指标(首富比例)=69.23%

(就是用沪深股市总市值除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它是目前判断任何时刻市场的估值水平最好的指标。是巴菲特常用的一个判断市场整体估值的指标。根据过去十年回测数据来看,A股的首富比例正常波动数值范围在0.4-0.8之间。)

2、入场条件:

沪深300温度:22.40℃;适合

中证500温度:17.60℃;适合

综合判断:可以入场

(筛选条件:中证500沪深300温度低于30℃时可以入场;大于50℃时卖50%;大于100%时清仓。)

3、仓位配置

中证全指温度:19.00度

股债投资比例:股票/债券=81/19

4、主要指标:

上证 50 温度:35.30 停止买入

沪深300温度:22.40 买 入

中证500温度:17.60 买 入

创业板指温度: 4.20 买 入

中证红利温度:30.60 停止买入

恒生指数温度:21.50 买 入

【投资常识】

价值投资就是长期持有永不卖出吗?

所谓价值投资,就是当价格低于或显著低于价值时买入,然后在价格高于或显著高于价值时卖出。

虽然价值投资常常体现为长期持有,因为价值恢复和价值成长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并不能因此就说,持有的期限就是评判和区分价值投资的标准。

【本周市场分析】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近期,由于相继出台了国九条等各种政策,从长期来看这些确实是利好市场的。然而,近期市场走势还是出现了顶背离,个人认为,这是受近期国际局势的影响,造成资本市场出现了恐慌情绪。而这样的状况,未来会时不时的还会上演一番。

近期,通过消息了解到,一方面老美大幅提高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起重机等产品的关税,对中国实行全面打压,尤其是新能源车行业,关税税率翻了四倍;另一方面,央妈放出三支利箭,积极出台对房地产行业的救市政策。

然而,近期看过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博主的视频,感觉我们有可能被坊间传播的信息带偏了节奏。通过视频得知,自从2018年特朗普对中国加增关税后,中国电动车协会副会长何炳峰曾对媒体说,中国电动汽车在美国的销量几乎为零。

据可查数据看,2023年中国出口美国的纯电动汽车大约1.24万辆,仅占当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总量(120.3万辆)的1%。如果跟当年总销售量950万辆相比,就更能说明何炳峰的说法是可信的。这也证实了2018年美国对中国汽车加增25%的关税后,中国汽车在美国基本上没什么销量了。

另外,美对中国的光伏产品的加增关税也从25%上升至50%。但是,2023年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为1650万美元,而2023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为476亿美元,出口美国的份额仅占总出口额的1/2950。这次加增关税真正对中国造成影响的是锂电池产品,毕竟出口美国的锂电池份额已经占到20%以上了。

所以,实际上维持2018年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25%关税税率,就已经堵住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流入美国市场。而这次拜登再次将关税税率从25%提升到100%,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那他为啥要这样做呢?

因为2024年是美国的大选之年,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为拉选票,公然叫嚣说,如果他要是上台,将对投资在墨西哥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增100%的关税。而拜登的这次加增关税,其政治意义更大于加税所带来的实际意义。

而且,近期中日韩三国重启自贸区谈判,这也更能说明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并非如有些自媒体炒作的那样,感觉中国国际环境非常紧张。只要外部环境稳定了,那么就可以集中精力来搞好内部经济发展了嘛!

本周(5月27日-5月31日)是今年第20个交易周。本周中证全指下跌0.33%,上证指数下跌0.07%;深证成指下跌0.64%;创业板指下跌0.74%;本周三大指数并没有延续上周大幅度回调趋势,量能也出现了进一步萎缩。

规模指数中,上证50下跌0.50%;沪深300下跌0.60%;中证500下跌0.09%;中证1000上涨0.10%;中证2000上涨0.01%,科创50上涨2.20%。本周规模指数中大盘股继续调整,而中小盘和科创板块出现了反弹现象。

本周(5月27日-5月31日),标普500指数下跌0.51%;纳斯达克指数下跌1.10%;日经225指数下跌0.41%,英国富时100下跌0.51%,德国DAX30指数下跌1.05%,法国CAC40指数下跌1.26%,香港恒生指数下跌2.84%。

本周海外市场继续着上周下跌趋势,而美国股市横盘振荡,表现比较平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投资就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它考验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而且,它更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以及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重磅消息】

