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买金融股所谓“价投”的到底知不知道自己买的啥?

发布于: 雪球转发:295回复:514喜欢:609

被云蒙@云蒙 说写点有用的了,就简单写了点。

跟买金融股的投资者交流,总是很忐忑的,担心被骂成狗。你说他们不懂自己买的是啥,他们能把报表里各项内容一项项拆给你看,跟你讲是怎么回事儿;你说风险大,他们说低估值、高分红、安全性好不破产;你说中国金融业都是国有的,谁都吞不掉谁,没法通过市场集中度提升让优胜者收益,他们说金融是百业之母,金融业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壮大。确实,这些说的都对 ,都没毛病,但是从投资的角度,很多地方是有逻辑问题的,要是因为金融股所谓的低PE而盲目加杠杆,不一定啥时候会吃大亏的。

我为啥说好多买金融股的,不论是买银行的、买券商的、买保险的、还是买信托的,很多都不知道自己买的到底是啥呢?是因为他们真的不知道。

记得18年初的时候,还有人说安信信托盈利好,估值低,貌似不少人还去抄底了。结果呢?现在安信信托被银保监出具了《审慎监管强制措施决定书》。大概率以后的命运是被托管,然后破产重组。新股东入场,老股东的权益大幅缩水甚至清零。

很多人也都知道,花旗银行有段时间的最大股东是一个沙特王子。沙特王子为啥成了花旗最大股东呢?因为花旗银行在1990年前后快要破产的时候,需要补充资本金,满世界找不到钱,沙特王子注入资金,救活了花旗。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看银行股股价危机后一直上涨,跌下去也又涨回来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每次银行股重组或者补充资本金的时候,老股东的权益会大幅缩水,甚至会被清零。也就是说,你看到股价又涨回来了。但是跟你老股东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看看国内目前好多家在进行的银行重组,那些遇到麻烦的地方性银行,重组完了,股东股权比例大换血。你1000亿市值跌到100亿的时候,人家补充资本金进来的时候,老股东是要缩股的,可能是每10股缩减为1股。因此,即使市值再涨回1000亿,跟你老股东有关系吗?几乎完全无关。

接下来咱们就聊聊为啥好多人其实根本不懂金融股。

首先大家要了解金融股的本质,高杠杆生意。

下图是招商银行$招商银行(SH600036)$的资产负债表。

资产7.4万亿,负债6.7万亿,股权权益0.6万亿。6000亿的资产,干了70000亿的业务,也就是说1块钱的本金,干了10块钱的事儿,10倍杠杆。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资本充足率要8%以上,也就说资本金不能低于资产规模的8%。粗略一算,也就是10倍杠杆。

平安保险$中国平安(SH601318)$也是10倍的杠杆,3000亿左右的资本金,干了3万多亿的资产规模。信托公司和券商也是高杠杆,只不过以前信托和券商惹出过大麻烦,狗链子拴的比较紧,这些年杠杆率一直不算太高,跟海外同行比非常低。

金融行业,本质上是高杠杆加了大量负债的业务。高负债的业务,自带高风险,这个是常识,但炒金融股的视而不见。

咱们就以银行最常规的贷款业务为例。100亿的贷款,如果出10%的坏账,就把资本金亏光了。100亿的贷款,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出10%的坏账很难吗?非常轻松的啊,要是大家有渠道,找几个做对公业务的信贷经理或者金融市场部的从业人员,聊聊就知道了。就我知道的,有些股份制银行的分行和小城商行的分行,坏账率有冲到50%的,真实坏账,也就是有一半的贷款都是收不回来的。之所以没爆出来,那是有好多骚操作,比如借新还旧,维持着不爆雷;比如以极低利率贷款给一家好公司,好公司要付的代价是承担一部分垃圾公司的坏账,当然都是走体外。

最近爆雷的金融机构,安信信托就不说了,赖小民的华融也不说了。恒丰银行在被监管机构接管之前,业务风生水起;锦州银行也是年报难产,大家才知道出了大问题;那边大连银行的大股东都已经换完了,东方资产入主了。即使四大行,上市之前也技术性破产了,后来是那外汇储备出来注入资本金才救活的。

高杠杆的生意,自带高风险。尤其在经济下行周期,破产非常非常容易。而且就算不破产,只需要补充一次资本金,别的股东进来了,让老股东权益清零或者大幅缩股也是常规操作。投资金融股的,需要记住这个常识。

二、金融行业的操作手法,普通投资者到底懂几个?

