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买家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8喜欢:2

最近在思考,换一种视角看,一家公司真正的买家其实就三个人,一个是市场先生,集合了所有人的认知以及情绪;一个是公司自己,回购注销;另一个就是我自己。

面对第一个买家,格雷厄姆在书中已经给到了很好的相处方式,坦然接受每日的敲门询价,而非每次都要做出买卖的选择。

囿于认知和情绪,我所遇到的市场先生很有意思,体现在短期懂得反身性原理,“对投资的基本逻辑存在误解或错误看法,不仅影响自身的投资决策,这些投资决策反过来又影响了公司短期价格向错误的方向波动”,长期又会自我检讨,找到价值修正的方向。

因为第二个买家不常出现,人们总是在意第一个买家的意见,继而出现很多奇怪的思考:

第一,判断要涨或者跌,做不做波段?

第二,买卖的依据要不要基于量价关系?

第三,价值投资到底是一直持有不卖出的生意,还是低买高卖,把悲观者的筹码卖给乐观者?

这些问题,根子里似乎都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

——市场可以预测嘛?

——买股票是买市场的看法,还是买公司?

——对于公司的价值是怎么理解的?

或者再多一条,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

——前车鉴。在小周期不断重复,最终被大周期取代的过程中,历史告诉我们最多的不是怎么样一定能成功,而是怎么样会失败。比如最近两百年有四百三十七个高手不该死却死了,其中杀手一共用了一百二十七种方法,那么行走江湖一定知道这一百二十七种,并且不断反思又增加了哪些,既要会用,也要知道如何用的更好,更要避得开。

——开山刀。不同的学问、不同的模型、不同的阅历共同组成了我们对于一件事物的基本判断,术算与脉络推演是最好的开山刀。定性与定量没有一定的孰高孰低,核心是能够看的尽可能远,又走的比别人稍快一步。

——第一性。这个不展开了,底层逻辑。

我要不要成为第一个买家的一部分,或者说成为更好的一部分,还是始终独立?似乎回到了当年聊起“赚短期认知分歧的钱”,以及“赚长期企业成长的钱”的自己。其实两种钱并不矛盾,长期成长的钱也是认知分歧的一部分,所谓共识是因为大多数人的认知只到这一步,绝大部分人在意的只是价格而已。

我发现永远没有办法让第一个买家成为更好的人,哪怕去散户化有了更多的机构。我还是想始终走独立的一条路,认为对的事情,不会因为今天市场的多数人评价对或者错,而怀疑改变,而是不断用事物发生的不同逻辑来校验这些观点,或者说用观点来去寻找每一条脉络延伸出的客观规律。

三个买家,关注第二个人,少看第一个人,要做第三个人。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全部讨论

财务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的区分重要嘛?大家都有自己的KPI,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最后都想着什么时候走,概莫能外。非执行董事变化很正常,艾力斯真正的买家只有它自己,其他都是过客,所以SO WHAT。

05-12 20:38

简单来说买卖决策从行业发展态势竞争格局开始,以市场的风险机会比率结束。前者需要学识加理性相结合,后者则是品性加艺术的伴生物。

05-11 19:50

华东出啦一款,会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