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补贴:欧美对中国制造磨刀霍霍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去年全球制造业PMI触底回升,受其带动,中国出口也逐步好转,今年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1.5%,剔除价格后,增速应该更高。出口已经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复苏的中坚力量。

在这一关键时刻,美国联合欧洲,对中国制造业进行围剿。

最近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德国总理朔尔茨访问中国,都提出了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认为中国政府给予企业过多的补贴和支持政策,导致企业过度扩张、产品低价倾销。

美的担忧不是没有原因。过去三年,中国的新能源车、光伏、风电产品大量出口,国内产能已经成为全球主导。这对欧美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按照欧美的说法,他们的光伏产业已经被中国干掉,风电行业正在被干掉,新能源车现在也被中国打的节节败退,现在欧洲也在反思XX年要不要真的停产燃油车。

从去年开始,美欧联合应对中国制造业竞争。

最近几天,美国宣称要对中国产的钢铝征收关税——美国还算温和的。

这一次,欧洲做得比较狠。

去年,欧盟通过了《外国补贴条例》,这个法案表面上针对欧盟以外国家,其实就是针对中国。根据该法案,欧盟以外企业在欧盟并购、参与公共采购,都会面临反补贴调查。今年,中国中车因为欧盟的反补贴调查,不得不放弃已经中标的动车组项目,此外,参与光伏、风电项目的中资企业也正受到反补贴调查,前景不乐观。此外,去年开始,欧盟开始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前景也不乐观。

在企业补贴这方面,美欧确实是看准了,抓住了中国的软肋。

中国一年对企业补贴多少?

根据聂辉华的研究,2019年和2020年,98.58%和99.25%的上市公司获得了政府补贴。补贴金额方面,2020年,上市公司获得补贴超过2800亿(下图),大约是当年归母净利润的7%。

聂辉华还推算了全国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五六千亿应该是有的(表1)。

2003−2020年沪深A股除金融业以外的上市公司政府补贴明细划分情况归纳为表2

接下来该怎么办?

这一次,欧美是不会放过补贴问题的。一定会干到底,因为反补贴不干到底,我们就会把他们的产业干到破产。以补贴为理由,美欧完全可以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或采取配额制,范围绝不限于新能源出口三大件。

中方可以反制,但这是不合适的。

对美国,我们可以反击,但不会赢。

对欧洲,我们应该一开始就对话。对中欧交锋的过程中,预计双方最终会建立一套相互认可的补贴规则,而新规则的结果就是,中国会大规模地减少对企业补贴。

对市场的影响:

很显然,当前中欧贸易争端,影响的不仅是“出口三大件”。

当国内补贴规则“国际化”之后,补贴金额必然大幅下降——不仅仅是影响企业利润,是的,一些企业估值更贵了。更重要的是,一些创新型企业,中小上市公司,没有了补贴,可能连年亏损,这些企业,是不是应该ST?如果年年ST,何以融资?何以发展?何以给估值??

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

附:

笔记:来自聂辉华等《关于企业补贴的八个关键问题,兼评当下的产业政策研究》

哪些企业得到的补贴更多

在补贴方面并不存在“所有制歧视”。

我们进行了统计分析。使用除金融业以外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并按照实际控制人性质划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样本,然后比较国企和民企在获得政府补贴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和不平等。图2(a)和(b)显示,2007年以来,在获得政府补贴总额和平均额度方面,国企一直超过民企。并且2017年以后,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平均补贴金额差异呈现增大的趋势。但是图2(c)和(d)显示,从补贴程度(即补贴金额除以企业规模)来看,从2009年开始国企得到的补贴程度低于民企。进一步,我们使用上市公司每年获得政府补贴的自然对数衡量企业获得政府补贴规模,分别用企业营业收入和总资产作为企业规模的代理变量,发现补贴规模和企业规模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是,若将补贴规模换成补贴程度,那么补贴程度和企业规模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总体上企业补贴存在规模歧视,而非所有制歧视,这可能和大家的认知相违背。

不同补贴政策的效果

我们比较了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效果。初步发现是,直接补贴对制造业效果更好,而税收优惠对服务业更好。

(1)税收优惠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营业成本率,说明通过给予企业退税、税收减免、税费返还、纳税奖励等确实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营业成本,改善了企业的营业成本和经营状况。

(2)研发补贴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研发强度。对企业私人研发投资的影响呈现“倒U形”。研发补贴在初期激励私人研发支出;超过一定程度后研发补贴挤出了企业的私人研发支出。

(3)人才补贴显著提高了企业研发人员比例。

(4)产业升级补贴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并没有推动产业升级。这与表3的结果相似,即补贴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但是无法在短期内显著实现企业的技术应用和升级。

(5)项目运营补贴、就业补贴和环境补贴的效果都不显著。

以上结果说明,税收、研发和人才补贴的政策总体上是有效的,可以继续实施;产业升级补贴产生了负面结果,应该在评估后考虑中止;而项目运营、就业和环境补贴政策的实施机制恐怕需要改进。

(四)补贴的长期效果如何

通过剖析光伏行业这个典型案例,我们发现,中国光伏行业飞速发展并且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的背后,是中央及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补贴)。这种长期、持续的补贴政策不仅帮助中国光伏产业在面对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危机时生存下来,也带动了光伏产业链和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中国最牛风投城市”合肥市对京东方公司的补贴政策为例。2007−2019年,京东方年均得到政府补贴近9.8亿元,共计得到补贴近130亿元。2008年,京东方落户合肥。为了引入京东方,合肥市除了在地块配套条件、土地价格、能源供应、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外,还额外投入60亿元,并引入战略投资者投入30亿元(如未能引入战略投资,剩下的85亿在合肥市政府的支持下贷款解决)。当年,合肥市财政收入仅为301.21亿元。可以说,合肥市为了引入京东方确实是“壮士断腕”。现在,京东方已成为全球显示产业头部企业,也成为“合肥名片”之一。从京东方第一家显示行业企业落户合肥,到彩虹、康宁、晶合等上下游近100家显示行业企业加速聚集,总投资超1500亿元,在合肥形成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是国内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产业集群。可以说,没有合肥市对京东方的长期补贴,就不会有合肥市的显示器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