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2喜欢:0
//@东先生:二马兄,我觉得问题可以这样拆:
一、【目前来看的空间】A美国的基础医疗保险(类似于)我们的社保,只服务于弱势群体如老人和小孩,这种医疗保险包括了 Medicare、Medicaid 和儿童健康保险计划(CHIP)等,这些人群以外,如我们这样的当打之年的人是没有的,因此商业健康险在美国是“刚需”,用美国密度深度来推出我国人身险空间,显然是高估了我国的;B但另一方面,东南亚有强家庭观念,较强的损失厌恶,不同于美国的风俗,因此若抛开社保体系不谈,用美国来对标,又是低估了我国的。要剔除B的因素,用日本,韩国或者台湾地区来对比,更为合适些,但仍剔除不了A因素,韩国台湾我不太清楚,但目前日本据我所知,社保体系是远不如我国覆盖全面的,因此拿日本寿险密度为2800美元/人,寿险深度为7%,认为是我国寿险的空间,显然是高估的,这是目前的情况。
二、【将来来看的空间】我国社保体系按照目前发展下去,大概率是撑不住的,要不就延长退休时间,要不就改革社保体系。前者简单粗暴就不多说了,后者如把社保从资产池改成个人池、限定高收入者的养老金支付方式、把年终奖等也纳入社保等等,反正目的就是采用温和的形式让大众接受社保要撑不住的事实,日本这么多年也是从一开始的全民基础社保演变为入如今的三层保障体制(基础+雇员+可选择性养老服务),在路途中,商业保险的的刚需性就慢慢被接受了。当然,我国究竟会走成如何,谁都不知道,在老东看来,即使能达到寿险密度的一半,我国空间也有4-5倍了。当然了,生命科学如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进入百岁人生,商业保险会被赋予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些都算“意外之财”,暂且先不理它了。
三、【关于增速的理解】柳叶刀等等一些杂志经常会公布一个“医疗通胀”的参数,这个参数每年从10%-20%不等,这是我们为了追求最好的医疗技术必须支付的成本;这些钱患者要么自己付,要么借助保险实现,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从“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获取。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5%,因此几乎是不可能追上医疗通胀的。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大家给完房贷,吃喝拉撒后,必然追求的就是生命的延长,特别是“有质量”的生命延长。因此,我们大概率会看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分配在“延长生命”的收入就爆发式地增长,这部分要么是医药行业吃掉,要么是人身险吃掉,这个阶段是老东理解的“保险黄金年代”,前提是我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能如期增长。 $中国平安(SH601318)$$中国人寿(SH601628)$$中国太保(SH601601)$
引用:
2020-08-15 12:23
经常看到研究中国保险业空间的文章,会提到中国保险密度数据,认为中国保险密度对比发达国家比较低,进而认为我国保险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就我根据银保监会的保险数据,我基本判断中国的保险密度仅仅涉及了商业险,而中国保险的大头是社保。这种不同国家保险密度的定义偏差及保险类别构成的偏...

全部讨论

2021-05-14 22:20

美国的社保体系很多让位给了商业,国家统一保障的范围,欧洲大于日韩,日韩稍微大于中国大陆,中国大陆大于美国,美国是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社会。你的理解完全正确

2021-05-14 22:20

咱们不如日本,咱们农村覆盖了,但保障不如城镇