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医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3回复:34喜欢:15

2021年8月19日,恒瑞医药发布中报: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10.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13.96%。

其中Q2的业绩令人失望:Q2营收+10.15%,净利润-13.03%扣非净利润-8.56%

许久没听见恒瑞单季有过负增长了。


恒瑞,曾代表着信仰,被股民称之为药茅。

无论是研发管线还是现有产品线,恒瑞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遥遥领先。无论是报产+上市新药数量,还是新药研发管线的深度,广度,速度,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与恒瑞匹敌

同时,恒瑞非常有危机意识,目前每一个上市的新药,都是十几年前布局的,可以说,恒瑞在每一步上,都是领先的

据2020年年报显示,恒瑞拥有销售人员17138人,销售团队覆盖全国。

无论是研发实力,还是销售能力,恒瑞都是国内top级别。

中国版的辉瑞,罗氏会花落谁家?恒瑞或许是投资者心中的首选答案。

但强如恒瑞也陷入经营困境,并且恒瑞面临的困难,似乎没那么容易解决。



恒瑞的困境


恒瑞中报显示:

创新药实现创新药实现销售收入52.07亿元,同比增长43.80%,占整体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9.15%

2020年11月开始执行的第三批集采涉及的6个药品,报告期内销售收入环比下滑57%


所以,恒瑞中报差的原因,总结下来就是:创新药的收入增长被仿制药的集采降价蚕食了

乍一看,虽然中报表现差,但创新药销售收入已接近40%,这是一个很积极的现象。

并且恒瑞也在努力国际化:国际多中心临床项目已达到23个,已投入研发费用25.81亿,比去年同期增长38.38%

所以,理论上讲,恒瑞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导致难以兼顾短期财报表现,半年报的差强人意似乎应该被原谅。


但是,仿制药被集采与出海困难只是中报炸雷的表面原因,更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创新能力

2.国际化

3.公司治理


1.创新能力

这个创新能力,主要指的是要具备持续研发大品种的First in Class/Best in Class药物的能力

倒不是说恒瑞的创新能力不行,相反,恒瑞的创新能力在国内还是很强的。

但这显然不够。

要想出海顺利,没有Best in class或者First in class的水平,就很难license out,很难在海外谈判桌上卖个好价钱。

恒瑞目前采取的策略是Fast Follow,即先看海外制药巨头在某款新药研发的临床一二期是否成功,如果成功,则紧跟研发。

这种策略好处是能以较高的成功率研发出新药,但坏处是做出来的可能只是me-better甚至是me-worse。

例如恒瑞的核心PD-1在医院的评价就很低,原因是副作用较大。

如果仅靠这种me-better甚至me-worse去海外市场厮杀,想要获得满意的出海成绩,很难。

不过,Fast Follow恒瑞来说,已是最佳策略。

毕竟国外制药巨头的研发投入,动辄50~100亿美元,而恒瑞只有8~9亿美元。在这种形势下,指望恒瑞逆袭海外制药巨头,直接做出Best in class/First in class,是不现实的。

确实很无奈。

这就导致恒瑞短期内的看点仍是国内市场,出海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2.国际化

我曾在(链接)提到过药企国际化的意义。

恒瑞只有出海,才能打开市值天花板。

中国的市场虽大,但由于医保是全球最大的单一买方,非常强势,导致国内药企虽然能赚钱,但很难获得超额收益

不仅恒瑞,对其他志存高远的药企来说,出海都是必经之路。

但是,这里谈的国际化,还不仅是药品出海的问题。还体现在研发体系股权结构上。


研发体系

恒瑞之前的研发体系主要是in house,即谨慎BD,自力更生,研发体系相对封闭,甚至新药研发的各个环节都是亲力亲为,没有外包给CXO。

在之前,这些其实算是加分项,因为谨慎BD意味着对股东负责,自力更生意味着拥有不俗的研发实力,没有外包给CXO意味着自己掌控着新药研发的进度。

但如今,研发体系的封闭,导致恒瑞缺乏重磅国际合作,相比一些新生biotech,其实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恒瑞也深知这点,于是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在BD上不再保守。

据中报显示,报告期内海外研发支出共计6.43亿元,海外研发团队共计136人,其中美国团队95人,欧洲团队31人。海外团队主要成员均是来自罗氏、诺华、辉瑞以及默克等知名药企的中高层人才,拥有丰富的全球化研发经验

但是,对恒瑞来说,这仅仅是开始。想要打破原有封闭的研发体系,仍需要时间的沉淀。


股权结构

这点非常容易被忽视,但却非常重要。

恒瑞的股权架构完全没有外部重要股东因此缺乏国际助力

而在这点上,以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为首的新生biotech,都有重要外部股东加持。

