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硝烟四起,新能源车企杀疯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近来,新能源汽车行业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降价风暴。

首先是特斯拉在全球大范围内迎头砸锅,Model 3降至23万起价、Model Y最低不过25万,让不少国产车企坐立难安。

接着理想小鹏等新生代造车势力也马上跟进,理想甚至一口气降价3万元。就连比亚迪、长安等老牌车企也不甘示弱,纷纷亮出价格大礼包。

一时间,新能源车市场上演了一幕幕你来我往的"疯狂甩卖"场景。难怪有市场人士戏言,新能源车不撬开国人的钱包,恐怕要撬开中产阶级的脑袋了。

那么,导致这场"价格战"爆发的根源是什么?

要之精髓,其实就在于这两个词——政策拐点与成本革命。

政策拐点方面,在欧美电动车销量放缓、产业政策退潮之下,特斯拉等车企不得不主动让利,以刺激需求。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欧盟纯电动车销量同比下滑12.2%,同期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交付量更是下滑12%。为了对冲政策红利弱化的影响,特斯拉在欧洲多个主要市场都大幅降价10%-20%。

成本革命方面,电池、电机等新能源车核心部件的大规模扩产及技术进步,正加速推动供应链各环节成本下探。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例,目前主流产品的平均成本已降至0.7元/Wh以下。

另外,特斯拉"兆瓦工厂"等先进制造模式的应用,也让车企的整车制造本钱大幅下降。

降价空间的增大,加上海外市场低迷、国内市场残酷竞争的双重压力,自然就引发了车企们"以价换量"的竞逐大战。

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这场价格战无疑是行业洗牌的催化剂。

总的来看,目前新能源车市场集中度并不高,CR10(前十大品牌占比)不过73%,远低于燃油车90%以上的水平。这就意味着大大小小数百家车企还在激烈厮杀中挣扎求生。

而价格战的大潮,正是淘汰赛开打的前奏。

一方面,对于小品牌来说,削价竞争或许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在营销资金紧缺、品牌知名度较低的困境下,降价简直是它们背水一战的唯一选择。

然而,这种价格竞争无疑是摧毁性的,最终还是难逃被淘汰的命运。以往曾经轰动一时的新能源车品牌威马、高合如今就已经成为覆辙之鱼,至少15个以上的新能源车品牌在这场商战中失守阵地,迅速黯然离场。

另一方面,对于头部车企来说,主动发起降价攻势同样是无奈之举。

一旦陷入价格战,谁都很难善罢甘休。头部品牌一旦坐视对手大幅让利,势必会被迅速蚕食市占率。为了争夺更大的市场蛋糕,纷纷加入战团也就顺理成章了。

事实上,从年初蔚来的"口误式"降价,到近期理想小鹏的集中出手,再到比亚迪、长安等后来居上,价格战已渐入白热化。产品线介于15-30万元的主流车型,尤其遭到了狂风骤雨般的价格冲击。

更残酷的是,价格战的击穿力仅仅是第一步。据有关消息,MEGA上市期间,理想汽车便曾遭到"水军"攻击。多家竞争对手还会通过暗渡陈仓般的无底线手段,对已签单的客户实施挖角。这场商战,你死我活,已经到了无所顾忌的程度。

总而言之,在这轮竞争中,中小品牌面临的压力和困境可想而知。慢者将被无情抛弃,而在生死考验之下,只有强者方能笑到最后。

除了中小品牌的遭殃,业内巨头在这场价格战中似乎也难以幸免。

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一直反对新能源车市场过度垄断。事实上,在政策扶持的大力推动下,国内头部新能源车企如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品牌的市场集中度已经攀升至相当高的水平,形成了一种准垄断局面。

而这次肆无忌惮的价格战,又进一步加剧了行业集中度的提高。

由于价格战往往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竞争格局,因此必然会加速头部品牌的蚕食扩张。比如特斯拉此番降价,不啻是给全球市场下了一剂"猛药",以其领先优势,很可能进一步扩大与其他品牌的差距。

如果不加以引导和规范,新能源车市场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就出现了For Tesla们的"一超多强"垄断格局,从而影响消费者权益和行业健康发展。

那么,应该如何破局呢?显而易见,单纯价格战这种赤裸裸的同质化竞争,注定不是长久之计。要想真正屹立不倒,差异化竞争创新才是根本出路。

差异化创新可以是在电池、智能网联等核心科技领域实现突破;也可以是打造差异化产品线,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亦或是提升品牌形象、优化客户体验等,总之区别于他人,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

新能源车降价潮,从表面看是一场你追我赶的价格战,实质却是产业升级、行业洗牌的缩影。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降价只是竞争的一个维度,而那些能够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企业,才有望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