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的经济政策与融资趋势电话会议(华泰证券&亿翰智库)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2020年2月12日 15:30

主持人:张化东 亿翰智库 地产首席分析师

主讲人:张继强 华泰证券 研究所副所长

无论是疫情还是其他事件,短期的冲击一般来讲更多的是情绪方面的冲击,中期来说,还是会重新回到原有的轨道上去,所以我们会看到均值回复,长期对我们的商业模式等各个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就会有一些新的模式的变化。今天主要说说短期和中期的影响。

一、疫情与2003年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首先跟大家说几个东西:第一、像疫情这种比较低频的不确定性冲击,我们还是倾向于从历史上找一下经验,大家可以去看看相关的书籍,比如《大流感》;第二、人类进入城市化之后,疫情已经取代战争成为人类第一杀手;第三、一旦疫情出现,短期只能靠隔离,没有准备好的药物去治疗,对于经济方面就是一个休克式的疗法,中期靠理疗为主,当然有些药物可以作为辅助;第四、疫情具有一个普遍性,内生有个基因,它不太容易出现,是一个长期现象,原因也很简单,像这种流行病,尤其是现代社会,一旦长期存在,它就具有商业价值,然后药物能开发,可能大家就活跃起来。比如说非洲的埃博拉,它长期存在,首先它传播并不广;在非洲的话,可能商业价值不明显;当前的制度来看,开发疫苗还是比以前的速度快的多,所以还是个中短期的影响。

疫情一般有个普遍规律,从潜伏期到扩散期到爆发期遏制期再到平息期,我们现在处在哪个阶段很重要,整好是爆发期到遏制这个阶段,这是我们需要提到的一点,大家对这此疫情的基本判断就是低配版的SARS加上加强版的流感,基本上它的流行和传染的情况像加强版的流感,然后它的杀伤力和致病力像低配版的SARS。

我们再看第二点,就是大家还是不可避免的跟03年非典做一个对比,对经济的冲击也好,其他的也好,其实03年就是最好的样本。它对经济的冲击主要包含这么几个方面,最主要是对消费的强烈的压制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交通运输、旅游、住宿、餐饮基本上都是一片萧条,然后我们这次采用的是物理隔离,所以在这过程中,经济对应上就是一个休克疗法,它不仅仅对消费有影响,对生产活动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2003年跟现在还不太一样,2003年的时候,其实到3、4月份恐慌时,那时候大家都在工作岗位上,只不过出现之后大家都很累、很谨慎、很恐慌,所以就是大家以何种方式工作的问题,现在返工的环节还没有完成,所以今年跟2003年还是非常不一样,它现在的传播范围比2003年要广。现在整个产业链跟2003年也不一样,比2003年复杂的多。现在整个产业链可能串成串,以汽车制造来说,比如说中国的零部件如果不出来,韩国的很多整车厂商没法开工,其实这也是现在整个产业链越来越复杂导致的一个结果,所以我们这种人为的隔离制度之下的话,就导致了整个第二产业也受到很大的冲击,所以今年跟2003年还是非常不一样,相比2003年,今年需求端的消费,供给端的生产,外贸都会有影响,大家知道自从世贸宣布警告之后,很多国外的国家和文化对中国也有一定的限制,包括人流、物流。所以总体来看,相比2003年的SARS,今年疫情的影响范围更大一点,我们只能期待时间上能不能更短一些。

2003年还有一些经验教训可以吸取。2003年的转折点的出现也很有意思。当时3月份、4月份进入恐慌阶段,但真正的转折点其实有这么三个事件,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第一个天气转暖,算是天时;第二个是人和;第三个地利,小汤山建成,那时候物理隔离还是个很好的办法。现在天气也开始转暖了,强烈的政策动能也开始了,物理隔离也已经在做。

