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期小结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92回复:83喜欢:242

#2019年中总结#

整体状况

综合来看前半年我基本跟上指数,还略微领先,我不太关注大家热议的宏观形势,比如中美贸易摩擦,本身公司层面要做的事情就非常多,我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做其他我认为无效的事情,而且就这5,6年的情况来看宏观经济对于我的收益没有太大的影响。再说回持股,我的策略转变以后,买卖频率逐渐降低,今年基本一直在买格力电器,减持了大部分估值过高的牧原股份,后期又加了一点博彩股,整体变化不大。由于我采取集中投资的方式,很难保证每个年度都会比指数表现优秀,我更关心的还是公司的运营情况,而二级市场的股票走势并不是我最关心的事情。所持公司在上半年整体业绩表现都非常不错,保持了平稳的增长,而且资本支出相对较低,对于未来整体组合还是充满信心的。

二季度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空调行业一些数据的回顾,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确定如何在空调行业进行投资,最后理解了格力电器形成一些优势的根本,以及未来是否能够继续保持的思考,剩下的时间看了大概10多本书籍,收获还是不小的。

认识公司的价值

前几天问了一个问题:一家公司有形资产800w,利润200w,一家公司有形资产1600w,利润200w,哪家公司价值高?很多人做出了回答,但对于我实际想表达的意思理解的人并不多,如果是现实中的两家公司,那么至少告诉我们两个方面的信息,第一,可支配利润不同;第二,利润再投资效率不同,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第一家公司可支配利润更高,如果未来公司需要继续运营,那么几乎可以肯定第二家需要留存更多的利润为未来购买有形资产作准备。并且两家公司利润再投资的收益率明显不同,第一家公司比第二家公司要高很多,因为它创造同样利润需要投入的资金要小的多。理解了这二点之间的区别,我们就能知道优秀公司为什么后来和普通公司的差距越来越大,留存多且再投资收益复利的效应太可怕。

理解了上面两点我们再去理解很多人讲的净利润增长问题,净利润增长一定有用吗?一家公司利润1亿,5年后利润2亿,看似增长了100%,但是如果为了增长这1亿的利润,它又投入了1亿你还会这么想嘛?说明利润增长还要看资本支出情况,在生活中你绝对不会因为花了一万块而得到一万块而欢欣鼓舞,但在投资市场中很多投资者却开心的手舞足蹈。

那么看每股股东权益增长如何?总体来看是个更好的方法,但是需要注意,股东权益存在虚胖的可能,如果一家公司通过大量并购增加了股东权益,但是里面付出了非常多的溢价,这个在会计层面叫做商誉的东西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他是不是真的那么真实,我们的股东权益增长是否真实?没有人会因为买了一个假古董按照真古董去估算价值,而这样的现象经常发生在资本市场,买的没有卖的精是大多数情况。

并购和商誉是一个直接相关的事情,我们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和公司进行整体并购并无区别,要谨防非理性并购带来的伤害,换到个人角度就是你从二级市场买公司股权所给出的溢价,这就回到了本段开头,哪家公司的价值高,超高溢价的二级市场买入可能犯下大错误,但是二级市场看似折价买入同样可能是个大错误,巴菲特6,7折买入伯克希尔最后的价值接近归零,3pb多的价格买入喜诗糖果获利颇丰,而且我认为这是巴菲特从猿人进化到人类的重要一步,因此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经济商誉,它并不会随着会计准则而逐渐消失,反而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然而有经济商誉的公司在资本市场凤毛麟角。内在价值绝不是财务报表所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只有我们去深刻理解公司整个的商业模式以及它的经济商誉,我们才能对公司内在价值进行大概的评估。

我采取的投资方法

我为什么采用buy and hold,集中持股,少挥杆的策略?

作为个人投资者,随着信息越来越发达,对于公司不对称信息的劣势在减弱,但和专业机构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想去不停地在市场层面做操作仍然是不利的,比如基金公司能挖掘大量的投资机会,后面支持的分析团队也很巨大,有很多人帮忙找各类深度的信息,而不是市场层面流出的表面信息。对于个人来说仍然是巨大的挑战,比如我回顾空调行业历史10年的数据,光是信息收集与整理就花费了超过2个月的时间,试想如果我们要投资更多的公司这个时间是呈几何数量上升的,如果没有这个核心能力对于个人投资者更好的方式可能是buy and hold,因为你不具备在不断变化市场中发现更多机会的能力。

集中持股的道理和上面很像,就因为个人投资者能力有限,收集信息的时间有限制,我们只能把时间合理的分配到少数公司上,因此能进入观察圈的公司就会更少,自然而然的结果就是持仓相对更加集中。

