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药:创新研发名过其实

发布于: 雪球转发:4回复:9喜欢:17

中国生物制药(以下简称中生)主要业务是仿制药,近年来进行了创新转型,因此对其估值应将仿制药与创新药分别进行估值并加和,最终测算的合理市值约1200亿。目前中生主要有正大天晴和泰德两大核心资产,未来但若泰德创新制剂平台能够得到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中生有可能实现超预期发展,在一线仿制药企业中突围。

一、核心卖点一:仿制药龙头

政策驱动仿制药龙头不断提高市占率。目前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及DRGs不断推进,政策对仿制药公司的产能、成本、立项、管线厚度、销售渠道利用效率提出更高要求,中小规模的仿制药企面临出清压力,大厂则收割市场,因此中生将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而保持稳健。

从存量看,中生是标准的仿制药公司,除2018年年中上市的安罗替尼外,其营收基本由仿制药贡献,包括恩替卡韦、异甘草酸镁、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瑞舒伐他汀等。

从增量看,一致性评价开展以来中生已收获批件18个,位居第五。另外中生2018年获批的来那度胺和硼替佐米实现快速放量,2019年上半年销售额近1亿,全年将可能双双突破2亿,说明其研发与销售的衔接较为流畅,具有成为仿制药国际大药厂的预期。

二、核心卖点二:泰德创新药物剂型潜力大

相比新分子实体和新化学实体,创新药物剂型风险收益比更高。从创新的层次看,创新药主要分为新化学实体、新分子实体和新治疗实体三个层次,新化学实体包括FIC和部分BIC,创新层次高但风险大,新分子实体包括部分BIC和Me too类,新治疗实体则以创新药物剂型为主,包括脂质体、微球等,可大幅提高药物的作用时限,提高用药依从性。相比于新化学实体和新分子实体,创新药物剂型研发的风险较低,同时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和临床价值优势,风险收益比高,是后发药企赶超先发药企的重要方向,如日本武田依靠亮丙瑞林微球迅速崛起等。

泰德创新药物制剂技术较为成熟,有望实现1+1>2的整合效果。中生于1995年入股并重组泰德,2018年加大持股比例至57%,实现控股和并表。目前泰德的主打产品为前列地尔注射液、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和贝前列腺素,其中前两者为微球制剂,已出口日本,具有创新药物剂型研发的较强基础。未来中生若能依托泰德平台,将自身的仿制药品种与创新药物剂型进行协同研发,有望实现1+1>2的整合效果,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赢得优势。

三、核心卖点三:创新转型

安罗替尼销售额爆发性增长,后续研发管线15个。2018年中中生历时10年研发成功的安罗替尼成功上市,适应症为非小细胞肺癌,后续又增加了软组织肉瘤和小细胞肺癌。2019年以来,中生在报表中并未披露安罗替尼的销售额,但根据其他品种的销售额进行推算,其全年销售额有可能达到30亿元。此外,中生目前有15个临床研发管线,包括安罗替尼的多个新适应症、PD-1、PD-L1、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贝伐单抗、仑伐替尼等。

四、疑点:研发后劲不足、管理层热衷资本运作、泰德面临辅助用药控制压力

安罗替尼的成功掩盖了后续研发质量不高的问题。中生目前的研发管线主要以生物类似物和仿制药为主,而几大生物类似物管线从进度上看基本无法进入前三,差异化方面只有其从康方生物收购的PD-1具有一定的优势(50%权益),中生实际处于研发后劲不足的尴尬处境中。此外,生物类似物市场已成为红海。例如之前贝伐单抗的年治疗费用约14万/年,2017年进入医保后降至4.2万,齐鲁产品上市后又降至3万;又如之前利妥昔单抗的年治疗费用约14万/年,2017年进入医保后降至7万,复宏汉霖上市后定价5.7万,后又在贵州省降至4.9万;再如阿达木单抗原治疗费用约8万/年,百奥泰上市后降至3.4万。曲妥珠单抗原治疗费用约15万/年,2017年进入医药也仅降至14万左右,这是因为国产生物类似物还未上市,一旦上市,大降价将不可避免。

管理层热衷资本运作。中国生物制药的实际控制人为泰国谢氏家族,近10年来,公司先后进军医院、保险等领域,还曾一度意欲将泰德和正大天晴分拆上市,因此管理层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泰德面临辅助用药监控压力。泰德主打的前列地尔注射液适应症广泛,包括慢性动脉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引起的四肢溃疡、微小血管循环障碍引起的四肢静息疼痛、心脑血管微循环障碍、脏器移植术后抗栓治疗、动脉导管依赖性先天性心脏病等,已经纳入多个省份的辅助用药监控目录,有业绩下滑风险。

五、估值:仿制药1020亿+创新研发管线140亿=1200亿

仿制药估值:1020亿。由于安罗替尼销售额在中生的整体营收中占比较小,因此将中生存量业务全部按仿制药企业进行粗略估算。2019年上半年中生净利润16.7亿,全年预计34亿。全球仿制药企的估值介于5-30倍之间,中枢20倍,由于中生为国内仿制药龙头,存在行业集中度提升进而扩大市占率的预期,给予30倍估值。则中生仿制药估值=净利润*估值=34亿*30倍=1020亿。

研发管线估值:140亿。以DCF模型估值,范围是中生现有进入临床3期的管线,折现时间范围是未来10年,给予3年销售爬坡时限,折算NPV140亿元。

仿制药1020亿+研发管线140亿=1160亿。而当前中生的市值1407亿港币,折合人民币1264亿人民币,两者基本相当(纯属巧合)。

全部讨论

2020-12-04 15:47

您分析中生的现存价值非常透彻,但是后续的商业化运作研发并没有考虑进去,从中生的发展轨迹看,中生属于一个优秀的综合体公司。后续通过展开商业合作的方式弥补创新短板的战略可能带来新的增长点,需要持续关注。

2020-01-17 20:21

防制创新估值本末倒置

2020-01-03 18:56

从来没有见过一篇对中生分析如此透彻的文章,给你点赞(。ò ∀ ó。)!

2019-12-30 11:18

泰德是老板娘的公司,本就是一家子

2019-12-30 10:52

研发管线算少了

2019-12-29 20:38

中国市场这么大,5千亿市值以上的药企总是会出几家的。万亿市值的药企,1-2家也不会嫌多。
中生肯定属于属于这个范畴了。目前估值是差不多匹配今天业绩的。

2019-12-29 20:07

呼吸领域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