我们看到目前整个疫情从爆发到遏制,后面当然可能也会有一些小的反复,但总体的趋势来讲,从这两天数据可以看出已经开始有一定的效果。当然现在跟03年还是有很多不同的,第一点,第三产业的占比已经提升到54%了,当年才34%,第三产业现在一片萧条,影响也比当年大很多。第二产业刚才提到的一些,也比当年冲击都要更大。第二点,现在的经济周期跟当时不一样,当时是上行周期,正好走出了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02年的时候美联储开始降息了,所以到03年的时候,中国的外需极其强劲,而且国内重工业化的过程已经开始了。所以当年肺炎之后经济很快就好了,而现在的状况只是一个企稳的初期。当下,我们打了两年的贸易战,之前还做了供给侧改革,就好比一个人刚做完手术,然后处于比较疲惫的时候,刚刚有所好转,但又遭遇了这次比较不幸的疫情。这就有点像比较疲惫的中年人还有点并发症,这时候又得了肺炎,所以这个疾病好了之后,他的复苏的过程也是会比较漫长。

二、政策的走向及趋势

刚才讲了跟03年的很多区别,我相信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疫情对整个经济的杀伤力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政策的方面,大家也会特别关注,当然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财政和货币政策。总体来讲,我觉得现在政策也是在防疫和稳增长之间做权衡。从中央的角度来讲,两边可能更平衡一点,但从地方政府角度,每个区域大家想法就不一样,有的区域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它可能就是把防疫作为重点政策,因为一旦扩散了,那就都完蛋。但从民众的角度来讲,我相信复工的冲动可能是越来越强,对于很多没有现金流的人,压力还是很大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这种矛盾随着时间推移肯定是愈演愈烈,当然慢慢向复工倾斜。最极端的情况就是疫情控制不住了,最终伴随人类成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了,就像流感一样。这样对整个市场来讲,就会有比较大的冲击,但不管怎么说,随着时间推移,大家复工的冲动一定会压过防疫的冲动,我们也是希望能尽快的好转。

在政策方面,财政方面已经开始有些动作了。03年的时候有一些政策,比如说当时成立了一个20亿的叫非典防治基金,然后开始用专项资金用于防治疫情;包括对很多受影响的企业,采取了税收减免、补贴等等,然后对民航、农业、铁路都免征了营业税。当时那一年基建的话也做了一些,但没有像今年这么多。现在这些措施各地方也都在做,昨天财政部也发布了一个消息,提前下达今年的地方专项债的额度,现在是1.29万亿额度,比去年还是要多不少的。估计在3月份之前就能发完。在稳定就业、稳定增长的层面,可能财政政策基本上是以这种思路来做。但是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讲,光做这些肯定是不够的,因为现在地方的财政压力应该巨大无比,同时税收也会减少,收入在减少。我相信它对房地产的依赖度肯定是有增无减。

第2个货币政策,当然大家做二级市场的和做房地产的理解不太一样,但总体来讲,货币政策还是比较积极的,而且比较果断和及时的。然后这次上周投放的资金还是比较多的,下周LPR的下调应该没有任何的悬念,我估计这次可能长短端的LPR或者贷款基准利率都会下调10个点左右或者10个点以上。

很多人期待会不会有降准?那么降准目前没有出来,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一个就是现在降准不太合时宜,因为大家没有开工,降准之后,钱也流不到企业的手中。第2点,一般来讲春节之后有很多资金会回流到银行体系,这个时候不需要央行去投放。当然也要看疫情的情况,我估计三四月份启动降准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像推动LPR继续往下降的概率比较大,贷款等方面的利率还是往下调的。

现在从债券利率角度来看的话,二级市场缺资产的现象还是非常突出的,房地产企业比较倒霉,现在很难融资,但债券的投资者是嗷嗷待哺的,高收益资产现在非常稀缺。所以只要数据还可以,其实现在融资对公司都不是任何问题。只不过房地产企业因为行政的干预就导致不能放宽,反而其他的企业现在融资的难度极小,成本极低。目前来讲,融资这方面除了房地产企业、民营企业外,其他的企业利率都已经很低了,并且是非常低的一个过程。我觉得继续下降的空间不大,但是低利率的环境还是会保持。

