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钕铁硼龙头大地熊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0喜欢:2


专注永磁的冉冉之星,持续深耕行业,产能扩张提速

公司成立于 2003 年,于 2008 年改名为安徽大地熊。公司专注磁性材料已有十 余年,在行业有着丰富经验及技术积累。

为保证原材料长期稳定供应,公司于 2011 年与北方稀土成立合资公司,并于 2021 年共同向子公司增资 9036 万 (公司增资 3614.4 万,持股比例 40%)。

建设年产 8000 吨的合金薄片项目, 进一步保证了原材料的供应;并且公司持续寻求技术进步,于 2015 年获批建 设我国稀土永磁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已于 2020 年建设完成并 正在申请验收。

产能快速释放把握高景气度下的确定性机会。在新能源、碳中和等大背景下, 整个行业需求景气持续,公司紧抓机遇快速释放产能,于 2021 年下半年收购宁国公司,进一步扩产。

目前公司有合肥、宁国、包头三大生产基地,当前具 备毛坯产能 6000 吨,25 年有望达到 21000 吨(合肥 8000 吨+包头 8000 吨+ 宁国 5000 吨),产能有望加速提升。

产品主要为高性能钕铁硼。钕铁硼过去主要应用于传统的电声器件、磁吸附、 磁选机等中低端领域,产品附加值低,相应毛利较低。

近年随着下游应用领域 持续拓展,尤其是打入新能源汽车、变频空调等领域,使得产品性能逐步提升, 有望带来更优的格局及更高的附加值。

股权结构稳定,核心管理层经验丰富

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 44.66%,股权结构稳定。公司控股股东为熊 永飞,和其妻子曹庆香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 44.66%股份。

此外高新金通 安益持有公司 6.01%。公司管理层大多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董事长熊永飞有 着长达 20 年的从业经验;

董事衣晓飞为正高级工程师,任稀土永磁材料国家 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技术积累为公司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业绩高增,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营收和净利大幅提升。公司发布 2021 年业绩快报,实现营业收入 16.54 亿元, YOY+111.49%,;归母净利 1.52 亿元,YOY+191.5%。

具体来看,2021Q3 公司实 现营业收入 11.47 亿元,同比+122.38%;归母净利润 1.05 亿元,同比 +224.71%。

受益于需求景气,公司紧抓机遇扩产放量,量价齐升下营收、净 利有望持续高增长。增效降成本成效显著,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2021Q3 公司毛利率为 19.77%, 同比+0.99%;净利率为 9.17%,同比+2.89%。公司强化精益生产管理,提质增效降成本,费用水平进一步降低,盈利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分业务来看, 公司产品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工业电机、风力发电、汽车工业、消费类电子等领 域。

2021 年,公司工业电机约占 45%、风力发电约占 11%。汽车工业约占 21%(其中新能源汽车约占 8%)、消费类电子约占 19%。

从营收看,2020 年工 业电机实现收入 3.55 亿元,YOY+40%;消费类电子实现收入 1.62 亿元, YOY+60%;汽车工业领域实现营收 1.37 亿元,YOY-6%。

按公司最新披露的 收入结构拆分前三季度营收,其中工业电机和汽车领域营收均实现 60%+增速, 伴随着下游应用的逐步深入及拓展,公司收入结构有望进一步改善,业绩也将 不断改善。

持续深耕行业,技术筑护城河

公司建设的我国稀土永磁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处于申请验收的阶段。 公司建设了我国稀土永磁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同时拥有国家 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开发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

公司累计牵头承担 1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项目、参与 4 项国家 863 计划项目等 20 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及产业化项 目。

正在牵头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 项其中十四五期间国家“稀土新材料” 重点专项 1 项、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 2 项等,公司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望 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在技术领域有望做“排头兵”。

同时,公司荣获 23 届金 牛科创奖,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此外公司作为科创板稀土新材料及稀土永 磁第一股,有望继续发挥优势,打造稀土永磁领域具备强竞争力的供应商。

