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变身“充电宝”面临多重挑战,专家:配电网安全受考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分布式发电、储能等新型灵活性资源不断涌现。车网互动作为需求侧资源之一,因参与电力调峰和需求响应的应用场景,也一直备受市场关注。

6月19日,在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室承办、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协办的“新型电力系统沙龙”上,多位电力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均强调,要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鼓励多类需求侧资源积极参与电力系统。

沙龙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周逸斐 摄 多个因素导致V2G目前还停留在试点阶段

记者在此前调查时发现,目前车网互动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大多数充电桩无法实现车网互动、市场化活跃度低等。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清洁电力项目副主任刘明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车网互动包含G2V(电网到车辆)和V2G(车辆到电网)两层含义。“首先是G2V,即有序充电。随着无序充电对电网尖峰负荷的影响愈加显著,为缓解这一压力,部分地方实施尖峰电价政策,并拉大峰谷电价价差,引导新能源车主避开高峰时段充电。”

刘明明指出,对于早期购买的新能源车而言,虽然大部分车辆尚不具备V2G功能,但有序充电已能有效满足日常充电需求,允许车主自主选择充电时段,避开峰荷或选择谷荷充电。这构成了车网互动的第一阶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供需的平衡。目前,车网互动的主要方向是有序充电。

至于V2G领域,当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尽管部分地区已有试点项目,但由于配电网能力的限制、电动车馈电技术的不完善以及用户对电池安全等多方面的顾虑,规模化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此外,V2G获取的收益更多集中在聚合商手中,并没有完全传导到用户,因此用户意愿也比较低。多个因素导致V2G目前还停留在试点阶段。”刘明明说。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企业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张高进一步解释,V2G还面临配电网反向充电的挑战。“配电网是放射性结构而非环状,当大量反向充电发生时,可能会引发配电网的潮流反送现象,潜藏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一位不愿具名的发电集团人士告诉记者,车网互动的随机性更强,涉及车辆充电与放电的灵活调度,对配电网的波动承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目前配电网还未达到这么高的承受能力。

需求侧资源常态化运行需要完善政策环境

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电力需求侧管理。刘明明表示,我国电力需求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1.0阶段,传统电力资源面临供不应求的严峻形势,国家出台《节约用电管理办法》,明确将需求侧管理作为电力规划的内容。这一阶段以行政命令为引导,同时开展节能与能效提升工作。”

进入2.0阶段,随着电力供应能力的提升,峰谷电力负荷差异问题逐渐凸显。在这一阶段,注重通过峰谷电价引导用户参与移峰填谷。同时,随着波动性电源的日益增加,灵活性填谷需求同步增长,使得需求响应机制在维护电网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刘明明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需求侧资源发展的3.0阶段,电力系统的充裕性需求增加,需要探索多种模式发挥需求侧资源的常态化作用。

如何通过创新机制推动需求侧资源常态化运行?刘明明认为,需求侧资源常态化运行需要完善政策环境。

“第一,为需求侧资源的主体地位提供制度保障,规定聚合商的市场角色和权责,允许聚合商参与批发电力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容量市场。第二,为需求侧资源实现价值创造市场机会,提供健全的交易规则并加强市场监管,确保所有参与资源的同质同权。第三,为需求侧资源提供服务确定框架体系,对调度、通信、计量、评估等内容进行规范,确保用户侧设备具备快速响应、获取即时反馈信息的能力。”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