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利的大敌:颠覆式创新

发布于: 雪球转发:145回复:158喜欢:283

        2018年来了,我们投资的企业年复一年的帮我们践行着复利的魔力,发挥着他的第八大奇迹的作用,帮我们赚着大把的钞票。我们享受着,快乐着。安安静静的做着股东。时间是我们价值投资人的朋友。

         但是很显然,总有东西让我们不安逸的。有人担心天花板,有人担心管理层问题,也有人担心后来者的追赶。但是在我的心里,我最担心的是颠覆式创新。很多人很喜欢创新。我不喜欢。特别是那种花费巨大的创新,我更喜欢改良。

        大多数投资人所担心的天花板、管理层或者后来者的追赶等问题,对于复利来说,只是减少,而颠覆式创新则是复利的中断和倒退。颠覆式创新有多可怕?想想那些曾经伟大的企业吧,柯达潜心经营上百年,在胶卷领域,无人能及,但是数码替代了胶卷,柯达倒了,曾经光芒万丈的伟大的企业摩托罗拉,诺基亚,惨败于苹果的智能手机上。互联网替代传统媒体,报纸完蛋了。支付宝微信支付替代了银行,银行也难过 了,网购替代了商场,大型mall各种倒闭,辉煌无限的可口可乐,也进入了衰退期,就算是连续多年的老板电器,也可能被美大等新产品革命。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却眼睁睁的看着曾经辉煌无限的巨头们轰然倒下和衰落。

        有人会问,为什么那些辉煌的企业,坐等死呢?为什么没有战胜颠覆式创新?为什么颠覆式创新是如此可怕,而又无法避免和反击呢?

         1、 面对来势汹汹的颠覆式创新,旧体系的企业沉重的历史枷锁,是企业积重难返的重要原因。

         在面对颠覆性创新的时候,旧体系里的企业是带着枷锁竞争的。沉重的枷锁包括原有技术条件下的人才,渠道,技术、厂房机器等。受累于此,企业在竞争中,不能轻车上路,更难以快速掉头做出反应。

        比如说电视机行业,从显像管到等离子到液晶,再到更大的液晶,从LCD到LED再到曲面液晶屏幕,再到手机电脑的颠覆式创新应用场景的冲击,电视机行业是频繁颠覆式创新最多的行业之一,在电视机行业里,竞争了30年了,还没有出现一个绝对的龙头企业。比如等离子到液晶。你的生产线要不要改?你的人才储备要不要变?一旦转换到新的产品生存中,你的旧有的一系列的要素,是不是你沉重的包袱?你必须一边付出开发新产品线的资源,还得承担旧的体制下的要素的消亡成本。比如一台机器,以前的使用折现年限是10年,现在5年就无法使用了,后续的5年的资产,看起来还在,其实是虚拟的资产而已,一堆废铁。颠覆式创新的频繁,是造成电视机行业没有出现具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的根本原因。

        又比如柴油公交车转成电动公交车,当改成电动公交车时,这些柴油公交车的发动机的机械技术员怎么办?辞退?转岗?消化旧有的产品线体系,是复利沉重的包袱。

        国家在面对颠覆式创新的时候,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比如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为什么超越美国?很大的原因是欧美旧有的信用卡制度,太过发达了,要转换成新的移动支付,身上的包袱怎么去?或者包袱的持有者们愿不愿意让你转换,这都是问题,毕竟欧美都是民主国家,拥有议会投票话语权的老旧势力,总是顽固的。不会轻易妥协。

       旧有体系的禁锢,让很多企业心有余悸,所以,苹果和耐克等美国企业非常的聪明,自己不生产。即使出现了颠覆式创新,身上的包袱也不是很沉重,所以也避免了部分复利的损失。应对颠覆式创新最好的措施是,是及早卖掉。比如IBM卖了笔记本电脑,通用卖卖卖的做法就是好的思路。用主席的话说,打不过就跑。

        那为什么很多企业卖的不够及时呢?