高性能钕铁硼行业:重塑的持续高景气

钕铁硼是一种磁性材料,处于稀土产业链中游。我国是稀土大国,相关产业也 处于世界前列,目前具备完整的稀土工业体系。

而凭借这稀土资源和冶炼分离 技术优势,我国在前中端环节具备全球话语权。此外钕铁硼应用领域广泛,下 游需求随着新能源逐步渗透有望持续高景气。

永磁是稀土下游最大应用领域,高性能钕铁硼永磁门槛高

稀土永磁材料已成为稀土新材料中最大的应用领域。磁性材料可分为软磁和硬 磁(永磁),其中硬磁经过外加磁场磁化以后能长期保留其强磁性。

其特征是 矫顽力高;稀土永磁材料属于硬磁的一种,其具有高磁晶各向异性和高饱和磁 化强度,是当前矫顽力最高、磁能积最大的一类永磁材料。

因稀土永磁较好的 特性,目前已成为提升下游应用产品性能、效率较为重要的基础材料,在战略 性新兴产业中应用量较大,已成为稀土新材料中最大的消费领域。

钕铁硼磁材是第三代稀土永磁,产量占比最高,应用最为广泛

稀土永磁经历 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稀土永磁材料以 SmCo5 合金为代表,第二代稀土永磁 材料以 Sm2Co17 合金为代表,前两代统称为钐钴永磁材料;

第三代稀土永磁 材料以钕铁硼(NdFeB)合金为主要代表,因其是 Fe 基稀土材料使得价格较低并且兼具性能优势,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稀土永磁材料。

烧结钕铁硼号称“磁王”,下游应用场景丰富。钕铁硼永磁根据生产工艺可分 为烧结、粘结和热压三种。烧结钕铁硼号称“磁王”,是目前产量最高、应用最广泛的稀土永磁材料。

大部分中国钕铁硼磁钢制造商主要生产该种品类烧 结、粘接、其他占比 95%、4%、1%;烧结钕铁硼具有高剩磁、高矫顽力及高工作温度的优异磁性能,下游广泛应用于各电机领域

如新能源汽车、EPS、风 电、变频空调、消费电子、节能电梯、VCM 等领域;“双碳”背景下对节能要求 不断提高,烧结钕铁硼也有望对传统工业电机在较大范围内实现替代。

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处于稀土中游精深加工环节。钕铁硼属于整个稀土产业链 中游,整个产业链包括上游开采冶炼、中游精深加工、下游终端应用三大环节。

我国目前具备完整的稀土工业体系,有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我国占据了全球稀土永磁 90%以上的供给。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0 年全 球稀土永磁材料产量约 21.74 万吨,2015 年约为 14.99 万吨,复合增速为 7.7%。

其中中国产量由 2015 年的 13.47 万吨提升至 2020 年的 19.62 万吨,占比由 89.86%升至 90.25%,可见我国一直主导着全球稀土永磁的供给。

海外来看,美 国本土几无稀土永磁生产,仅有日本信越化学、日立金属、TDK 以及德国 VAC 几家企业,产业链缺失是海外稀土永磁市场及下游应用面临的客观情况。

钕铁硼中低端产品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低,盈利情况较差。国内有约 200 多 家钕铁硼磁材生产企业,行业整体集中度不高。

由于低端钕铁硼领域(主要集 中在家电、箱包等领域产品)进入壁垒低,产品差异化小,从而导致厂商的议 价能力差,行业整体盈利水平较低。

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性能好,行业集中度高。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是指内 禀矫顽力(Hcj,kOe)和最大磁能积((BH)max,MGOe)之和大于 60 的烧结钕 铁硼。

主要应用于高技术壁垒领域的各种型号的电机、压缩机、传感器,下游 应用领域包括传统汽车 EPS、新能源汽车电机、风力发电、变频家电、节能工 业电机等新兴领域。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5-2020 年,全球高性能钕铁 硼产量由 3.53 万吨涨至 6.63 万吨,复合增速为 13.4%。而 2020 年我国的高性 能钕铁硼产量为 4.62 万吨。

