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无为投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2年的行情,对于主观多头和量化多头来说,虽然不如2021年那样的冰火两重天,但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眼看着量化多头类产品陆陆续续开始盈利,主观多头在11月也开始了大反弹,不过距离正收益,还有一定的的差距。

不过对于获得正收益的量化多头来说,表现出色,也未必是好事,因为一般的投资人往往优先赎回的表现最好的投资,而亏损的投资往往不舍得赎回,宁愿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要等翻本,像极了赌桌上的赌鬼。所以,量化这一年下来,估计整个行业减少了有1000亿左右的规模。

规模的小幅减少,对于量化行业其实不是坏事,2021年凭借小票的一轮春风,量化行业再次实现了规模上的快速增长,涌现了一批年内规模翻了好几倍从而跨入百亿私募门槛的量化管理人。

但是规模的短期快速扩张,也带来了压力,2021.9-2021.10期间的超额回撤,从2021.9月到2022.4月,长达8个月内,统计了15家百亿量化私募500指增累计超额收益的数据,平均值是:0.8%,其中有4家(基本都是规模超过300亿的管理人)超额超过6%,7家是负超额(大部分是2021年规模大幅扩张的管理人)。

8个月,不算短了,足够量化机构对策略进行优化和调整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5月之后的小票反弹过程中,量化超额迎来了今年的黄金期(5-8月期间,绝对超额少于8%的管理人,算是垫底的存在)。

所以,最终我们发现:

1、今年这种市场大跌的环境下,今年超额收益居然好于行情上涨的2021年。

2、同时,百亿管理人里面,300亿以上管理规模的管理人表现更加出色。

以上两个结论,和大部分人的直观感受是相反的,这也是最近很多人的疑问。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白量化的超额好坏和什么有关?

第一,肯定是上涨的市场环境

alpha和beta是正相关的,相关性大概在0.2-0.3左右,

所以,大家的认知里面是:今年跌怎么多,超额应该不好做才对。

是的,今年市场累计下跌15%左右,但是上涨的天数其实没有比2021年少多少,以全A数据为例,2021年上涨天数占比57%,今年是50.4%,今年上涨天数多于下跌天数,这个是不是很意外?

另外,今年平均8000亿的日成交量,对量化来说,够用了。

所以,从alpha的角度看,今年市场环境没有比去年差太多;

第二、市场的有效性

今年以来,据我观察,主观多头、量化和散户的交易占比,并没有明显变化,量化依然是20%,散户依然是50%-60%,主观机构占比20%-30%,市场有效性并没有明显变化。

所以,剔除影响超额的两个市场原因之后,就剩下最后一个影响因素:规模边际变化和投研能力提升的平衡问题

这个和普遍关心的管理规模有关。

规模上涨,会造成超额获取的压力,业内一般认为规模翻倍,超额少3%;换句话说,也就是如果投研能力提升3个点的超额,管理规模就能翻倍。

两者是动态平衡的,规模上涨速度超过投研提升的速度,那么超额就会下降;反之,规模不变,投研能力提高,自然超额也会提高。

所以2022年,量化行业在规模没有变化,甚至还有所缩小的情况下,超额收益更高了,主要还是得益于投研能力的持续上涨。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规模上涨看的是速度,也就是边际变化,不是绝对值。

举个例子,A管理人是50亿,B管理人是500亿,新增50亿对两个管理人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A管理人来说,边际变化是50/50=100%,对于B管理人来说,边际变化是50/500=10%,差了10倍,所以新增50亿,对A管理人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而对于B管理人来说,影响很小。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规模大的管理人远少于规模小的管理人,毕竟投研能力的天花板不是那么好突破的,很多小管理人看上去规模小,但是业绩也很一般,主要还是投研能力不行,规模压力是小,但是自身的马力不足;

OK,当我们知道这个逻辑之后,我们可以对2023年的量化表现做一个预期:

1、由于不利于市场的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边际向好,所以明年市场要比今年强,市场上涨的天数有望提高;

2、由于2022年没有赚钱效应,2023年大概率不会有多大的市场结构改变,市场有效性的提高可能性也很低;

3、量化规模估计也不会有多大的提升,全年能有新增1000-2000亿就不错了,边际影响不超过20%,对超额的影响可以忽略;如果考虑2023年量化投研能力的自然提升,这点也可能是正向贡献;

所以,我们大概率可以预期,2023年的超额是好于2022年的,尤其是2021至今规模没有增长甚至有减少的管理人。

在市场向好,超额能更高的2023年,量化多头产品也许这个是未来几年中,多头回报最好的一年。(以上分享来自明汯的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