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市场核心担忧:对于车企而言,一体压铸究竟能否实现降本?若车型不走量/产能利用率低还能降本多少?对于外包模式下第三方供应商而言,一体压铸究竟能否盈利?以上问题决定了标的未来的空间与增速。
1、我们基于不同产能利用率的情形做降本讨论。结论是:当产能利用率从100%下降到50%时,一体压铸经济性减弱,但仍较全铝焊接具备成本优势;从供应商角度而言,若产能利用率为100%时毛利率为25%,则产能利用率下降至50%时毛利率约13%,但外包模式下供应商优势在于,通用设备仍可承接其他项目提高产能利用率,这里考虑5万或为单一项目(最差情况下)的盈亏平衡点。
核心假设如下:①车型量纲:年产10万辆,5年生命周期,对应50万辆。②一体压铸资本开支:假设设备(压铸岛1亿元),模具(0.8亿元),厂房(0.2亿元)等合计投资额在2亿元,其中设备厂房按10年折旧,模具按50万辆对应需要6-7套计算。③参考某量产车型一体压铸后底板成本约2000元,作为产能利用率100%下的锚。
当产能利用率为50%时(年产5万辆),则单件折旧摊销成本由300元+上升至600元+,整体综合成本从满产下的2000元上升约5%至2300元+,较全铝焊接(约2500元)仍具备经济性。此外,综合考虑轻量化带来的电池成本节约、以及整车设计简化生产效率的提升等带来的隐性成本下降,降本效果更加明确。
若车企将一体压铸外包给第三方供应商制造,满产状态下成本2000元,供应商售价2500元,毛利率25%,则产能利用率下降至50%时,毛利率下降至约13%,年产5万套为单一项目的盈亏平衡点。但现实情况是,第三方供应商除模具等专用设备外,压铸机、辅助设备等通用设备仍可为其他项目可用,会尽可能提高产能利用率,以实现更高盈利。
2、其次看空间,一体压铸品类延伸的逻辑在于:逐步向更高强度的承载受力件、结构件、安全件延伸。替代传统工艺的先后顺序按照从易到难依次为后底板、前机舱、中底板,特斯拉已将前两者量产,并计划在未来将电池和车身一体化(CTC)。三件产品ASP分别约2500、2500、3000元以上,对应的压铸机吨位分别为6000吨、6000-8000吨、8000吨以上。预计25年新能源车销量1250万辆,三件产品的渗透率分别为30%、20%和10%,则市场空间接近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