金融行业发展到现在,非常复杂,复杂到什么程度呢?自己公司的人,看不懂隔壁部门的业务。也就是说,不要说你是民生银行的,你就懂行里的业务是干啥的;也不要说你是证券公司的,你就懂隔壁部门是咋赚钱的咋亏钱的。

咱们就随便讲几个。

第一个,代持。代持这种操作,不是金融行业内部的,可能听过的不多,一般都是听到的股权代持。金融资产也可以代持,前段时间一家证券公司把自己的净资产搞成负的了,网信证券。网信证券是倒掉的先锋系控股的。具体为啥倒闭的,监管现在还没有明确说法,但行业内认为是代持出了问题。代持是个什么东西呢?我张三想买1个亿的债券,但是因为监管的各种要求,我可能买不了。这时候,我会去市场上喊(小圈子里询问)谁愿意帮我代持一段时间,到时候我资产规模不超红线了我就买回来,这段时间不管这个债券涨跌,我都按8%利息付钱。金融机构之间,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违约,这种抽屉协议非常普遍。这时候李四觉得,我自己的资金成本是5%,代持有3% 的利差,那就会去干这个事儿。所以,李四就把张三指定的债券买了。所谓的违约,就是张三后来不承认这事儿了,说这就是你李四买的,跟我一毛钱关系没有。在债券登记机构,记录的就是张三买的债,结果债券违约了,李四账面1个亿的债跌到了3000万,就会净亏7000万。网信证券应该就是这么亏死的,到底里面有没有算计或者围猎,就不好说了。有兴趣的还可以百度一下国海证券萝卜章事件。

之前还在券商的时候,去隔壁固收部门交流。固收部门的大佬们很幽默的说,证券公司破产的话,一般都是我们这个部门搞死的。你没听错,他们自己说他们部门能把公司搞死。固收部门做债,可以加很高的杠杆,这些杠杆和玩法,不是内部人绝对想象不到的。要是高杠杆遇到违约,就会巨亏。券商炒股票,亏挺多的,但是没有几个因为炒股票亏死的,但国外好多金融机构,做固收亏死了。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时候,破产的雷曼兄弟、贝尔斯登之类的,是炒股吗?不是?是高杠杆买AAA、AA的固收产品了。这些高杠杆的操作,通过代持、通过嵌套,不要说普通投资者看不懂,就连监管有时候都看不懂。

前几年行业内流行一句话,“我们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了绕监管”。所有非金融行业还买金融股的,都要细品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第二个,出表。我手里有个资产,现在马上到了6月30号,12月31号这样的大限了,我不想让它在我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好,马上跟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同业勾兑,做笔出表业务就行了,在这个流程里,有买入的,有做通道的,有出资金的,看起来是一笔非常正经的交易,其实各家挣各家的钱。出表行付0.5%出表逃避监管,通道收0.1%赚通道费,买入行赚代持费,资金方赚资金利差,各得其所,其乐融融。所以,不要以为你们分析的表,你们看到的表,是真实的表。拿到的银行、券商、保险公司报表,都是内部反复调节好几次的表,都是反复计算有没有哪个业务不合规还没处理过的表。

为啥金融机构总是突然倒闭或者突然爆雷呢?是因为在他能腾挪的时候,他会想尽各种办法腾挪。要是表都开始恶化了, 那就是腾挪不动了,那就是造假都造不下去了。那就是要躺倒让监管机构处理后事了。这几年,市场上爆雷的,有一个,算一个,你们自己去查,哪个不是外人看起来还好好的,突然就躺倒了。