占全球产量的 69.68%,可以说我国在高性能钕铁 硼生产上也占据主导地位。高性能钕铁硼产品的性能好,相应需要更多的资金、 技术支持生产。

因此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相应行业集中度较高全球前 三大生产商按销售收入计占比 42%+,头部企业往往具备长期的技术积累和规 模效应,导致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较中低端钕铁硼强。

行业持续高景气,产业格局有望实现重塑

我们认为高性能钕铁硼受益于下游旺盛的“新”需求,行业持续高景气。整个 行业将呈现出以下三点特征:持续高成长;持续高盈利;产业格局 重塑。

行业持续高成长,高性能钕铁硼 20-25 年需求复合增速或将超过 20%

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主要应用于高技术壁垒领域的各种型号的电机、压缩机 和传感器。根据产品在下游应用上划分,包括传统汽车 EPS、新能源汽车驱动 电机、风力发电、工业电机、变频家电、节能电机等领域。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 逐步渗透,也会带动高性能磁材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预计 2025 年新能源 汽车领域消费占比达到 27%以上,较当下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若计 入风电、以及工业电机在“双碳”内生需求下的永磁直驱化,“绿电”的发展也将 进一步带动下游需求。新能源汽车领域近五年复合增速高达 48%。

单辆新能源车约需要 3-4kg 磁材, 假设 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约 2200 万辆左右,预计 2025 年新能源 车对稀土永磁需求量将达到 8 万吨,占比将提升至 20%+,占高性能钕铁硼比例 将达到 30%+。

风力发电电机中的永磁同步电机渗透率快速提升。目前风力发电电机主要有四 种,双馈异步风力发电系统、电励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永磁半直驱和直驱同 步电机;

其中半直驱和直驱同步电机需要使用钕铁硼永磁体,并且由于其易于 维护,渗透率快速提升。未来随着机组大型化,尤其是海上风电装机量占比快 速提升,直驱和半直驱永磁电机的市占率也将进一步提升;

2020 年预计双馈等 市场占有率约 70%,而直驱/半直驱占比约 30%,且半直驱属于初级阶段,预计未来永磁半直驱和直驱式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份额或进一步提升到 50%左右。

假 设 25 年全球风电装机 138GW 并且永磁电机渗透率逐渐提升,当前全球风电永 磁直驱电机渗透率为 30%,按照每 MW 永磁直驱电机消耗钕铁硼 0.7 吨计算。

预 计 2025 年风电领域新增装机带来的高性能钕铁硼需求量将达到 4.07 万吨, 21-25 年复合年增长率约 19%。永磁电机的工业应用是具备经济效应的。

更换稀土永磁电机回收周期约 1-2 年, 经济效益显著。以 110kw 循环水泵为例,稀土永磁节电率约 8.21%,按照年运行 7000h 计算,每年可以 节约电能 6.32 万 kwh,按 0.6 元/kwh 计算,每年可以节约电费 37930 元;

水 泵售价约 71000 元,回收周期约 1.87 年左右。而按照上述不同应用领域的 15%-20%左右的节电率,回收周期将更短。较短的回收期给工业企业以较佳的 经济效应,而不是单纯为了应对政策指引下的被动选择。

工业电机中磁材潜在的需求增量或堪比新能源车市场。截至 2020 年,工业电 机存量规模约 40 亿千瓦,如果全部替换,按照 1kw 功率电机单耗 200g 计算, 存量替换市场规模约 80 万吨磁材。

总结来看,持续高成长将是高性能钕铁硼行业的一大特征。在新能源、节能电机等下游应用领域的带动下,高性能钕铁硼需求高增,20-25 年复合增速或将 超过 20%。

具体来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到 2025 年有望实现近 3.5 倍的增长 (较 2021 年);在节能电机领域,根据最新电机提效计划,23 年钕铁硼磁材需 求有望达 2 万吨以上,20-23 年复合增速高于 50%。