第3个房地产政策,目前没有了解到太多这方面的动向,我们的感觉就是房地产政策也在调整的边缘,但总体基调也不会变,就是房住不炒。2003年房地产是一个偏过热的阶段,所以当时政策上没有太多的跟进,后来整个房地产的销量也没受到太多的影响。投资和开工的话,在那一年的三季度还有所修复。这一次我们觉得打击比较大,因为时点特别不好,返乡置业这个环节基本上没有了,对三四线的房地产销量影响很大。短期来看一季度,我觉得房地产的销量基本上处于枯竭、休克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对房地产现金流来讲,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不过2003年的经验就是买房子这种需求,不太容易出现大的改变,后面还会回补回来的,但总体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我觉得放在现在这个时点,从中央来讲,今年是比较关键的一年,对增长的层面,求稳的心态还是比较重的,所以我估计不太允许经济断崖式下降,对房地产来讲,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不会再加码。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讲,财政支出在增加,财政收入又不行。这种情况下,对房地产的依赖度,尤其是卖地收入的依赖度还是比较强的。所以我觉得今年局部的微调可能会更多。从金融的角度来讲,我估计LPR后面就不太会区分短、中、长,到长期基本上都降,不会再歧视房地产总体来讲,我觉得房地产需求在二季度还有所修复,房企需要把握去化这一个阶段,尤其是修复性的去化还是有可能的。但刚才也提到了,大的房住不炒的概念基本不会有太大动作,尤其疫情没有严重扩散的情况之下,我觉得还是局部调整

三、对经济和行业的冲击及投资机会

对经济冲击的程度,还有行业怎么判断,稍微给大家铺垫一下。我们也不是专门做这个的,也要看看科研机构怎么讲,比如具有代表性的钟南山等这些专家,他们的看法是短期看到了成效,但还不能高兴的过早,因为整体数量还是增加的,至少要等到2月底。2月底过去之后,整个情况可能会好一点,现在看到一些好的迹象,还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按照这个时间段来判断的话,第三产业在一季度肯定没戏,大家现在已经没有太多分歧了,现在的关注点都在第二产业,所以大家对复工的关注度都很高。通过我们跟踪的高频数据来看,复工的情况不理想,从人口的流动来看的话,只有往年的18%,是非常低的水平,说明可能很多人还没有回来。

当然,如果只看这个数据有点太悲观了,但从很多企业的实际开工情况看,企业是在分批有序的复工。现在真正复工的主要是重大工程民生的项目,还有一些对经济贡献度比较高的企业,其实已经在复产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像学生这种经济附加比较低的,且聚集效应比较强的最晚开工,这部分人现在完全没有回来。所以说往年人流伴随着很多学生返校潮,所以如果把学生、第三产业等排除在外,我认为这次复工大概率应该在40-50%,这可能是比较公允的判断,也没有悲观到说只有18%。下周的情况特别重要,因为这个数据不好,我估计下周返工的压力就会明显增大,可能会迅速攀升到40-50%,整个开工就变成60-70%,这样的开工情况可能性比较大。我们主要通过跟踪铁路运输的情况、微观调研等路径得到对开工情况的判断。

对经济来讲,今年基本上是低开,一季度挖个大坑,挖坑的幅度至少在1.5个点以上。就目前的复工情况而言,我估计一季度GDP增速在4-4.5%之间。如果下周复工以后还不好,可能影响就非常大了。我们认为二季度基本上可能会反弹到偏正常的状态,但第三产业还会有点小影响。因为现在市场很多行为习惯一旦形成之后很难逆转,所以可能在三四季度才会真正恢复到正常状态。所以我们认为二季度基本会恢复到正常状态,甚至有一点压抑性需求在二季度或三季度还能表现出来。四季度略微的再小回落一下,我们认为今年GDP增速的基本结构就是低开、反弹、再回落全年大概能维持5.5-5.7%,应该说就非常不错。

