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困境与梦想︱重阳来信2024年5月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致尊敬的您:

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电能在终端能源中占比逐步提升;近数十年间,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风能、太阳能等一次能源占比逐步提升,终端能源当中电能替代比例也进一步提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目睹了全球主要大国之间达成难得的共识,以更为清洁的生产方式,推进共同的降碳目标;我们也目睹了新能源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产业走上了国际大舞台,成为中国制造业当中的明星,为产业降本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在这样的高度政策共识和产业共识下,势必引来资本疯狂涌入,于是新能源行业也像其他所有处于成长期的行业一样,难以避免地走上了扩张——过剩——调整的老路,海外曾经在碳中和框架下不可动摇的产业发展目标,似乎也隐隐有推迟迹象。一夜之间,曾经的明星产业跌落神坛,资本市场也大有弃之如敝履的态势。不过所谓“危机”,也可能意味着危险过后依然不失机会。本期来信,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看待新能源行业当前的困境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机会。

新能源产业涉及面很广,总结过往新能源的发展,以电能为载体,如果说在发电侧领域,风光是过去最受关注的方向,那么在用电侧,新能源车的大幅渗透无疑是有目共睹的成果。而从成长阶段看,两个行业近年来的表现也出奇的同步,因此笔者将探讨的目标锁定在关注度最高的光伏和锂电领域,相信说清楚这两个子领域的问题,整个行业所遇到的困难和转机便可见一斑。

(一)

我们翻看早期的历史,光伏行业似乎从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地经历降本、跌价,可以说一部光伏行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降本史。相应的,在过去的数轮周期中,光伏行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一次次经历着乐观和悲观的交替往复。光伏行业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常常产生重大的技术更新。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所著《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使大公司破产》一书中提到这样一种创新,它通过引入新技术或新产品,逐渐改变市场和用户的习惯,最终实现从原有模式到全新模式和价值链的转变。这点在过去的光伏发展中可谓演绎的淋漓尽致,通常这样的技术替代时点,在业内被称为“跳跃间断点”。历史上第一次“跳跃间断点”是晶体硅替代薄膜,二者对应着完全不同的物理原理和材料体系。晶硅路线阵营中,在硅料冷氢化制备工艺成熟之后,硅料价格从200美元/kg暴跌到20美元/kg,奠定了其颠覆薄膜发电的基础;数年之后,晶硅路线内部又诞生了第二次“跳跃间断点”,在单晶硅片快速直拉和低成本切片工艺成熟之后,单晶硅片价格从接近20元/片跌至2.5元/片,奠定了单晶硅片的主流地位。站在每一次“跳跃间断点”,不变的是行业的降本和规模扩张,变化的是新登台的技术路线和对应的价值链。

刚刚过去的2023年,光伏全产业链各环节都经历了断崖式的降价潮,多晶硅料价格从2月底开始,短短4个月最高跌幅达到73%;终端组件也难以幸免,全年跌幅达50%。进入2024年,光伏行业更是不断有裁员信息传出,整个行业处于悲观情绪笼罩之下。不同于以往,这一轮的困境不仅仅来自于同质化竞争的供应压力,更有对潜在增长空间的担忧: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 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达到420GW,而欧洲光伏产业协会对2030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预期为1000GW,这意味着2030年之前增长空间依然存在,供需矛盾随着时间推移和边际产能出局可以得到阶段性修复。但是在新兴行业中7年一倍多的增长空间难以称之为大,所以在阶段性修复之后,市场天花板的压制清晰可见,存量玩家的压力也将随之而来。粗看之下,这个问题似乎无解,但借鉴历史,我们依然可以去寻找一些线索。

事实上,近年来光伏行业内一直不乏技术创新,即便不一定够得上“跳跃间断点”,但是它们对行业的发展仍有重大意义。例如电池端TOPCon技术发展壮大,不仅促进了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也深刻影响了组件电池的竞争格局和相应的辅材价值链。在主材端和辅材端,行业同样没有放弃技术进步的探索,依然有企业在坚持开展研发工作。