第三个,收益互换。收益互换简单的来说,就是两个机构把收益互相交换一下。怎么理解呢?比如,有人喜欢抄作业,看券商买了啥票。上市公司的十大股东里,某某大券商进去了,可能会有投资者认为,某某券商以往自营投资做的不错,我跟着买一些。但是且慢,你看到了券商自营持有某个股票,难道真的是它持有吗?这些持有的股票,完全有可能是客户持有的,他们只是跟客户做了一个收益互换而已。业务的实质是什么呢?某客户想买A公司股票,自己还想放杠杆,就可以跟券商签一个收益互换的协议,拿1个亿做保证金,让券商给买2个亿的A股票。协议可以约定,2个亿的股票涨跌跟券商没关系,券商拿2个亿帮买股票,到时候按2个亿的资金规模收利息;客户的1个亿作为保证金,如果股价跌了需要补保证金,否则会平仓,无论A股票涨跌,都是客户承担。通过这个操作,客户加了杠杆,隐瞒了自己的姓名,用券商的名义持有了上市公司股票;券商则通过自己的自营渠道,帮客户买了股票,赚了利息。这个操作里,券商一般会规定,合计持股不超过5%,实际自营和收益互换仓位合并计算的口径。超5%要举牌了,就得公告了,就得说明目的了。

你看到的券商的表,确实持有了A股票,A股票涨跌,跟券商有一毛钱关系吗?拿着这个跟它盈亏无关的报表去分析券商的投资思路或者盈亏情况,有没有一分钱的意义?

上面讲的这个收益互换案例,是收益互换的入门级操作,现在加杠杆的收益互换已经不让做了。但是海外抄底之类的,还是可以的。所以,有些上市公司的报表,你看到的是和券商的一笔合约,其实究竟买了啥如果上市公司不讲清楚你也是不清楚的。收益互换有N多种的业务模式和变形,利率互换,汇率互换等等。互换完了之后,你看到山根本不是山,你看到的海也不是海。

第四个,嵌套。资产管理业务,够高大上吧,很多人会说,资产管理很简单的业务啊,不就是替别人管钱嘛。但实质上,在金融业,资产管理业务是很容易“藏污纳垢”的。讲个最简单的操作,比如某农商行或者城商行,想买某个债券,但是按照监管要求不能买,无论是达到某类资产占比红线或者是监管就是不允许买。

怎么操作呢?不允许我城商行买,总有允许买的机构吧?基金公司能买的话,让基金公司设立一个资产管理计划,农商行或者城商行的资金认购基金公司的资管计划或者产品,基金公司去买,这样就成功的买到了农商行或者城商行想要的东西了。这是一层嵌套,能搞一层嵌套,难道不可以搞两层?中间再加一个机构就是了嘛。层层嵌套之后,要是能让你知道究竟买的是啥资产?资产管理部、同业部、金融市场部等部门老大会直接跪你门前承担算他们“输”了。

嵌套规模有多大呢?16年或者是17年吧,某证券行业排名靠前的券商,资产管理规模是1.7万亿左右,主动管理型规模是5000亿左右,剩下1.2万亿规模是“通道”业务。所谓通道业务,就是层层嵌套、就是各种腾挪,就是帮各类金融机构解决各种“问题”的。一家机构规模万亿,全市场那么多家机构呢。

三、买“高杠杆持有一堆内部人都搞不懂的资产”也算价值投资吗?

价值投资是个筐,啥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不同人的理解,也不一样。但我觉得我们起码还是可以有 一些共识的。

价值投资首先要保证风险相对可控,本金相对安全。在这一点上,金融股动辄三五倍甚至十倍的杠杆,安全性其实没那么好。为啥每次经济下行或者有危机迹象,市场都会一股脑的抛售高杠杆的股票呢?担心资金链断裂呗,担心资产质量恶化后迅速亏光本金呗。所以最近疫情影响的这一轮,金融股先跌为敬,不管以前涨不涨。企业破产了,个人违约了,到时候都会体现为金融类公司报里的亏损的。

价值投资除了安全,还有个共识是你自己得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吧。金融业的业务,复杂到自己公司的人都搞不清楚。这种不清楚,不是谦虚,不是因为有防火墙,是因为真的搞不太清楚。上面讲的代持、出表、收益互换、嵌套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水面下还有更大的冰山呢。搞金融股的银粉们,其实比好多其他股票投资者报表看的更细,字眼扣的更认真,解读起来也很深入。但如果那个表,根本不是你想的表呢?表就是已经调节过的表呢?拿一个不符合业务实质的表去分析业务,应该分析不出正确结果吧。

我的疑惑是,那么多炒金融股的,有几个理解金融行业这些复杂操作的?有几个了解这些操作对金融类公司资产质量、盈利水平、风险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的?如果这两个问题没搞懂,不要奢谈自己懂自己投资的公司,更不要认为自己是“价投”。

四、杠上加杠是为啥?

