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2回复:43喜欢:0
未来生猪行业是否会是这种情况:由于大型养殖集团出栏占比目前已达到较高的比例,而大型养殖集团多为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较强,所以低猪价去产能的效果相较以前会大打折扣,从而导致猪价未来一段时期内将长期处于低位,直到各大型猪企停止扩张脚步?

就拿现阶段来说,正邦亏着钱还这么扩张,明年高呼出栏目标4000万头。也就是说,大家经常说的“亏本的买卖没人做”的道理在当下生猪养殖行业会不会被阶段性打破了?

量化来说,以前散户产能为主导的时候低猪价一定会去产能,并且效果会很明显,因为散养户融资能力弱,且船小好调头。我们把以前低价去产能的效果值量化为100。那在目前大型养殖集团出栏占比显著提升的当下,由于大型猪企融资能力强,有钱扛住低猪价,这种情况下低猪价去产能的效果能有多少?$牧原股份(SZ002714)$$正邦科技(SZ002157)$$新希望(SZ000876)$

全部讨论

2021-08-07 10:29

正邦明年的量,听听就好,这个公司随时会变。今年出栏量大,是步子扯的过大,无法短期刹车导致。随着猪价长期低迷,必定不会扩张太多。

2021-08-07 22:39

1,养殖业的产业集中度提升更容易淘汰高成本的落后产能
2,考虑这几年的通胀,以及人工,饲料,水,电等刚性成本,目前的猪价已经接近历史低部区域,向下的空间非常有限
3,行业低迷时,逆向扩大产能将来寻求反转,这个需要有一个行业集中度的前提,养殖业今后的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

2021-08-07 22:17

头部养猪企业疯狂扩张,生猪产能将面临过剩,明年肉价跌到4-5块钱都是完全可能的。

2021-08-07 12:00

逆向思维看,产业集中度提升是不是好事呢?会因为集中度提升消灭猪周期嘛?

在国家的干预下,生猪养殖已经变成了一场拉锯战,猪价连续暴跌的情况下,管理部门不但不要求缩减产能,还要出补贴保证能繁,保证自给率,那这一时半会就不会有人愿意退出产能,养殖户硬扛,大企业硬扛,这种情况下,之前产能扩张的那部分肯定是没法投入使用了,这部分几年内不使用就变成垃圾资产,然而这部分是通过借债或者抵押进行扩张的,必须还本换利息,所以目前的绝大部分猪肉企业已经是负资产了,只是还没有进行计提,可以肯定的是,第一批倒下的是中等规模的散养户,这部分的贷款我估计银行只有计提了,但是要新贷款除非关系硬基本不可能了,然后熬半年才是散养户的噩梦,至于现在几大企业加起来不到4000亿的市值来说,推倒重来也不是不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危险的反而是牧原股份,因为扩张最厉害,资金链最紧张,其次是正邦和温氏,最后是新希望,因为这家最先认怂,应该开始缩减出栏规模了,但是不死也要扒一层皮,高达上百亿的计提是少不了,其他食品,饲料勉强能活下来,对于牧原来说,最麻烦的是抵押,如果存货计提,母猪计提,猪舍计提,那就是上百亿的规模,导致估计剧烈下滑,从而使得股权质押爆仓,连锁反应,总之,这个时候认怂可能是最好的办法,毕竟对手都是不怕死的,这次猪肉大战的规模由于国家的介入,可能会持续到明年年中才会有被动的产能缩减,这次就是一场屠杀也不为过

2021-08-07 10:05

经营企业和股市又不一样,养猪企业是看一个周期的平均价格和平均成本,有的赚就可以,而不是看这一年两年。

2021-08-07 09:48

融资能力强,那也要有利可图啊!如果猪价长期处于低位,猪企还有能力继续融资亏损?银行还敢继续放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