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celavies:$小米集团-W(01810)$ 我非常喜欢这种有逻辑有数据的讨论,看到这么热烈的讨论,忍不住说上两句,我上市前一直关注小米,专门买了小米自己出版的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仔细看过,也看过很多生态链的公司,这里仅抛砖引玉,交流思想,也帮自己理一下思路:
一 关于性价比真正的意义
   性价比这个词的争议很大,也是争论的焦点,我感觉很多人都被带偏了,按照小米自己的原文其实做了很好的阐述,即同等价位质量最优,同等质量价格最优,而并非是一味低价。段永平说性价比没有真正的护城河,因为你产品好就是应该卖高价啊,卖的不高是因为东西不够好,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有很大误导性,有道理的是奢侈品和品牌溢价力很高的行业绝对适用,LV的包成本极低,卖的都是品牌情感,华为保时捷设计版,华为soundx的产品溢价都来自于合作的奢侈品牌,误导性是很多一般品牌溢价的商品,性价比就是核心竞争力,如果真的东西一样好,我卖的每次比你低一些还真的就是核心竞争力了,这在品牌溢价没有那么高的行业很明显,这也是小米进军的很多行业的特点,如大家电、插线板、平衡车等等。
二 关于Costco

    前面都有很好的分析,讲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认为Costco商业本质应该是信任,基于信任,我可以不选择不比价,因为我信任Costco能提供给我每个品类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同等价位质量最优,同等质量价格最优),而这个产品无论贴什么商标都无所谓(无论是知名品牌还是Costco自营品牌),这个信任是长期交易换来的,也可以说是信任Costco这个商标蕴含的一系列服务(Costco已经帮你选择了帮你砍过价了)。Costco在这一点做到了极致。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是高频复购还是低频复购商品本身类别并不重要(因为即使低频,如果是大品牌我价格更低,比如卖的sony电视及茅台酒,如果是贴牌,我可以做到质量不差于竞品价格还低),我消费者只认Costco,可以理解为Costco粉。
    雷军所说的学习Costco肯定不是照搬会员制这套东西,会员制其实是个好方法(增强用户忠诚度),但有限定条件(别的地方买不到才行,如更低的茅台价格或Costco独供商品),对于小米不适用(小米有品并不是小米商品独享渠道)。
   我想应该是说的这种信任,这其实是米粉文化的一种延伸,为什么小米生态链企业以前默默无名甚至濒临倒闭,加入生态链后销量猛增,其实是小米的品牌输出,因为叫小米或米家,米粉基于信任才会去看他,尝试买,发现不错,推荐别人买,这样跳过了传统商业最难的从工厂到C端的传达,跳过中间商经销商(当然得罪了很多人),实现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低,最终实现性价比(注意不是低价,是性价比,也可能旗舰产品性能和同类相当,价格低于同类)。小米对生态链是参股不控股,实施重大影响,保留自主积极性,具体就是在产品选型后,所有的外型工业设计、具体功能设置必须由小米和企业共同负担,并且小米享有一票否决权,小米有专门部门负责这样的文化输出,最终的结果是造就就了很多传统行业奇迹,最典型的插线板,基本重塑了整个行业(公牛的插座不得不开始推出小米风格产品,但还是做不了这么极致轻薄)。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是多品类后,小米系产品典型的性冷淡白色简约风格深入人心,省了大量宣传费用(很多产品根本不用讲,一看就是小米系类产品),小米这个品牌才会像Costco一样,建立信任后可以闭着眼睛买。
    不过我想讲的是小米还目前还做不到消费者全品类信任,但很多子品类已经做到了,比如紫米下面的充电宝、石头机器人、插线板等等,基本买过的人都会再次闭着眼睛推荐买,价格其实不是最大的因素,比如扫地机器人足够好,个体金额也真不算低,一样能赢得消费者的心,市占率比较高,当然价格高的产品,消费者对品质溢价要求更多更苛刻,但也还是脱离不了性价比,(单价高可以,东西要比竞品好,价格要比竞品低),当然奢侈品除外。
    不过目前小米的成功主要还集中在很多没有强力竞争、技术更迭不快的子行业,而对于激烈竞争的行业、需要大量安装售后服务的行业还没做到。本质还是产品力问题,同价位产品本身不够好,或同品质价格比人高。手机比较典型,没有做到真正的性价比,如果你做到就像一加这样的产品,价格也能买高价,K20 和K20pro为啥销量这么高,因为同价位无敌,是那个价位的水桶机(没有明显短板,性能超于同价位竞品)。更典型的例子,我买个备用机,note 8 看了半天,最后下单了realme,今年realme才是当之无愧的性价比之王。


三  关于小米其他几个问题
1  股价层面,从讨论的情况看,小米公司和股价市场关注度极高,分歧很大,这都是好事,分歧大,下跌时间长,证明空方逻辑在股价下跌的中充分展示,该空的人都借券空了;关注度高意味着真实价值被发现时能很快回归,同时股价后期弹性大(不管向上还是向下)。
2  国内手机市场今年还是有不少战略失误的,工程师的设计理念和用户需求存在明显脱节,工程师自己认为好的黑科技用户不认可,把握用户需求其实是小米的强项,也是miui和社区 user guide的核心,即用户需求推动研发方向,调整及时,而失去这个敏锐性国内负责人肯定要担责的,红米这方面做的好很多,不过好在今天换人证明小米还没有大公司病,人员上升内部流动机制还在。

3  从雪球的讨论就可以看出,小米的报表对大多数人还是有很大障碍的,很多人反复问非国际准则调整后净利润和净利润的问题(调整后才能体现经营性收益),也有讨论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对赌的问题(目前全部转换不存在这个问题),更多的是对投资收益占比大的质疑(参股不控股,轻资产快速控制品类扩张的生态链战略),包括部分机构卖方在盈利预测上的这几个部分是明显有问题的,本质还是对于小米生态链这种新事物不理解甚至不知道,生态链财务处理不熟悉,这都是压制估值的因素,公司PR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引用:
2019-11-29 07:22
首先, 小米是什么?
虽然雷总讲过好几个迭代版本的“铁人三项”,但我理解小米是“进化版Costco”,一是只有这么理解小米做的事情才是逻辑通顺的,二是好几次听雷总讲他们一帮金山高管在美国Costco购物的经历,雷总当时的表情呢,明显是被Costco触动了,走心了。
从“进化版Costco”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