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大模型成为所有车企瞄准的“爆点”!时隔四年的北京车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4北京车展可能是第一次几乎看不到燃油新车发布的车展,2024年4月刚结束的北京车展,被外界媒体冠以“可能是有史以来关注度最高”的一届。距离上一次车展已有四年之久,这四年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9月的北京车展,当时最积极推出新产品的是韩系品牌,北京现代带来了途胜L和伊兰特、起亚带来了嘉华,都是很不错的产品。然而,四年以后它们的局面并没有什么起色。而那时候还在参展的广汽三菱、标致雪铁龙、广汽菲克等等已经在四年后不见了踪影——里面有两家都已经注销了,工厂也都卖回给了广汽。另外在当时就不看好的高合,四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发展到巅峰再到资金链断裂的全过程。

图 | 新浪微博

四年后再见,车企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拜会友商的雷军,到爬上车顶的周鸿祎;从现场上起物理课的张朝阳,再到坐地铁参展的王传福,一众车企老板在媒体镜头和达人直播的聚光灯下,把这场拥有1500多家参展企业、278款新能源车型、163场新闻发布会的盛宴氛围推向至高潮。与此同时,北京车展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势能与热度讨论。从挤满聚光灯的品牌发布会,到博主们扎堆直播的展台,再到车企高管坐在镜头前为新车发布造势。新内容、新技术叠加新玩法,催生出内容传播端的一轮革命。北京车展以“新时代 新汽车”为主题,“新”的概念从参展车企阵容上就可见一斑。华为鸿蒙、小米汽车两大新品牌高调亮相,理想、阿维塔、深蓝、智己、昊铂、iCAR、极氪、创维等多家新能源汽车品牌将首次登陆北京车展,上演新能源领域的“神仙打架”。

根据《2024全球独角兽榜》,21家国企孵化的独角兽上榜,全部来自中国,以总部广州的的新能源汽车广汽埃安为首,价值1000亿元人民币,其次是总部武汉,由东风汽车所打造的新能源汽车岚图,价值305亿元人民币。

造车新势力“小米”和“华为”

雷军曾将小米造车计划称为“小米历史上最重大的决定”,对其本人而言,这也是“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雷军坦言对造车一度非常纠结:“造车还是不造车是个问题,我白天能想出有一百个理由做,但晚上又想出一百个理由不做”。这种纠结背后,小米面对的局面是:手握大量现金,但手机主业增长乏力。一方面,小米来自智能手机的收入在 2022 年占总收入的 6 成,但这份主业已经进入一个稳定期,也可以称瓶颈期,来自智能手机分部的进账在 2021 年到达顶峰后,呈现下降局势。

图 | 小米汽车 图片来源:懂车帝

另一方面,小米账面上持有大量现金资源,在 2020 年小米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有 548 亿元之多。雷军表示:“说实话我们亏得起,我们有这么多现金储备,不认真打一仗,愧对米粉支持。”因此,小米亟需一个能再次扛起大旗的主业。汽车行业正在向智能化和电动化转型,智能汽车有望成为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个普及智能终端。

北京国际车展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成为当之无愧的流量包。一边是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向小米汽车SU7所处的W2展馆;另一边是雷军成为移动的流量包,所到之处,人头攒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也在业绩会和北京车展媒体日首日,对外宣布其造车的最新成绩:截至4月20日,小米SU7锁单量超7万辆,2024全年交付目标超10万辆。目前,小米汽车正在全力扩充产能。根据《2023胡润世界500强》,华为以5720亿市值,位列第160位。小米则以2910亿,位列第271位。

另一边,华为汽车BU董事长余承东宣布,1月1日至4月22日,问界全系累计销量达到10.5万辆,成为新势力第一。两家实体科技公司的“造车运动”,可谓来势汹汹,当仁不让;这两股势力,也将造车这道门槛,显著拔高。有再想入局者,得掂量掂量是否玩儿得起了。2023年,华为公司营收7042亿元,净利润870亿元;同期,小米集团营收2710亿元,净利润193亿元。两家公司一年营收之和,接近1万亿量级,净利润之和超过1000亿元。2024年,数据大概率会只增不减。

如果说出身于互联网、信息通信行业的蔚来小鹏理想零跑等造车新势力为汽车产业带来了全新的产品定义、用户思维和商业模式,华为高阶智驾与鸿蒙座舱的赋能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智能化加速普及,那么,小米带来的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生态链与汽车生态链的融合,正推动汽车产业跨行业融合迈入新阶段。