如果说在过去,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的成功离不开企业研发上的技术突破,配合高效的供应链快速降本,迅速抢占全球市场,那么在目前的困难局面下,行业依然需要持续追求技术突破的精神,在度过产能过剩的阶段后,新生的替代者将重获光彩,而他们同样能够去影响甚至重塑行业格局,他们所面对的,依然将是一片星辰大海。

(二)

早在新能源车兴起之前,锂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消费电子产品之中。彼时相比电子产品的价格,锂电池占比较低,其成本并非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将其应用于电动车时,高昂的成本就成了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锂电池行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特斯拉等强大的产品创造庞大的用户需求,另外也需要性能更强大、成本更低的电池配合。电池行业制造链条涉及资源、化工、材料、精密制造等多领域,需要供应链的有机配合,而这恰恰是中国制造突出的优势之一。在政策支持和技术成熟的背景下,一批批中国企业进入这个领域,并快速造就了中国制造在这一领域的辉煌。

几乎和光伏行业同期的,国内锂电行业也从资本快速涌入走向了产能结构性过剩,根据第三方鑫椤资讯数据显示,于2024年1月25日,磷酸铁锂方形动力电芯均价为0.38元/瓦时,三元方形动力电芯0.475元/瓦时,均较去年同期下跌50%,并且处于历史以来最低点。和光伏行业类似,今年,动力电池和配套产业链也在陆续传出裁员的消息,新能源车渗透率节节攀升突破50%的背后,真实的产业里充满了无奈和叹息。

然而在这样一片阴郁中,我们仍能看到转机在悄然发生。进入2023年,能够看到企业开始缩减资本开支、延缓投产,下半年该趋势更加明显,事实上产业内也能预料到产能过剩的痛苦,进而在供需开始恶化的苗头阶段就及时缩减了开支;而需求端得益于车企不断的新品迭代,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超预期上行,将以更快的速度消化过剩的产能,走出当前的困境。

不同于光伏行业的是,锂电池行业颠覆式创新的案例较少,在过去的发展中,基本围绕材料、结构做一定程度的渐进式创新。在全固态电池等技术尚未实质突破的未来,也难以出现弯道超车的情景。原因在于,锂电池看似简单,但其需要各材料组分的有效配合协同,牵一发而动全身。每创新一个环节,就要对其他环节进行相应的配合调整,再经过完整周期的量产实证,方能投入使用。简而言之,创新落地周期偏长、对材料之间协同配合要求较高等因素造就了锂电池行业技术迭代相对稳进的特点,也让这个行业的技术先发优势更为明显。因此在动力电池领域,更需要关注的是能够熬过行业寒冬,迎来下一轮周期的企业。

相比而言,在更为细分的锂电材料环节,由于变量相对较少,配合下游研发的新型材料,有可能颠覆现有的材料,成为未来的主流品种,因此材料环节存在颠覆式创新的机会。未来,锂电池依然需要材料创新去支撑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充电性能,相应地,材料环节也会有潜在的替代者出现。

(三)

新能源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与全球需求息息相关,当前国际局势颇为动荡,我们看到一道道贸易壁垒正在筑起,为行业前景增添了一丝担忧。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企业在做各种各样的努力:海外建厂、合资运营以及探索技术授权等商业模式的创新。我们深知新能源替代是不可逆的趋势,也希望为全世界分享中国制造的红利。发生在无数个其他行业的例子表明,产能过剩的困境终会有走出的一天,而在那时,新能源行业中酝酿的机会之花终将绽放。

重阳投资

2024年5月6日

- The End -

提示

本公众号所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和销售要约。

如您对重阳产品感兴趣,欢迎咨询

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我们的文章可能会迷失在茫茫的信息流中,

你的一个分享、点赞、“在看”,

能让我们之间的距离更近一步,

为了更好地相遇,

星标置顶也是极好的。

重阳投资,始终和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