         2、 受制于股东的短视。即使是最优秀的管理层也无法对颠覆式创新做出有效和及时的应对,也很少有杰克韦尔奇那样的奇才的魄力卖掉自己的盈利项目。

        股东们大都是短视的,特别是很多个股东集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更加的短视了。三个臭皮匠是臭皮匠的三次方。即使有聪明人混在臭皮匠中间,最终因为臭皮匠多,根据大数法则,还是一群臭皮匠。

        让股东们颠覆自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特别是现有业务还在大把大把的赚钱的情况下,在京东还很弱小的时候,苏宁国美,会主动去做网络销售吗?会颠覆自己盈利大把的连锁店业务?比如即时通讯,中国移动会花大力气颠覆自己盈利的短信业务,而开发所谓的免费的即时通讯?正常的短视的股东们都不会。

        现代的股份制企业制度下,管理层也是不能为所欲为的,必须要接受股东会的监督和制约,通过预算的控制,束缚了企业管理层及时有效的应对颠覆式创新的能力。迫于利润的要求,也很难做出大笔的投入以抵抗颠覆式创新的冲击。

        股东的短期盈利需求,会迫使管理层放弃那些利润率低下的业务,而颠覆式创新恰恰都是从大企业放弃的边缘业务开始的。比如连续亏本烧钱的京东。10年前,在苏宁国美的股东看来,持续亏本的做法,他们是绝对不会干的。如果苏宁和国美早于京东去做互联网电器销售,京东是绝对没有机会打败苏宁国美的。同样的,如果百货商场早于马云实行网购,马云最后也只能是个那个学校老师而已。如果中国移动联通做即时通讯软件呢,还有腾讯马化腾什么事?如果银行早于支付宝呢?马云也是没有机会的。但是这些巨头会这样做吗?不会,幕后的股东,不会同意去投资这些不赚钱的虚无缥缈的事情的。

        诺基亚在面对苹果的狙击的时候,还在顽固的坚守自己的盈利塞班系统,几年里,对于苹果的颠覆式创新一直无动于衷,扭扭捏捏,和微软强扭出苦涩的瓜果。直到耗尽最好的光辉,被他人收购。股价一落千丈。

        同样的在基金行业也是如此,很多优秀的基金经理人,都知道茅台的好,但是没办法,基民们不买账,你只能忍痛卖,大家都是在博弈中生存,很难做到果断做出决策。受制于幕后的股东。

        有没有可能通过自己的研发,把握未来方向,永远立在潮头呢?

        3、 创新的方向千变万化,难以把握,为了抵御颠覆式创新,企业付出的创新研发成本,是一笔巨大而长久的开支。是复利的损失。

        颠覆式创新是开放式的,你不可能在每次的创新中获得成功和找准方向,那是神干的事情,不是你能干的。这就像投机一样,如果你不断的更换投机标的,你总是会有错的时候。所以不断变换的投机者,没有一个是成功的。相比于赚钱的概率。跳楼的概率更大。

        为了抵御可能来自于颠覆式创新的危害,各大企业会加强自身的研发和创新,期望自己在未来能掌握颠覆自己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来,从而避免被颠覆的厄运,这里的佼佼者有华为和格力,两者的研发投入,是行业内的翘楚,并且都宣称自己进入了创新的无人区,但这是好事吗,不是的,以前的追赶式的研发,毕竟是有目标的,能将研发资源,集中在可以预见的目标上,这样的研发,是效率很高的,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后发优势。但是,一旦进入无人区,你面临的将是另外一种情况,你不知道向哪里走,貌似成功的方向千万条,到底走哪一条?你的研发无法覆盖所有的创新方向,无效而耗费大量精力的研发会大幅增加。失败概率增加。有些失败,更是在进行到推广和量产阶段,才被发现不符合市场的需求。研发投入是自由现金流的一个重要损失点,自由现金流的损失,就是复利效果的损失,

       比如华为2016年的研发投入是764亿,占比14.6%,而其净利润竟然只有370亿,仅仅只有7%的净利润率,不到研发投入的一半,如果翻看过往的华为净利润率记录,居然都在10%左右,甚至以下。这些年华为的增长,居然都是来自规模的扩张,而不是赚钱效率的提升。很有意思吧。