从我们目前的微观调研情况来看,现在企业复工面临四个问题:第一是工人回不来;第二是缺必要的物资;第三是整个产业链可能一个环节跟不上,大家都无法复工,其他的领域没法恢复;第四主要在流动性层面,或者资金层面的一些压力。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疫情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第三产业,像住宿、餐饮和旅游等行业。现在第三产业里中小企业的压力非常大,而且这个行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一个行业。目前来讲,中小微企业第三产业肯定是重灾区,包括房地产也是受伤比较重的行业,尤其布局三四线城市或者布局商业地产的企业,估计压力都非常大。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受益的行业,疫情加速了这类行业的趋势,比如说线上教育、云视频、在线办公、医药或者相关器材、物流和线上娱乐。当然我们自己也非常担心,千万不要产生一些次生风险,什么是次生风险?就是本来危机来自于疫情,最后你发现真正的危机不是核心的疫情,而是出现在其他方面。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现在全球产业链中本来就有一部分想转移出中国,这次疫情之后,这类企业就有更强的动力,即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样的话会导致我们很多产业的流出、产业链流出。尤其像中低端的产业,可能真的就去寻找印尼、印度或者越南等等替代品了。第二是在这过程中失业率的风险非常大,因为中小企业包括第三产业都是就业压力特别大的行业,所以在这过程当中,我们特别担心出现失业潮。第三是失业潮如果真的演绎出来的话,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尤其对我们房地产甚至债务的危机都有可能会引爆,比如说居民部门或者企业部门真的还不起债了,现金流断了,这时候债务的风险就会暴露出来。

所以不管怎么说,今年的整个宏观经济还是会面临非常大的一个挑战。不仅仅是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包括我们房地产在内,都面临非常大的一个挑战。所以我们也希望疫情越早控制越好。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是疫情本身,疫情在2月底会不会因为返工又带来一波小的反弹或者高峰,这个值得关注。第二个是从中央到地方到民众,大家的诉求是不一样的,中央是两者要兼顾,而地方的侧重点可能就是防御,短期来讲民众可能更倾向于复工,这三者之间如何权衡?

整个经济下行压力越大,房地产的政策方面做微调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一个好消息,希望都能渡过难关,才能享受后面政策的变化,至少利率在冲击之下预计会往下走。

因为全民在家炒股,大家对整个股市的关注度各方面还是不错的。但其实就当下的环境来看,还是需要衡量一下,等基本面更明朗之后,会有一个新的变化。所以相对来讲,如科技、基建、新能源汽车等,还有一些个别的板块,如医药、线上教育等。总体来讲,我觉得还是可能会有持续表现的一个源头,所以经济虽然不好,但是从市场的角度,从股和债的角度来讲,流动性非常好,这个过程当中有些机会可以挖掘。

问答环节

Q1:整个政策空间和有效性是不是足够的?也就是说,如果继续变化的情况下,是不是有足够的政策或者有效的政策能够把这个局面给扭转过来?

A1:第一,看政策的目标是什么,因为今年是比较关键的一年,年底GDP翻番,要求GDP增速要达到5.6%-5.7%,所以在疫情的过程当中肯定也要兼顾,从领导人的角度来讲,不能说疫情出现之后,年底就可以不达标,肯定还有这个诉求。

第二,逆周期的调节,政策方面也需要发力。所以我觉得要看疫情对经济冲击有多大,偏离目标越远,政策的力度肯定越大。目前就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这三大政策,现在能看到的就是,财政政策存在调控的空间,且效果立竿见影。比如在贸易战的过程,储备了一些备选的东西,如特别国债等,在必要的时候,我估计有可能出来,当然现在说不好,我觉得还没有逼到这个份上,但是我觉得逆周期的调节,包括财政数据的增加,地方专项债的提前下发,财政政策肯定是冲在前面的,货币政策起到很强的配合作用,包括利率已经调整,流动性总体来讲非常稳定,如果再加上一点房地产的政策微调,目前来讲,比如这周能稳住,2月底疫情不要再出现大的反复,我估计达到年底5.6%-5.7%的目标还是有希望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主要的手段可能是,政策方面增加一点点力度,地方专项债多发、提前发,然后再配合货币政策。如果疫情继续下去,后面的压力会更大,因为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毕竟有限,不能无限的扩张,而且有效性也不强,这个时候房地产政策会更有效,当然房地产也许是政策层面就不愿意放松的,无奈之下,限购、限贷、利率等都可能会做出调整。