供不应求,行业有望持续高盈利

氧化镨钕供不应求。从需求端来看,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将驱动高性能钕铁硼需求高增长,预计 2021-2022 年对氧化镨钕的需求量分别为 8.11、9.25 万吨,同 比增速分别为 19%和 14%。

从供给端来看,假设国内生产指令性计划每年增加 2 万吨,则氧化镨钕 2021-2022 的供应量分别为 7.30、8.44 万吨,同比增速分 别为 10%和 16%,供需缺口分别为 8138、8059 吨。

我们发现,稀土价格持续一个季度及以上的上涨,钕铁硼也会进入一轮涨价周 期,并且利润也会不断改善。以 N35 钕铁硼为例:

2010-2011 年上行周期,稀土价格较钕铁硼提前约一个季度上涨,钕铁硼价 格由 10.75→62.8 万元/吨,涨幅接近 5 倍,钕铁硼企业单吨利润最高点接近 20 万元/吨;

2017 年 6 月-2017 年 9 月稀土上行周期,钕铁硼价格上涨同样滞后于稀土价 格约 3 个月左右,钕铁硼由 13.5→17.5 万元/吨,涨幅约 30%,由于稀土上行周 期持续较短,磁材价格上涨持续性同样较差;

2020 年 10 月-至今稀土上行周期,与之前周期类似,钕铁硼价格由 11.35→ 24.0 万元/吨,涨幅为 111%,随着磁材价格的上涨,钕铁硼企业单吨利润也逐 渐得到扩大。

复盘每次稀土价格上行周期,我们都可以看到磁材企业利润扩大,究其原因是 因为钕铁硼价格会随着稀土的价格按一定周期调整,并且钕铁硼企业产品调整 周期较频繁。

比如在变频空调领域,几乎是一月一调,加之企业往往会有一定 的安全库存,所以在稀土价格单边上行情况下。

磁材企业低成本库存+已调整 的售价往往带来盈利扩张。未来在稀土供不应求状况下其价格有望在高位企稳, 相应磁材企业也有望持续高盈利。

产业格局有望实现重塑

氧化镨钕、氧化镝等稀土价格持续走高,氧化镨钕从 21 年初的 40 万/吨涨至 年末的 86 万/吨,涨幅高于 1 倍。

上游原材料价格高增使得永磁生产企业成本 也在大幅度增加,小企业因其营运资金规模较小,反而面临着成本激增的窘境。

钕铁硼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高性能钕铁硼磁材对资金、技术、产能规 模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并且上游稀土供给偏紧使得价格居高不下,中小企业竞 争力不断削弱。

龙头企业有着资金、技术以及原材料把控优势,加速扩产,行 业头部集中化的趋势或将愈发明显,产业格局有望重塑。

上游原材料有保证,产能快速释放

产能快速释放,2021 年产能达 6000 吨,较上一年提升 50%。公司产能提升 较快,包头大地熊“年产 5000 吨高端制造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及器件项目” 于 21 年 6 月正式开工建设

此外公司同年 8 月收购宁磁科技 75%股权,进一 步扩产。公司目前具有合肥、宁国、包头三大生产基地,当前公司具备毛坯产 能 6000 吨

22 年产能达到 8000-10000 吨,25 年产能有望达到 21000 吨(合肥 8000 吨+包头 8000 吨+宁国 5000 吨)。

北方稀土深度合作,保证稀土原材料长期稳定供应。公司与北方稀土合资成 立北方稀土安徽公司(原安徽包钢稀土永磁合金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成 立于 2011 年,由北方稀土持有 60%股权并控股,公司持有 40%股权。经营模 式为北方稀土安徽公司向北方稀土采购镨钕混合金属用于生产钕铁硼速凝薄带 合金片,并主要销售给公司。

从生产环节来看,钕铁硼速凝薄带合金片的制备 是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最前段的熔炼合金工艺环节之一,主要材料配方和 工艺要求由公司提供。