        当然,创新对于国家而言,是必要的,是鼓励的,催生新的产业。他能创造就业,促进行业繁荣。增加税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创新,各行各业的人都赚钱了,才有人买的起阿胶啊。

        腾讯、阿里、谷歌和苹果等也看到了这种研发方向不确定的危害,除了自己的研发以外,他还在盯着其他新兴的热点,他们在不断的收购,很多收购在正常的投资人看来,是效率非常低的,甚至是亏本的,但是他们仍然乐此不疲。通过不断的收购参股,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新的技术和业态,更重要的是阻止新的业态在自己可掌控的范围之外,持续扩大对原有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颠覆式创新。这些收购和参股成本巨大,是大企业必须付出的成本。

        靠创新生存的行业,因为方向太多,所以很难积累起竞争优势,电视剧,电影公司,服装和中餐馆等行业,就是创新不断的行业,创新出来的东西很容易过气,被更好更颠覆性的创新所取代。比如歌手,演员,需要创新才能生存的,他们没有常青树,春晚也是不断创新的牺牲品。

         一个行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这个行业的企业将是非常的辛苦的,不但在你生命力旺盛的支出,在你落魄的时候,你依然要支出。比如大众汽车,虽然在排放门的事情上,损失惨重,他必须缩减开支,以应对排放门的损失。但是却一条有意思的申明:不减少研发开支。为什么?因为他不敢减少研发,这是创新型企业的宿命,不奔跑就死亡。

        你可以检视自己手中的股票,如果你投资的企业,是处在变化不断的行业里,他绝对不是一门好生意。

         

面对颠覆式创新,我们该怎么办呢?

        1、 寻找被颠覆性很小的行业,研发支出很小的行业。

       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的三个要素是:时间、变化较小的行业,优秀的管理层。只有在变化不大的行业里,依靠优秀的管理层的不断努力和时间的积累,才能最终获得超越同行业其他对手的优势,典型的有牛奶,空调,玻璃,猪肉、中药、白酒、钢铁、石油、矿产等。他们都是颠覆式创新最低的行业,这类行业里,都积累下了规模巨大的龙头企业。

       石油巨头们还在,粮食巨头们还在,空调还在,玻璃还在,牛奶还在,东阿阿胶还在,贵州茅台还在,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行业变化小,大多数的创新,都是围绕本身进行的延续性创新,是改良型的,并没有对行业的本质根基做改动,所以,这些行业,在优秀的管理层和时间的共同作用下,会慢慢发酵成行业的绝对竞争优势的企业,在未来,可以预见很难出现颠覆式创新,特别是中药和白酒,这两个行业主要卖的是历史,历史是很难被颠覆的,也不需要更多的研发投入,这两个行业,是复利的优沃土壤。我自己特别看重东阿阿胶,东阿阿胶的创新研发,费用非常的少。因为附带着历史,所以很难被颠覆。历史已经过去了,人们无法颠覆历史的东西,茅台也是。

        2、 遇到颠覆性的创新,果断的卖出。

        假设你悲催的买到了即将被颠覆的行业,一定要快刀斩乱麻,竞争优势变化了,这就是危险的信号,不要指望一个企业能起死回生,越挣扎越痛苦。垂死挣扎只会将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的耗费殆尽,原地死是也许是他最好的归宿,更聪明一点的企业,卖卖卖也是好办法。企业的颓败变化,先从竞争优势开始,然后才能在财务报表上显示出来。我们是投资人,来去自由,我们更不能跟他一起耗着,等待他耗尽最后一点血液,去追逐渺茫的再次崛起,就像IBM一样。要果断卖了,保留好复利的火种。比如老巴卖了IBM。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18-03-19 22:47

是否存在降维打击是要持续跟踪的

2018-03-19 22:37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1,也推荐给你。

2020-12-09 15:32

好文

2020-12-08 17:56

2020-12-08 09:17

2020-10-01 14:59

非常不错的文章

2020-09-27 17:35

收藏

2020-08-24 09:06

努力寻找有创新空间的《朝阳行业》,守旧不是好的投资方法。
全人类社会都在不断地,大规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