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建--新签合同额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6喜欢:4

对于基建狂魔,新签合同额,预示着未来的营业收入。如同房地产的合同销售金额,预示着未来的营业收入。按照五年为一个周期,复盘一下中国交建的新签合同。

中国交建

2013年,营业收入3324亿;新签合同5432亿,在手执行合同7380亿;归母利润121亿。

2018年营业收入4908亿;新签合同8908亿,在手执行合同16897亿;归母利润196亿。

2023年,营业收入7586亿;新签合同17532亿,在手执行合同34506亿;归母利润238亿。

如此大规模的在手执行合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按照现在的每年利润238亿和72%的资产负债率计算,每年的总资产扩张额850亿。五年之后,总资产来到2.1万亿。同比例计算营业收入是9500亿。这样的营收无法对应现在一年的新签合同额17532亿!

公司管理层有针对性地加速推进母公司优先股和子公司的债转股,提高资本额,进一步增加负债,上规模。

2018年的新签合同,预示着2023年的营收规模和利润情况。2023年的营收略逊于2018年的新签合同额,归母净利润没有同步增长。为什么?总体毛利率从13.5%,下降到12.5%,少增了70亿。信用减值损失相对复杂,同比例多计提了15亿!

2018年到2023年,公司的应收账款等金融类应收款从2474亿增长到4373亿,计提坏账准备从158亿增长到418亿。当年计提的信用损失从27亿增长到68亿.信用损失/当年归母利润=从14%增长28%。

原因何在,还需要细分业务合同,找差异。

2018年报中提到“2018 年,本集团于中国内地道路与桥梁建设新签合同额为 3,175.34 亿元,同比增长 6.50%,占基建建设业务的 40%。其中,来自于 PPP 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为 681.34 亿元。新签合同额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在传统市场份额稳固,以及 PPP 投资类形式开展项目拉动所致。 ” 显然,2018年前后新签的合同中道路桥梁和PPP项目增长最多,这部分业务是导致毛利率下降、应收损失的主要原因。

2023年报中提到“本公司于中国境内城市建设等项目新签合同额为 7,929.08 亿元,同比增长 16.78%,占基建建设业务的 51%。其中,来自于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为 1,559.79 亿元。 ”

面对国内港口、桥梁建设强度减缓,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公司的经营战略的主攻方向出现重大转变,将在城市建设中大展拳脚。

刨析前几年PPP项目发展遇到的问题,关键点是项目支付,以及因此导致的后续竣工推迟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公司未来的PPP项目规模在5000亿上下, 如果没有国债发行,地方特别债发行,保障支付,运营风险将显著加大。需要管理层对于投资项目精挑细算,对于各项目开发进度有序把控。关键是“有足够的支付力保障各项目有序推进”。年报中一再强调的“现汇项目”就是这个出发点。

今年的年报中,管理层给出的经营改善思路:

保持定力推动高质量稳增长实现新成效。一是围绕拓量提质“做大工程”,2024 年现汇业务。新签合同额增速目标将不低于新签合同额总体增速,推进高质量项目管理,提高现汇项目履约创效能力。二是围绕价值创造“做强投资”,2024 年境内项目严控新增投资规模,以现金流和利润管理为核心高质量遴选投资项目,增加中短线、轻资产和重点区域项目比重。三是围绕质效并举 “做实资产”,加快整理和出让土地、房产、装备等非核心竞争力的存量资产,提高资产周转效率,加快现金回流,为主业腾挪发展资源、释放发展空间。四是围绕产融结合“做优资本”,科学拓展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打通资本、资源、产业的循环路径,健全产融结合、以融促产的服务体系。”

世界上没有绝对优质的商业模式。适合于行业未来发展的产品,辅之以高效的运营才是王道。王道的背后是科技对于此两项的支撑,科技支撑的关键在于人才的人尽其才。这些“虚幻”的外在表像方面,首先是行业领先指标,之后才是财务数据。

值得一提的另一个亮点,公司的海外工程项目签约金额在2023年有了大幅增长,已经达到2951亿,相比前几年,每年2000亿左右的规模,有了41%的增长。

各家基建巨头都把“海外业务”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可见基建的未来并不在国内的内卷,而在于国外市场。这方面,中国交建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全部讨论

04-20 22:06

为什么出海这个逻辑没有炒到中国交建

04-19 21:31

国外的同样的百亿标的利润是国内两倍多。

一带一路带来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