少挥杆我觉得是个人投资者最大的优势,这些年投资也认识了一些私募的基金经理,有些业绩也很不错,但统一的反馈是我们不能等,需要马上行动,因为客户不允许我等或者我自己不能落后指数太多,而对于个人投资者我们进入股市最差的收益率无非就是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假设你能取得正收益率),我们个人投资者不是要取得多么了不起的成就,而是在保证本金安全的情况下去参与投资,实际上就3-5年的时间里面大概有95%的时间我们是无法和机构进行博弈的,大概会有5%的绝佳机会等着我们,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抓住那5%对我们最有利的时刻。我们等待的就是伟大时刻,虽然在这些年我的买入策略越来越得心应手,但很遗憾今年一不小心又做了一次看似不错的挥杆,不仅谈不上伟大,而且浪费了未来宝贵的机会,虽然这次投资可能会取得不错的短期收益,但在未来我会减少这样的买入。其实这个策略何尝不是弱者姿态?因为我们没有博弈市场的能力我们只能选择buy and hold,因为我们能力有限,只能看懂少数生意我们选择集中投资,因为我们知道大多数情况下市场有效性高,我们胜算很低,因此我们只有在少数有利的情况才做决策。当然这种策略对于个人投资者也是比较省心的,毕竟投资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投资原则

其中两条基础的投资原则是不变的,这也是打造方舟的基石:

1、公司的业务足够简单(最好一句话能说明白);

2、财务报表足够简单(尽量负债率较低,里面的数据项尽量简单)。

投资方向

我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以下方面:

低成本制造商

比如格力电器牧原股份呷哺呷哺顺鑫农业等。

特许经营权企业

比如贵州茅台海底捞等。

政府垄断权类企业

比如:福寿园澳博控股华兰生物上海机场中国国旅等。政府垄断权的企业要很注意,有些行业一旦放开对企业的打击很大,所以未来会持续减少这类企业的投资,但是也会是持续关注的重点。

商业零售公司

由于医药行业难度较大,我放弃了整个行业,转而选取商业零售这个大行业,当然我对于这个行业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没有太多可说的。

互联网平台公司

互联网是典型的颠覆式创新,打破了很多行业的运营方式,如今世界市值排名靠前的公司均是互联网平台,我主要聚焦于关注电商,社交,广告三大块,就体量而言这三块也是最大的,目前还在研究之中。


投资策略

与其预测风雨不如打造方舟,不断收集中国的优秀股权;

严格执行打孔策略,原则上不能超过20个,目前已用5个,等待最好的机会。

尽量以年为单位持有公司,严格控制换手率指标。(为什么说是尽量,因为不排除自己犯错误的可能性,如果发现犯错非要等到1,2年再去改正那就有点教条了。)

买入策略

优秀公司遭遇利空;

整体市场极度低迷;

历史上的超级明星股处在合理偏低水平。

卖出策略

估值高的离谱;

公司基本面变差;

公司遭遇明显天花板。(谨慎使用)

不为清单

不投资业务复杂的公司;

不投资财务复杂的公司;

不投资强周期性的公司;

不投资自己看不懂的公司;

不投资to b的公司;

不投资市场规模较小的公司。

精彩讨论

群兽中的一只猫2019-07-01 08:51

看书太少,企业看太少了,拉黑

七分饱的二狗蛋2019-07-01 10:06

他们貌似在搞基

林奇法则2019-07-01 11:41

被误解的创新,救命食谱,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慢慢变富,历代政治得失,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

全部讨论

看书太少,企业看太少了,拉黑

2019-07-01 19:58

这个问题在巴菲特解释买喜诗糖果的时候解释得清清楚楚,所以老巴每次并购的条件是股东权益报酬率

2019-07-01 11:54

你的名字与投资策略不符合啊,应该改叫芒格法则

2019-07-01 09:50

受益非淺

2019-07-01 09:25

自己一些朦胧的疑问,文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收缩范围,集中研究,集中持股,弱者思维,值得向林总学习的很多。

2019-07-01 09:24

都是热门白马类股,会否是市场惯性羊群思维?

2019-07-01 08:47

3-5年的时间里面大概有95%的时间我们是无法和机构进行博弈的,大概会有5%的绝佳机会等着我们,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抓住那5%对我们最有利的时刻。

2019-07-03 08:18

后面的投资策略挺好哈

2019-07-02 16:14

Mark.有点长,回家路上再看。

2019-07-02 11:18

很好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