Q2:本次疫情对居民收入或者居民收入的预期会不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A2:我们觉得影响还挺大的,但是我们没有专门预测。第一,这次复工的时间比较晚,尤其是越低端的工种,如临时工的问题可能越大,因为这个过程中他没有工作,还得找工作,他的收入会受影响。第二,大量的劳动力的需求都是在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如果一直不开工,可能没有收入,很多企业可能就倒下了,这不仅仅是一两个月没有工作的问题了,这个对大家关于收入的预期也会有影响。第三,如果消费功能比较弱,所有行业都会受损,而盈利都在下降,或者说收益率在下降,对农民工、临时工这种影响是最大的,然后慢慢向其他领域扩散,所以大家对整个对收入的预期都是负面的。当然要看疫情演绎的时间,如果比较短,3月份平息、4月份结束的话,影响可能会小一点,如果拖的时间比较久,冲击也会更大。但收入的增长与GDP相关度较高,但我估计今年GDP增速已经放慢很多了,一般来讲差不多8%左右,今年估计接近7%~8%,但是收入我觉得可能就要单位数了,很可能导致这样一个水平。

Q3:如果一旦出现了比较坏的影响,那还有什么相关的手段吗?除了刚才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之外,能不能说的稍微具体一点?

A3:这种问题可能也具体不了,可能很多领导人也都不知道怎么做。大家都是遇到事情之后去讨论,然后最后更换建议,当然地方政府政府也会出很多建议。比如说最坏的情况,发现传染率特别高,比如日本的农场,现在已经传染超过170多人了。有个段子我觉得写的挺好,以前我们知道谁是鬼,哪个地方出来的我们要严控,后面我们就不知道了,都潜伏在人民群众中了,这个时候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之前说4、5月份天气好转之后疫情会有下降,但是就像新加坡一样,那里天气比我们热多了,可是还是有。可能到后面又发现致死率没有那么高了,最后就只能接受了。逼着你去做一个权衡,到最后就只能去接受它。现在防控动员已经做起来了,很长时间我们都会在防控之间做一个权衡,从地方政府来讲,流转起来就更难,而且从中央的威信来讲,不轻易的撤除。从个人的行为偏好来讲,避险的情绪也会比较强。从全球产业链来讲,加速离开中国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大。如果这种情况开始出现的话,那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了,那就是社会稳定问题了。这个时候整个取向就不同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可能包括房地产都会在放松,这个之前也是做过。比如在金融危机的时候,社会稳定是最重要的,主要让大家能稳定住,先把经济和社会稳定住,那就够了。在那种极端的情况下,就不要谈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在那种情况之下,货币政策持续放松,房地产政策把该取消的都取消了,因为那时候再不取消都要崩掉了。可能社会稳定的政策,比如就业的政策,补贴方面的政策,这种比较微观的政策,出的更多一点。目前我们只能谈到这里,确实谈不了特别细。我们整理了一张表,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另外,北京、郴州、深圳等等各地也都在出一些具体的地方政策,那个也可能更细一点。

Q4:这几年棚改政策逐步撤出了,会不会由于今年整个经济环境的政策目标是小康年,从而加强地方债?但是实际上地方债可投放的领域又相对来说比较少。有没有可能棚改政策会继续重起,您觉得可能性大吗?

