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建--经营模式的新转变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时代进步,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大号的的“包工头”已找到末路。随着国内港口工程、桥梁工程迈过高增长阶段后,稳健经营既有的港口、桥梁、疏浚业务之外,中国交建从工程承包商向综合基建开发商转变。

财务指标中“非流动资产”项的变化,有力地印证了上述论断。

中国交建的长期应收工程款从2018年末的574亿,增加到2023年末的1816亿。(付款周期被拉长,毛利被提高。)

中国交建的PPP项目合同资产从2018年末的606亿(用PPP项目长期应收款代替。),增加到2023年末的2458亿。(PPP项目的建设投入快速膨胀。)2018年财务费用,PPP项目利息收入14亿;2023年财务费用,PPP项目利息收入148亿。2018年财务费用,PPP项目利息收入14亿。

中国交建的特许经营权无形资产从2018年末的1853亿,增加到2023年末的2012亿。(高速公路资产的增速已经开始从峰值下降。未来两年是否可以进一步压降,难度不小。)

公司年报及业绩沟通会上强调,“压降重资产、非核心资产”。

2023年度处置子公司,压降非流动资产574亿。(卓有成效)。资产证券化(完全转移风险和报酬,终止确认)341亿。

2018年度处置子公司,压降非流动资产35亿。资产证券化(完全转移风险和报酬,终止确认)211亿。

后面的关键是:未来两年,PPP合同资产将达到峰值,后续部分前期开工的PPP项目合同进入逐期回款期,回款是否能够保障?

如果我们的资产证券化(Reits)做的好。普通投资者可以实现直接投资,大大降低银行、金融机构的“层层剥皮”。但,金融体系并不成熟时,大量资产证券化后,遇到外部金融风险,很容易被传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我国现在的情况是:投资者的金融素质不高,无法大量发行证券化产品。基建开发,需要通过国债发行筹措资金。基建投资要加速,而国债发行节奏不能太快,所以需要基建企业、地方开发平台企业承担一部分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