运转了18年海银财富,居然是庞氏骗局

最近,理财圈第三名的海银财富正式官宣暴雷,海银财富仅次于中植和诺亚,在全国91个城市服务着大量理财客户,而这些客户总计投入的资金超过了700亿。

去年12月,海银财富在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停止兑付所有理财产品,一时间引发了所有客户的恐慌。

海银的高层立马跳出来安抚投资者:地产下行,我们投的项目出现了延期还款的情况,大家放心,我们肯定保证大家的资金安全。事实证明,这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

靠着一手拖字诀,海银楞是拖了五个月拖到了现在,直到这两天官媒证券时报拿出证据来实锤海银,一切真相才大白于天下,原来都是海银自己做的局:

第一步,海银捏造了上百个根本不存在的底层资产和项目,然后对这些虚假项目进行包装,设计交易结构,打包成资管产品,每个产品标注7%-10%的固定利率。

第二步,海银找到偏远地区的地方金交所甚至是伪金交所进行备案,因为在我国要发行理财产品就必须要备案,而正规的监管机构不会给这种产品备案,所以海银就找到小地方的金交所备案。备案了,海银的理财产品就合法了。

第三步,海银依靠分布于91个城市的1800多名理财顾问向近5万名投资者销售这些“有毒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超过700亿。

第四步,海银通过22个空壳公司和13个SPV将募集来的钱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全部打入自己的账户,构建成一个庞大的资金池,而这些资金池里的钱绝大部份都没有投向任何底层资产。

第五步,海银用资金池里的钱来偿还之前投资者的利息和本金,哪个子公司需要填窟窿就把钱给哪个,不断借新还旧。

这就是典型的庞氏骗局。但海银财富愣是靠这套模式生生地运转了18年,要不是房地产下行,没有这么多的新投资者入局了,估计也不会爆的那么快。

现在事情败露,700亿资金也不知所踪。几个重要的问题:

一、这700亿资金究竟去哪了?

有网友说是转移到国外去了,我是不太认可的,首先700亿规模太大,我国的外汇管制又十分严格,虽然不排除会有一部分的资金通过比特币、古董甚至地下钱庄转移到国外去,但是想全部转出去,几乎不可能。

那钱究竟去哪了呢?大家可以想想,要形成庞氏骗局,最根本的是什么?很简单,借新还旧。新资金不断进到资金池里,然后再从资金池里不断流出用来还之前的债务和利息。而且公司运营也得花钱,理财顾问把产品销售出去了也得给提成。所有答案很明显:还旧债+填坏账+运营费用+佣金+携款潜逃的部分。

二、为什么没能及时监管?

首先,是海银太狡猾,设计了多层嵌套的交易结构,资金在不同的信托计划、实体公司、空壳公司、实际经营公司之间来回打转,还通过供应链上的对手贸易来隐匿资金,监管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想查都无从查起。

其次,全国监管方面,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是分业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管各的。而这类“有毒理财”既没有在这些正规机构备过案,也恰好处在银、保、证的“三不管地带”,上面甚至都不知情,还是等到爆发了,消息才一步步往上传的。

最后,地方监管方面,海银是在地方金交所备案过的,地方上自然觉得是合规的。而且地方的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管起来费时费力,之前也没出过事,自然就不会往下层层查清严管。

三、地方金交所为什么要给海银备案?

很简单,就仨字:有钱赚。地方金交所一开始成立的时候业务很惨淡,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发展,但随后的地产飙升让他们靠一手地方牌照的优势发了一波又一波的非标理财。

很快,尝到了甜头的金交所将手伸得更长,林权、矿权、文化艺术品甚至贵金属石油都摆上了货架,不良金融资产、私募债、定融、委托债权、应收账款、小贷资产、融资租赁、商业票据各种类金融产品一应俱全。

至于风控?现在看来,几乎是不堪一击。甚至有些伪金交所都被查了,当地的负责人还一直宣称这些到伪金交所来备案的“有毒”公司是“我们招商引资进来的优秀企业”,真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出来混,迟早都是要换的,当年那一个个叱刹风云的主角——金交所、财富公司、通道公司甚至是理财顾问,已经一个个迎来历史的审判时刻,该关的关、该倒的倒、该抓的抓,该判的判。但那些跌落的投资者,只能靠时间来弥补伤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