拥有重要的外部股东,意味着能更好的为公司国际化赋能,能更好的引进具有国际化经验和背景的团队,能更好的推进国际化进程。

恒瑞之所以在国际化道路上走的十分踉跄,缺乏重要的外部股东,或许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3.公司治理

近期,恒瑞疯狂裁员被投资者们津津乐道。


从网友挂出来的朋友圈更是可以窥探恒瑞这波裁员的力度:


恒瑞,坐拥上万员工,一个完善的人事制度尤为重要。

而这次的裁员风波,侧面反应出了恒瑞人事制度的混乱


不仅如此,恒瑞公司治理层面上的问题,还体现在销售上。

众所周知,恒瑞的药品销售过程,从来都不是那么合规

曾经的行贿门,一度把恒瑞推上风口浪尖。


而在最近的安徽器械集采中,省纪委专门强调:要把销售中的灰色流通部分挤出。

面对监管的日益趋严,通过销售不合规做大的恒瑞,将面临巨大考验。

尽管恒瑞拥有庞大的销售团队,狼性的销售文化,国内最高的销售费用,但其实人效并不高,按PD-1的销售额和人效,信达已经不亚于恒瑞了。

所以,公司治理上存在的问题,将进一步制约恒瑞的发展。


恒瑞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


客观来讲,投资者能看到的困境,恒瑞高管会看不到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恒瑞也在壮士断腕,积极求变。可以说,恒瑞即使遇到了困难,其在业内也是非常优秀的。


只是,我认为恒瑞很难再回到过去的统治地位了


恒瑞想要走出困境,必须要在创新研发,人才引进,股权结构,公司治理,销售合规上做最根本的改变,这无异于基因重组,脱胎换骨。

即使最后能走出困境,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比恒瑞,百济,信达等新生biotech公司,它们即使遇到困难,包袱也会比恒瑞小的多。


并且,创新药的外部环境,也在发生着剧烈变化。


在港股18A和科创板以前,创新药企要挑战传统巨头几乎不可能,除非能像百济神州拿到高瓴资本这样的金主。

但港股18A和科创板开通后,不赚钱的药企也能轻易融资搞管线,研新药。

这导致biotech层出不穷,每年在港股和科创板上市的创新药公司不少于50家。

也就是说,创新药的研发能力已经开始过剩

尽管恒瑞高瞻远瞩,提前布局了诸多管线,但如今看来,也只是为求生存的标配,不再具备稀缺性

尽管恒瑞的管线大而全,不断上市的新药可以为恒瑞提供源源不断的利润。但每种新药都有诸多竞品,竞争格局变差,面对强势的医保,内卷已不可避免。

时代变了。


总结


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如今的恒瑞,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恒瑞除了要修炼自己的内功,还要面对融钱不手软的biotech的围剿,确实挺难的。

要想成为国内创新药大哥,除了创新药占比要提升上去,还要有能拿得出手的license out来证明自己。

但这两项,都是需要时间去慢慢沉淀。

不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希望恒瑞越来越好,但属于它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


创新药赛道是长青赛道,但创新药公司却具备周期性。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想要找到景气周期阶段性向上的药企,潜在的Best in class/First in class的药物,难度非常大。

但是,通过投资CXO产业链去分享创新药赛道的成长,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失为一条捷径。

 $恒瑞医药(SH600276)$   $药明康德(SH603259)$    $康龙化成(SZ300759)$  

全部讨论

业绩一直涨,岂不是到太空?

2021-08-27 22:55

文章写的不错👍

2021-08-28 21:50

恒瑞碰到的问题并不是下跌之后才出现,我认为就是涨高了,回调而已!如果恒瑞不行了,敢问中国哪个药企行?

2021-08-28 19:43

创新药的周期很长,所以哪怕是新兴的药企也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才经费才有可能有收获。恒瑞已经先行好几步了,起码起跑线已经比别人领先了好几米,长期来看还是看好的。

2021-08-28 17:46

恒瑞营收还是绝对霸主,而且还是增长的,想担心等营收负增长再来吧

2021-08-28 11:24

如果引入大量的资本,可能会影响公司治理吧,这就好比华为为什么不上市了

2021-08-28 09:59

你觉得药企应该如何做推广?处方药国内是不能做广告的。

2021-08-28 08:25

廉颇老矣

恒瑞还是偏保守,多年来不融资,依靠带金销售路线受阻,五年后,行业地位肯定被两三家以上企业超越!

2021-08-28 07:53

如果恒瑞都不行,还有哪个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