A4:我们认为棚改并没有停,棚改现在是和老旧小区改造放在一块。现在不怎么单独提棚改,棚改整个量也少。这也不光是一些政策倾向问题,现在好做的棚改也不多了,所以自然它的动力也就弱。我们听说,基本上棚改和老旧小区放在一块,尽可能一起来做。我觉得目前政策重心,都还是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总体重心来提的。因为毕竟总理刚刚提了一个新的说法,所以大家都很重视。但是老旧小区改造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它不像棚改,最后卖地至少还能还本。老旧小区改造往往它就更像一种财政的支出,他没有现金流回流机制,所以难度特别大。

怎么办呢?我估计做还是要做,第一,地方专项债会不会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时候,适度的放开投向要求?因为现在财政部和发改委管的都很严,必须要投到基建当中去。但是现在扶贫的是可以做的。所以我估计后面防疫也可能列入这个投向当中。这样的话以防疫的名义能够做一些类似的,如老旧小区改造,这个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我们也建议地方专项债门槛放低。

第二,官方智囊也在提,能不能说以国开或者政策性金融为依托或者平台,来做一些类财政或者公益性的一些事情,比如像老旧小区改造、棚改等。类似当年棚改,央行提供PSL,然后以国开的名义去做。这也是一个思路。反正能增加就业,还能拖住经济,还能改善民生,所以我估计棚改是一部分,但可能很难恢复当年的状态,基本上跟老旧小区一起做,这种可能性挺大的。

Q5:新冠疫情发生后,境外投资者对中国投资的信心是怎样的态度?

A5:这个是国内投资者特别关心的一个话题。尤其是上周第1天开盘的时候,大家都特别关注北上的资金会不会大幅撤出,低开的时候大家都很担心,觉得好像外资要跑。其实没有,后来发现还是有比较大的外资巨头流入。但上周后半段的话,北上资金的确又流出了。第一,据说这次为什么股市没有推迟开盘,是因为中国加入了很多MSCI指数。如果任意地调整交易日的话,对海外资金影响比较大,综合权衡,或者说这至少是其中一个原因,最后就没有推迟开盘。所以我们复工都是不早于2月9号,但股市在上周一就开盘了。第二,从头两天跌得最惨的情况来看,外资是流入的,而且从我们客户销售反馈的情况来看,外资机构对国内的疫情的看法没有我们悲观,至少没有我们朋友圈里悲观。

从上周的后半段来看,就不太影响外资流入了,甚至创业板还创新高。一般来讲都会很忐忑,因为毕竟疫情还是偏负面为主的。还有第4个角度,你也可以看一下汇率,总体来讲还好,没有看到比较恶劣的情况,本来我个人都觉得有可能会冲到7以上,但这次还好,在7附近基本上就稳住了。所以我觉得疫情对外资肯定是负面的影响,但是外资总体来讲没有看到大量流出,甚至阶段性流入,所以目前来看情绪还算比较稳定,这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情况。

Q6:京津冀区域目前受疫情影响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A6:这波疫情的冲击它跟2003年不一样,因为2003年主要是在广东、北京还有山西这几个区域,所以在这几个区域影响比较大。这一次基本上都围绕着武汉,然后向外辐射的,当然有几个区域是比较特殊的,比如像黑龙江等等,但基本是围绕着这个区域来转的。所以我们觉得如果从区域角度来讲,影响相对大一点的还是武汉周边的几个。

但是后面的话,我们觉得下一步相对风险大一点的,主要还是珠三角和上海。因为每个区域它的连接程度是不同的,京津冀这一带相对来讲,联系还是松一点。为什么广东、深圳、上海压力要大一点?广东这块主要就是人口流动,湖北还是向这个区域流动的稍微多一点。湖北限制解除之后的话,下一步关心的就是疫情稍微重一点,像河南,这个区域它可能流向上海和深圳的要多一点。上海相对好一点,因为上海的医疗条件等各方面,总体来讲相对发达,北京也是一样。但是反倒是深圳压力更大,因为深圳真正医疗条件本身相对较差,这么多年来一直供不应求,也没有特别出色的医院等等地方。当然每个专家的看法都不一样,但我们心目当中认为深圳的压力是最大的,其次是上海,最后是北京。因为武汉或者周边的区域,对京津冀的辐射程度是要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