智能化、大模型成为所有车企瞄准的“爆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据北京国际车展官方介绍,本届车展全球首发车117台(其中跨国公司全球首发车30台)、概念车41台,新能源车278台。这其中30台跨国公司全球首发车与87台中国品牌首发车之间的对比,凸显了这3年半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变化和特点。能够汇聚如此多骄人的成绩,确实让这次的北京车展与往届车展在看点上有了本质变化,否则高层领导们不会在百忙之中亲临现场观摩指导工作。中国本土产品的强势崛起,是本次北京车展的最大亮点。这次不仅仅是新能源车吸引了绝大多数的聚光灯,汽车飞行器、电动架构底盘、座舱交互系统体验以及Tier1、Tier2配套企业同样汇聚了观众的驻足与目光。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

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外资品牌“全面触电”,发力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各技术路线。车企开启了电动化升级,从过去对续航里程“够用”的追求,转向打造“好用”的新能源汽车,如800V超快充架构的广泛搭载,使得充电时长进一步压缩至10-15分钟,增程式技术方案在更多主流车型上搭载。“全面触电”的背后是市场需求的转变,中国乘用车市场电动化渗透率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令人咋舌”的提升,燃油车在中国新车市场正式成为“少数派”。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在4月1日-14日统计期内,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占比正式突破了50%。正如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地平线2024智驾科技产品发布会上所言,汽车业变革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如果说上半场看电池,下半场则看芯片,文远知行,小马智行,芯驰及东软睿驰等都是独角兽企业中汽车行业的代表。文远知行是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根据《2024全球独角兽榜》,文远之行以355亿人民币估值,排名第157位,在独角兽榜单中不难发现,很多智能化汽车产业正在崛起。

与其在国内市场“血拼”不如出海,是许多新能源品牌共同选择的一条出路,这一点在本届车展上也很明显。由于中国新能源车行业的供应链效率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产品出口到海外之后在当地市场往往也会拥有较高的性价比优势。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120万辆,同比增长近八成。与其在国内“卷”,有时候出海能卖得更香。这次包括上汽、长城、岚图等都重点讲了出海规划,其中主打高端新能源车的岚图提出的目标最为明确,包括2026年要做到欧洲国家全覆盖,2030年要在海外累计销售50万辆,这意味着出海将逐步成为其主战场。

外资车企加速拥抱中国技术

这次在北京车展进行全球首秀的新车型不仅数量多而且份量十足,最有代表性的之一要数奔驰的纯电“大 G”了,去年上海车展奔驰带来了 EQG 概念车中国首秀,而这次最终亮相的车型延续了“方盒子”造型,也保留了发动机盖上的梯形转向灯和机械式门锁,不过命名方式放弃了“EQ”打头,而直接进入“G”序列。虚拟助理、沉浸式导航、覆盖城市和高速的全场景L2级高阶智能驾驶等。本届车展,梅赛德斯—奔驰CLA级概念车搭载了全新的操作系统。据悉,该操作系统由奔驰中国研发团队与全球研发中心紧密协作开发。其中,中国研发团队主导开发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功能,可更好满足中国客户需求。

MINI 还在继续推动电动化进程,北京车展前宝马集团在北京全球首发了全新电动 MINI Aceman,它也成为 MINI 今年北京车展展台上的明星之一。MINI Aceman 融合了经典 MINI 元素和电气化后的设计语言,它的轮廓有 MINI Countryman 的影子,同时有半隐藏式车门把手和重新演绎的米字旗尾灯等细节。作为一款 5 座车,它有 4076 x 1754 x 1515 毫米尺寸,轴距 2606 毫米,同时它提供了全景天窗,300 升行李厢在放倒后座后能增加到 1005 升。

图 | MINI Aceman 图片来源:新浪汽车

大众汽车的布局则更为深入。投资10亿欧元在合肥成立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4亿欧元与中国智能芯片企业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投资约7亿欧元收购小鹏汽车4.99%股权,与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中科创达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大众汽车创新合作模式,快速搭建起覆盖智能电动汽车整车、架构、芯片与操作系统、充换电设施、动力电池、工业设计、智能网联等全产业链本土化研发生产能力。

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如今的车市很有点当年智能手机刚风靡时“千机大战”的感觉。新的产品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厂家都瞅准了这块蛋糕,但最后真正的赢家只有极少数。随着软硬件供应链逐渐成熟,这场战争拼的将不再是配置本身,而是市场洞察和营销手法。既能满足用户潜藏的新需求,又最能占据用户心智的品牌,才能活下来。

资料来源:网弘谈车、第一财经、驾仕派

❖ END ❖

往期推荐

微短剧掀起流量狂潮,强势收割竟成热门赛道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大降价,市场风云变幻热辣滚烫

手握1800亿美元,巴菲特2024年股东大会畅谈苹果、AI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