本来金融股就是高杠杆的了,但是某些银粉还在金融股上加杠杆玩。逻辑很简单,我的股票风险小,但是涨的慢,既然风险小,那就可以加杠杆,要不收益率提不上去。

这和欧美那些对冲基金加杠杆有什么区别?低劣版没技术含量的对冲基金?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之类的对冲基金,因为收益率较低,通常上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杠杆。持有的甚至是国债之类的资产。国债风险大吗?大家常识里认为风险也是很小的。加了几十倍杠杆呢?出问题的时候也会迅速呵呵。百度“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就知道他们怎么挂的了。

既是赌徒,何必用“价值投资”之名。

五、低利率对金融机构的冲击到底有多大?

大概在二三十年前,日本的金融机构如日中天,但是现在他们都哪去了?欧洲的金融机构也曾经很牛逼,但最近海航都能买成德意志银行第一大股东,欧洲的金融机构也多年萎靡。金融业一个共识是,低利率对金融机构造成了极大的伤害。零利率或者负利率,让金融机构很多玩法玩不下去了,长期的零利率或者负利率,扭曲了市场,会造成金融机构细胞坏死。美国金融机构之所以还不错,是因为相对于日本和欧洲那些没下限的国家,美联储还有点操守,利率没搞到0。但这次美联储也把利率搞到接近于0了,后续会不会持续向0靠近,真不好说。

对中国来说,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利率很可能逐渐向0靠近。这个才是影响金融行业未来走向的真正大趋势。金融行业的骚操作,“银粉”、“金粉”可以闭眼装不懂。但是要是零利率这个,投资金融行业的要是闭眼装看不见,还说自己是价值投资,那真就是在污蔑价值投资了。

投资金融行业的,先回答一下零利率对金融业到底有啥影响?这个影响是不是不可逆?不能回答为啥日本、欧洲在向零利率靠近过程中,他们曾经无比强大的金融机构都跪了的,算不上真正在研究金融股。

六、中国独有的环境对金融股的好处

好多银行的投资者,其实看重的是中国的银行基本都是国有机构。这一条,算是把准了金融股的脉。

中国大型的金融机构,工农中建四大行,以及大型券商,大型保险,有不少是国有控股的。这就导致这些金融机构有足够的信用应对挤兑,在市场都知道他们业务其实已经出风险的情况下,把钱继续存他们那,继续跟他们做交易,而不是挤兑他们。这才是中国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相信他们不会倒,政府也会保他们不倒,这点上,还真是朝野共识,民间和庙堂共识。

要是没有“国有”护体,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很多银行面对挤兑都会瞬间倒掉。甚至健康的金融机构,只要谣言一直流传,没有人去遏制谣言,散户开始挤兑,同业金融机构开始暂停交易,用不了几天,一个健康的机构都会挂掉。更不要提中国那些其实资产质量早就出问题的机构了。

以前还有人说互联网金融P2P牛逼呢?现在说这些话的人都消失了。P2P人人喊打。

其实,银行与P2P在业务本质上有太多区别吗?都是拿了客户的钱去贷款,都是拿客户钱去投资。一个拿钱的成本贵点,一个便宜点。P2P投资会失败,银行投资就不会失败吗?当然区别非常多,但是道理上,高杠杆业务,收益覆盖不了成本的时候,都会巨亏的。

P2P很快就玩不下去了,是因为监管收紧了,不让搞资金池了,不让新增业务了。银行则可以近似无限的搞展期和期限错配,搞资金池,所以能平抑很多风险,用时间去消化。

不过中国现在已经出了规定,银行倒闭的时候,每户就保50万,50万以上的可能还是会亏损。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认真的搞银行的“有序破产”了。包商银行出事儿的时候,据说已经有金融机构要承担大额损失了,但是散户貌似没啥影响,这只是开始。

