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投资者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109喜欢:212
你有没有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污水处理行业以及固废处理行业没有什么业绩出众的公司?这个行业发展的问题是由来已久了。
2008年,我在职的基金对于环保行业产生了兴趣。我们不是股票投资,是控股收购。当时几乎拜访了行业内所有数得上的水和污水处理公司。后来我们以股本价值1.2亿美元收购了一家。经过整个交易过程(全面尽调),以及在后来对于被投企业的管理,还有后来10年中对这个行业的深度参与,我非常确定的不会再投资这个行业了。
当时比较污水上市公司比较集中的是新加坡,比如有Hyflux、Asia Water和ePure。看看这些公司后来的发展路径会对行业的问题有一些提示。在2010年左右,A股突然杀出来万邦达和碧水源两家以污水工程为主的公司,以及桑德为代表的运营公司。当然,北控水务和光大国际一直是行业主要的参与者,其中光大国际在2010年前后几年,在污水和固废方面突飞猛进,一度的香港市场的宠儿,估值非常的高。北控水务在08年前后,盈利还是比较低的,但是投资和收购都非常激进。这些公司,10年后也都没落了。这其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例子,是为了克服行业存在的问题,曾经在新加坡以信托形式上市了一家以中国污水处理为主业的公司。当时这家公司的整个资产质量、结构设计、融资安排都是非常出色和严谨的,但是最终的结果依然是-没落。
随便举几个例子。
应收账款。污水处理行业欠费一直是重大问题。在现在各个地方政府财政和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应当更加突出了。主要是污水厂不控制管网,也就无法向最终服务对象直接收费。相对而言,控制管网的自来水处理公司就好很多。应收导致了现金流问题,但是成本端的现金支付是不可少的。虽然污水厂折旧对应不少现金流,可能短期内支付还可以,但是贷款偿还压力很大,而且之前在特许经营权协议下计划的IRR就完全“泡汤了”。
很多人都认为特许经营权赋予了污水厂区域的垄断。这个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实际情况还是差很远的。首先,污水的管网不是受控的。在极端情况下,当地政府可以把污水源“转移”到新污水厂。不是亲身经历,都不敢相信这个会发生。其次是Take-or-Pay(保底水量)的安排。这个博弈在过去十年中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保底水量和处理产能的比例、超保底水量的价格。早期的污水厂,超额利润很多都来自这个安排上占了便宜,但是新的特许经营权协议中,地方政府在这些方面严谨了许多。
价格问题。是否存在垄断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企业是否有自主的提价权。不然的话,垄断就是一个广告宣传。虽然特许经营权协议中有明确提价的条款,尤其是在成本上升的时候,但是实际执行难上加难。公司的提价申请,当地政府根本不用理睬。在之前,如果有提标改造的需求,或者扩产的需求(没有污水配套,工业园区无法落地),地方政府会来“求”污水厂,这个时候,通常能够做出新价格安排。但是之前错过的提价,通常是不补偿的。现在,发达地区提标改造需求减少,新工业园投资减少,污水公司提价就失去了很多谈判的筹码。
污水处理的成本主要是电费、药剂和污泥处理。这几项成本都是上升趋势。电费不用说了,污水提升和曝气处理,很多都是24小时用电的。错峰用电节省成本是有可能,但是不多。工业电费这几年的上浮还是非常明显的。药剂成本主要是由于污水处理提标带动了。污水处理中的几个主要指标:COD、BOD、总氮、氨氮、总磷和杆菌。08年左右,出水要求开始全面从2级B向1级B靠拢。之前太湖蓝藻事件,引起全国震动,导致环太湖的江浙污水厂全部1级A改造。过去这10多年,各种提标不断进行。标准提高,成本就会相应提高,如果没有投入的新处理单元,那么就需要在原有处理环节更多的曝气处理、更多的药剂投放。不仅如此,现在监控手段也明显提高了。比如COD和BOD应当是24小时实时监控,氮磷的监控都严格了很多(好像也上了24小时监控),这导致污水厂要保持持续排放达标(这个才是真要命)。为了保守起见,通常药剂投放都会多一些。最后一项成本是污泥处理成本。在早期的特许经营权协议中,这个成本都严重低估了。根据不同的来水,污水出泥量差距巨大。污泥一般含水量为80-90%,卡车拉运,现场难以储存。这相当于卡车运水,成本很高。更糟糕的是,以前污泥很多是填埋(有不少是偷偷抛掉了),但是现在由于管理和控制严了,填埋减少了,而且很多工业污水的出泥含有有害物质,难以填埋,所以污泥焚烧开始加多了。但是看看污泥含水量,没人愿意帮你焚烧。即使有,也会非常昂贵的。这几项成本的提高,对于原本IRR就不高的污水处理厂真是雪上加霜。
还有的问题包括来水质量、来水量、资本开支、资本架构、排放处罚等等。就这样吧。写得不少了。虽然已经10多年了,但是之前的交易和涉及的很多人和公司都好还在行业中,所以也不便具体举例了,

