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套路与收益背后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96回复:98喜欢:163

 $万方知存价值共享(P000717)$    #私募滚雪球#  

有时候无聊会去翻看一些私募产品的点评,包括但不限于雪球和排排网。特别是有朋友聊起某个人或者某个产品的时候。有很多观察挺有意思的,随便在此说说,权且当做八卦,当不得真,请勿对号入座。

关于套路

私募这个事情,一小撮人当做事业,大部分人都当做生意。既然是生意,就有生意的搞法。比如以下几个套路。

套路一、有一些公司咋看起来产品收益很好。但实际上它们只公布了几个产品,背后可能发了几十到上百个。一个月发几个或者按照排队的顺序隔着一定天数发一个,总会有一些产品跑出来。然后宣传的时候就可以宣传这些产品。而客户想买,可以,至于收益,看天了。

套路二、重仓all in一只或者杠杆一只。赌一把。同样的是一个产品对应一个票,发一堆产品对应一堆票,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发。成功了之后,拿出来好的宣传,之后同上。如果你看到一个产品走势是一把上去,然后后面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突破前高的,可能就有不小概率这么赌。

套路三、日内T加蓝筹做个产品,规模只能有几百万。配大蓝筹加上日内T是不少私募过去几年赚钱的方法。规模小可以靠交易做到极高的收益。但不能做大。所以有人就搞这样的产品来宣传,然后客户想买,对不起,只能买其他产品。至于某些量化产品也是类似的逻辑。

这几个算是相对典型的套路。有知道的大家可以补充。更加天雷滚滚的是,玩这些套路的很多还是高水位法一个季度提成一次,甚至是更多次提成。这样的后果是,无论产品净值多漂亮,可能客户根本都赚不到钱。所以看到一年提成超过一次的就要多想想了。

收益背后

很多时候大家都没办法明白收益背后承担的是什么。特别是玩集中模式的。重仓一只股,成功还是失败,真的能说是实力还是运气吗,我看很难。把买和卖看成一次完整的交易样本。次数越多,样本越多,至少在统计学上相对可信度越高。

更多人的收益依赖于风格。比如基金经理只熟悉某个行业,这个行业没机会的时候,收益就完全不行了。能力圈其实是个可怕的概念,它不应该是用来界定行业的,而是用来界定学习能力。但很多人其实就是被用来界定了行业,能力圈变成了某个行业的研究能力,比如公用事业。你只在这个行业有能力,那就大麻烦了。如果能力圈真的是代表了行业研究力的话,那么只懂一个或者两个行业的人遇到行业整体没机会又发了产品怎么办?

一个比较遗憾的情况是,明明有些在某些行业研究能力很好基金经理,因为行业整体没机会,产品走得不太好,结果要被大众和一些明显是傻子的人比较。作为旁人,看到都心有戚戚然。

看到很多人会说“懂”某个公司,“懂”某个行业。听到这样的话我都觉得很恐怖。作为二级市场投资者,多牛逼也只是半个内行而已。何况大部分根本没有资源去做到“半懂”的程度。动不动说这个收益背后是因为懂某个企业,我觉得挺可怕的。如果觉得因为懂就一起陪着等几年,那如果几年后发现其实不懂呢?如果是发现后硬着头皮继续说自己懂呢?在多牛逼的人身上都犯过错,如果如果因为觉得他懂而去一起赌,那么还是先回过头想想自己的傻瓜之处,毕竟没在这里也会在他处被收割的。等待是要有期限的,这个很重要。

那天看到一句很正确的话,说是积少成多,很多企业的小变化,累积了二十年就变成了大变化。这句话没错。但是看个二十年的前瞻能力有几个人有。那七十年后不是变化更大了,但七十年后我们都死了。归根结底还是关于“懂”的问题,说“懂”很大可能忽略了概率这个因素。

很多收益背后挺可怕的。赚到是什么不知道还是小事,承担的风险和代价是什么不知道才是大事。自己做投资,很多问题都是提前想明白,不然太麻烦了。

全部讨论

2020-07-17 23:50

梁大湿头牌的排排网数据,每分红一次提成一次。

2020-07-18 08:59

大金链子的基金收益最高的不让买的,就是招牌,吸引人的门面,再发其它的都是服务于招牌的,收益根本跑不过招牌

我早已知道这些套路所以对买私募很谨慎,其中一点就是,压注少数几家公司加上杠杆,这两件事我自己不做,其实就是牺牲收益换取安全和安心,然后我付钱找个人替我做,我这不是有病?

至于懂公司和懂行业我一直强调,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贴近客观事实的说法叫逻辑自洽。

2020-07-18 06:50

与人钱赌乐,独自赌乐,孰乐?

个人投资是半个赌博,半个学习思考过程,赚钱和娱乐两不误,人生才快乐 。不动脑子纯粹为赚钱而投资,和碌碌无为的在信息茧房里受人操纵思想的zombie 差不多。

2020-07-18 08:38

港股通里面买一些市值不大、交易量稀少的股票,需要的时候拉一拉可以操纵股价提升净值,可以玩杠杆的花头更多,把业绩提成先拿好。当年私募冠军叶飞的倚天投资也玩砸了,具体原因不明。网页链接

2020-07-17 23:35

风格型基金经理很多,只熟悉某一个行业,刚好碰巧这个行业遇到了风口期,买该行业下的数只股票都能赚到不同程度的钱,然后过上了几年非常残暴的业绩,风口期一过,立刻显出原形,极少聪明的人能反应过来这是风口的钱,归属真正深度研究赚的钱其实较少。做得上大规模的机构很少是风格型选手,或者说不是深度研究员选手,而是真正的投资经理级别。

2020-07-17 23:46

这个世界不可能有人能真懂,最近刚看的一个故事: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曾经认为世界不可能出现不可知论,只要在数学体系里构建完成公理,即可解释一切,并认为“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但后面立马被哥德尔打脸。。即使自洽的逻辑体系也不能被证明或证伪。

2020-07-17 23:12

看得我背后一凉。
但又心生一计。有朝一日我也发私募的话,我就说,本人没啥能力圈,就是运气特别好

2020-07-17 23:03

一切都敌不过时间

2020-07-17 23:06

不知道是不是套路,但是高水位法一个季度提成一次的私募手上有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