公司与北方稀土成立的合资公司保障了稀土原材料稳定、 高质量的供应。为进一步加强与北方稀土的战略合作,支持北方稀土安徽公司 扩大产能。

2021 年双方还共同向合资公司同比例增资 9000 多万元(其中公司 增资 3614.4 万,占比 40%)用于新建年产 8000 吨钕铁硼速凝薄带合金片项 目。

为公司的产能扩张进一步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当下稀土价格持续处于高位, 和上游稳定的合作更显的至关重要。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公司步入高速成长,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大力发展工业电机和新能源汽车应用领域

工业电机和汽车领域增长较快,公司持续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拓展。公司 产品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工业电机、风力发电、汽车工业、消费类电子等领域。

其中工业电机约占 45%、风力发电约占 11%、汽车工业约占 21%(其中新能源 汽车约占 8%)、消费类电子约占 19%、其他约占 4%。

公司继续致力于高性能 烧结钕铁硼磁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随着合肥、包头和宁国等地新建项目的 产能不断释放,产品应用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公司在巩固现有钕铁硼产品优势 领域的同时,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和永磁(半)直驱风力发电领域。

在 风电领域,公司产品主要用于海上半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产品以风电磁极 盒组件的形式供应给下游客户。

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链整体呈现产销两旺的发 展势头,公司将持续加大在相应领域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不断提高销售占比。

工业电机:下游需求增速最快,公司具备先发优势

高效节能助力工业电机下游需求旺盛。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电机能效 提升计划(2021-2023 年)》,提出“到 2023 年,高效节能电机年产量达到 1.7 亿千瓦,在役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 20%以上。”

高效节能大背景进一步刺 激了稀土永磁电机的需求,稀土永磁电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特性 好、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寿命更长等优点,且整体能效可提升 15%左右或更 多,经济和社会效益俱佳。

在此背景下稀土永磁电机有望成为市场的必然选择, 从钕铁硼应用需求增速来看,工业应用增速有望在 22 年超过新能源汽车并持 续保持着较高增速(当然与基数也有关)。

未来市场空间较大。公司产品较早 应用于工业电机领域,并且份额持续增长,有着长期的经验及客户积累,有望 在同业竞争中实现差异化发展。

工业电机领域的客户优质且有着较长合作时间。公司在工业电机领域主要客户 有美国百得、日本牧田、日本 SMC 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工业电机领域产品生 命周期最长,相应的进入门槛高,认证周期仅次于汽车工业领域。并且在相同应用领域下,海外产品的认证周期一般都高于国内产品的认证周期。

公司较早 通过国外头部客户认证,具备一定先发优势。工业电机类产品的销售毛利率一 般高于消费类电子及其他行业,其最终产品以工业级产品为主,主要应用于工 业机器人、电动工具、直线电机、压缩机等方面。

对于磁体的矫顽力、最大磁 能积、最高工作温度等性能指标和服役特性要求较高。所以在工业电机领域, 产品性能要求高,供应商认证周期长,在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后。

供应商容易 享有较高的产品溢价,从而提高该领域的产品毛利率水平,公司较早获得头部 客户有望在该领域获得进一步发展。

新能源汽车:未来确定性最高,有望加速渗透

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和《2030 年前碳达峰行 动方案》的发布,已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指明了方向,新能源汽车的 快速稳步发展。

将为国家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做出更多贡献。公司建设年产 1,500 吨汽车电机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磁体建设项目,建设期三年。公司不断加 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稀土永磁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未来销售占比有望不断提 高。

公司产品已通过德国采埃孚、德国舍弗勒、日本电产、日本电装及巨一科技精进电动双林股份等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零部件制造厂商的认证并 批量供货。

应用于大众、宝马、克莱斯勒、福特、通用、本田、江淮、奇瑞、 五菱、长安等国内外知名新能源汽车品牌。

公司产品大多通过汽车零部件或产 业链客户项目进入新能源汽车的二级或三级制造商体系,并在终端汽车厂商备 案。客户认证周期一般至少为 3 年左右,拿下订单先开始也只是小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