热门回复

08年那时候你要是认识我,一顿饭的功夫我就能让你们放弃去投这个行业。[捂脸]
因为我在那之前就做过一些这个行业的项目,很多你去尽调看不到的东西,我却早就知道猫腻在哪了。[不说了][滴汗][大笑]

2023-09-18 12:07

垃圾行业。需要购买特许经营权的垃圾行业,无法涨价,有特许经营权日期,实际生命折旧大于会计折旧。当年碧水源玩的是庞氏成长股。出一块钱跟当地成立有限合伙,再撬动基金做项目公司30%资本金,再去套银行的钱。这个100元的资本开支落入碧水源母公司收入表。垃圾资产在子公司不并表。母公司报表成长贼好看。弄完bot就死虾了。没我说的这么夸张,本质就是这么回事儿。子公司资本开支收入弄母公司增速斜率,高PE融资补充子公司杠杆资本金。

2023-09-18 12:11

这个烂戏法,泰格再玩一遍。高pe发行,融资的钱成立基金撬杠杆投创新药,创新药订单给cxo,创新药估值增长当盈利。新科技就是需要庞氏。内核一直没变过。

不仅仅北京,污水费都是在自来水水费中收取的。自来水费是消费者直接付给自来水公司,所以自来水公司现金流就收回了。剩余水资源税和污水费要归集,然后政府再支付给污水处理厂。在这一步,会发生很多拖欠,从而影响污水厂现金流。

2023-09-17 17:30

PPP模式本来就是个很差的商业模式,报表中对利润的处理方式更是赤裸裸的误导,建设利润是什么鬼?自己掏钱建个项目,自己又不是建筑公司,这在任何公司都是资本投入,正常情况下项目建成后转固(PPP项目只能转为无形资产)开始折旧,之后每年根据经营情况产生利润,但在做PPP项目的公司里项目建成之日居然就产生了一大笔子乌虚有的建设利润……自己投资的项目刚建成还没投产哪来的利润?真是太离谱了,等于签了合同啥都没干就把未来N多年的部分利润确认了。没有现金流怎么办?那就变成长期应收账款,说好听点这叫利润前置,说难听点就是假账,为了报表好看方便融资。

[很赞][很赞]行业敝端,一针见血。污泥处置是最大问题,早期都是填埋,成本超低。现如今早期埋场基本填满了,新增填埋场要求极高,估计很难批复。港股原上市公司中滔环保就是因为2017-2018年往海里倒污泥,涉及刑法,直接退市,公司最高市值200亿港币,飞灰烟灭。/@睿智投资者:你有没有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污水处理行业以及固废处理行业没有什么业绩出众的公司?这个行业发展的问题是由来已久了。
2008年,我在职的基金对于环保行业产生了兴趣。我们不是股票投资,是控股收购。当时几乎拜访了行业内所有数得上的水和污水处理公司。后来我们以股本价值1.2亿美元收购...

2023-09-17 17:47

凡是带政策优惠和补贴的玩意就不能以正常的生意看待,里面弯弯绕绕太多……

费用。。。我说个在那个年代的笑话吧,不针对具体行业啊。
一小单位新来的一哥群众反应挺不错:低调亲民没有架子,连单位配给他的新车都不要,让司机去换了辆“旧车”。
其实只有单位的财务才知道,这位来了之后单位车队的维修费就大涨了。
那辆旧车进厂维修的时间比上路的时间多得多,一哥名义上用的是旧车,实际上基本“只能”无奈用别的新车。
两三年下来,那辆趴窝的旧车的维修费都够买辆新车了。
为啥一哥又被人称为“一支笔”呢?因为报销“一支笔”不签名就不能报啊。[好逊]

环保行业的坑真多啊$海螺环保(00587)$

省流量版:非完全垄断,收款难,提价难,成本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