买金融股的,尤其是国有机构的,其实是托“国有”的福。要是没有“国有”护体,经济下行的时候,不一定出啥问题呢。

也许某次估值修复,金融股会赚很多很多钱。但是,我还是认为好多人是靠“运气”,而不是真的了解金融股,买金融股的也不一定是真就研究透了。

最后上张图大家感受一下吧,金融股的股价经常是慢慢悠悠的上涨,可能也能涨很多年,但是出危机的时候都是一瞬间,在几个月甚至几周内,就把很多年的涨幅清零了。

复盘数据,以史为鉴。投资过程中,如果还是投资不是赌博的话,不能拿无知当无畏,会吃亏的。

全文完。

@不明真相的群众 @云蒙 @凯文2019

全部讨论

2020-04-21 22:44

我这么跟你说吧,系统性风险上峰是决不允许出现的,而假如国有五大行都撑不住了,那说明系统性风险出现了,到那时大家谁都无法避免,就算你持币观望你的钱也都是纸,没用的,所以与其看报表分析不如把闲钱拿出来投资国有五大行,错不了的,真出事大家都躲不过的。

说说一个外行小白买入银行股的无比强大的逻辑:如果国内几家大银行在监管层虎视眈眈之下,仍然挂掉了,即使只是其中一个,那就说明不是银行出了大问题,而是整个经济都出了大问题,那时候,在这股市中的,都讨不了好,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所以,买入几大银行股,赚不赚钱不知道,但安全性是有的,股息率也不错, 市净市盈双低,对于想进股市同时又不想过份操心的人,感觉还是不错的。

2020-04-21 11:51

作者的逻辑,投资什么就要自身这个行业内专业,投银行的就要明白金融业的一切,投石油化工的就要化工博士起步,不明白就不能说价值投资,外面任何人都不信,公司管理层都说的假话要信自己对业务的了解?别人0利率我们也会0利率,别人经济危机顶不住要破产我们银行业也必须要顶不住破产,自认为理解的都对还要来教育其他人

我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楼主的神逻辑。
首先,咱别口口声声“投资”行不?股票市场、整个金融市场,都是投机,哪有什么投资?大大方方承认是赌博不好吗?
其二,不要把A股的银行跟金融业混为一谈。国内的银行就是刚性兑付的,基本上,非刚性兑付的业务,银行就不能做。
其三,不要抹黑银行的财务状况和报表。不多说了,如果银行这个国内几乎唯一的躺赚行业的财务状况都恶化到无法粉饰的地步,别的行业早就尸横遍野了。
第四,国内的银行跟花旗、跟汇丰、跟德银都不是同一类的企业,国内银行的唯一主营业务收入就是吃息差。
银行为什么不涨?很简单啊,一是盘子太大,二是信息太过透明,不容易编故事。就这么简单。
再说一遍,不要跟歪果比,因为没有可比性。

2021-04-08 14:58

其实经济低增速下的息差问题不大,因为一部分贷款和非息收入是消费型,这部分银行业有定价权,类似于消费品跟通胀涨价,这部分业务可以不断跟通胀上规模走量。
关键在于银行业产能过剩和大部分银行沦为政府调控工具,成为非盈利导向的公益性组织,无法像其他周期股一样通过去产能完成重生,roe不断劣化,无限趋近于零。到最后,几乎所有的小银行都会被大股东或地方政府掏空,几乎所有的大银行都会成为社会主义普惠金融政策的执行工具。
5%以下的常态roe,10年一次的集中坏账暴露。可能0.2pb,税后10%以上的非坏账暴露期股息率才有投资价值。现在1pb是天花板,再往后可能0.5pb就是遥不可及的叹息之墙。
嗜血贪婪的金融资本成为纯粹的公益性政策工具,可能这就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吧。只是苦了财务投资人。

2020-04-25 21:38

雪球上上多数的所谓价投,根本不知道银行这种高杠杆行业对于股东来说意味着什么。举个例子,恒丰银行也算是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了,中大型银行,前一段重组增资了接近十倍去应对处置坏账,这意味着如果他要是上市了,增发对价给个破产价,现在老股东的权益可以说已经近似归零了

说大行风控好不出事儿的可以出来溜达一圈。
中行是正经的四大国有行,原油合约出问题了。据说整体亏了300亿左右。要么自己认亏,要么向爆仓的散户索赔。当然中国银行家大业大,19年赚了1874亿,300亿毛毛雨,不到净利润的20%。

2020-04-22 11:30

图片评论

2020-04-22 11:22

图片评论

2020-04-22 11:22

图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